皮影戲是我國獨有的民間藝術,在白色幕布上所映透出的皮影色彩斑斕、生動有趣,深受人們的喜愛。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紙影戲和土影戲等,開魯的通俗稱呼為驢皮影。它是集繪畫、彫刻、文學、音樂、燈光、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
皮影的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後,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並有說唱,在樂隊的伴奏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
一個皮影戲班子由五、六人或六、七人組成,演出時,演員分前後兩排坐在影窗子後面。皮影戲班子的全體人員一般都一專多能,每個人都參加演唱,劇中的生、旦、淨、末、醜等角色分別由影戲班子人員扮演,往往是一人扮多角。過去皮影戲班子只有男演員,後來,才有了婦女加入,由此逐漸改變了角色「反串」現象。
皮影戲伴奏的樂器主要有三大件:弦鳴樂器,以四胡為主;打擊樂器包括鼓、板、鑼等;吹奏樂器中有嗩吶、笛子等。唱詞結構有五字句、三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等。開魯皮影戲由於受到評劇的影響,在劇中人物塑造上也講究生、旦、淨、醜等不同行當,根據行當的特點及喜、怒、哀、樂等不同故事情節和情緒變化設計唱腔。在唱法上可分為大、小、雜三種類型。
皮影戲在誕生後的千餘年中,一直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但由於近代各種原因使皮影戲難得一見,故而今天真正看過皮影戲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雖然有的民間皮影藝人還在堅持演出,但處於分散、業餘、季節性演出狀態,藝人們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在近百年的歲月裡,開魯皮影戲有過輝煌,亦有過衰落,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始終末曾放棄,始終將它珍視為比生命更可寶貴的人生財產。目的是為讓孩子們瞭解這一民俗文化。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