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讓中國電影變得平庸(圖)

《王的盛宴》原定7月上映,但導演被告知必須等十八大結束。中國政府以管理經濟的方式管理文化,這樣的干預使文化在真正的創意和政治正確性間進退兩難。

北京——坐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豪華影院裡,觀看2200年前漢朝的開創者們推翻暴虐秦朝的激烈傳奇,人們很難徹底明白,在此前將近五個月的時間裏,審查者為何禁止這部影片在中國的影院上映。

的確,本週一晚首映的電影《王的盛宴》(The Last Supper)也許包含著一些令人不安的暗示。今年11月中旬,中國經歷了一次權力交接,傳奇革命家的兒子習近平替代了胡錦濤,成為執政的共產黨的領袖。 這一次的政權交替顯然要比奠定漢朝基業的武裝暴動平順得多,但也有它自己的詭譎之處,各派政治力量競相爭奪影響力,交接過程當中存在大量的幕後密謀。

當初在製片人和導演當中流傳的說法是,在任命新一屆領導層的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之前,這部由陸川導演的新電影是不可能上映的。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因為審查者們害怕漢朝開國帝王劉邦的妻子呂雉的血腥手段嗎?出於一種看起來非常像偏執狂的衝動,也可能是出於純粹的邪惡,呂雉監視並密謀對付劉邦的一些高層將領和副手。畢竟,中國人今年曾無比興奮地關注了谷開來因謀殺而被捕受審的過程。雄心勃勃的谷開來是薄熙來的妻子,後者一度曾是中國最位高權重的政客之一。官方新聞媒體新華社宣布,谷開來當時的精神狀態不穩定。

或者,原因是電影裡那句警告漢朝新統治者的台詞嗎?「我們推翻秦始皇,不是為了成為像他一樣的人。」也許,這句台詞說的是權力很容易腐化墮落,說的是貫穿中國幾千年政治的特色,那就是暴亂、暴政、再次暴亂的死循環。一些評論人士說,中國至今未能打破這種循環。

不管原因究竟是什麼,製片人擔心的都是推遲上映可能會損害影片的票房前景。這部原定於今年7月上映的影片到本週才開始公映,時間和馮小剛的力作《1942》 (Back to 1942)正好重合,跟上週上映的李安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也只有一週的間隔。《1942》是一部史詩大片,講的是發生在中國中部的一次戰時大飢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中國目前的票房冠軍,據20世紀福 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估計,到目前為止,這部影片已經斬獲了6500萬元人民幣,約合1050萬美元。

此次推遲上映反映了當今中國文化所面臨的一個核心窘境。官方希望讓世界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同時又想以管理經濟的方式來管理文化,這樣的持續干預使得文化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在真正的創意和政治正確性、偉大和平庸之間進退兩難。

在電影中,平庸創意和推遲上映都在削弱中國導演吸引觀眾的能力,前者經常是因為政治限制和被迫的情節刪減,後者則是因為冗長的審查過程。隨著外國進口電影的增多,人們開始用腳投票,國產電影的票房也不斷下降。

最近,在十八大期間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兩名政府高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清楚的說明。

在用大量數據誇耀中國文化產業輝煌成績的講話中間,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副局長田進表示,2月,中國同意以後每年增加進口14部外國影片,自那以後,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現在只佔總票房的41.4%。(田進說,到今年10月份為止,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是120億人民幣。)

「國產影片佔市場主導地位的局面受到了動搖,」田進警告說。「中國電影市場的壓力非常大。造成這一現狀的客觀原因是增加了進口影片帶來的強勢衝擊。」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電影業官員上週表示,作為一種獎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會將其徵收的5%票房收入返還給那些播放更多國產電影的影院。

然而,在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志軍的發言表明瞭官方的真正意圖。他說:「不少的媒體或有關同志都關心,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簡單地理解為產業化和市場化,顯然是一種誤解。」

孫志軍表示,政府將加強公共文化體制建設,同時也會幫助文化實體維護「社會的團結和諧」。

按照電影工作者的說法。這正是他們不需要的「幫助」,因為它損害了電影的票房收入。

6月,陸川代表很多中國導演講話,表達了對審查制度的不滿。

「我們需要一個寬鬆的、平等的和舒適的環境,來產生創意,就像好萊塢,」陸川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個論壇上表示。「好萊塢可以拍洛杉磯沉沒、可以摧毀白宮。電影不是宣傳工具。」

「2012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是非常危機的情況,」他補充道。「如果我們在每一個電影季都失手了,一個趨利的資本可能投好萊塢市場了,而不是中國。到年底怎麼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萬里如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