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石原慎太郎?(圖)

 2012-11-03 14: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8
    小字

10月,日本的《正論》雜誌以「誰最適合做日本的首相」為題做輿論調查,安倍晉三排名第一,而石原慎太郎排名第二。2011年12月30日, 在《朝日新聞》所進行的同類調查中,石原慎太郎排名竟然第一。他還在1999年的東京都知事直接選舉中高票當選,2003年力克群雄,以史上最高票308萬票再次當選,並在2007年和2011年實現第三、第四次當選,他的人氣在日本可謂如日中天。

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生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須磨區,是獲日本文學最高獎--芥川獎的日本小說家,也是畫家,同時還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派政治家。他是典型的新右派,既反對中國也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石原一直否認日本在軍國主義時代所犯下的各種罪行,宣揚日本民族之優越性,否定日本戰後的民主主義改革,話語中充滿種族歧視、蔑視婦女等反人權的論調,有時甚至就是胡言亂語。他不停擾亂中日關係和日美關係的正常發展,2012年4月16日,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表示:東京都政府決定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由此親手釀成了中日關係邦交正常化40年以來最大的危機。

這樣一個否定現代民主主義,思想陳舊而自以為是的人,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多日本人的愛戴與擁護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石原慎太郎是一個聰明人,他當過小說家也當過演員和電影導演,深知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首先,在文化上,他要扮演一個「父親」的角色。

在日本戰前的男權社會中,父親是絕對的存在,父親所持有的倫理觀與道德觀,是家庭生活中的絕對基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權支配下的。在日本社會中,父權大致的功能有四,1、家庭中的專制統治功能,即建立經濟基礎與維持家庭內秩序的功能。2、文化傳承的功能,向下一代傳授民族與本家傳統文化及家訓家規。3、排他功能與呵護功能,防止外部力量侵入,在自然災害、經濟危機和外敵侵入時對家庭成員進行保護。5、完成國家統治的基本構成單位的職能。

這種父權擴大到社會,就是以「父兄」為基本構成的男性統治社會,日本的明治政府是以戶主(父權家長)為最基本統治單位進行行政統治的,其從下自上的排列順序為戶主→戶長(區、町、村等基層單位的行政負責人)→區長→府縣→中央政府→天皇。當時明治政府的目標是實現「富國強兵」,而實現其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實行「地租改革」和「徵兵制」,這兩項政策的實行,都是通過以「父權家長制」為基礎的行政組織實現的,而最大的父權,就是「神聖的天皇」。

日本戰敗以後,支撐日本日常生活基礎的天皇制崩潰,「父權家長制」也在新民法中被廢除,而從來沒有在市民民主主義運動獲得個人自由和自我支撐能力的日本人,會因父權的崩潰而喪失生活的依據與支撐。

深深瞭解日本國民性的美國,保留了天皇本身,並使其「父權」完全象徵化與符號化,而美國的意志超越天皇及戰敗的日本政府。

1945年9月,裕仁天皇親自到盟軍總部去見麥克阿瑟,裕仁與麥克阿瑟的此次見面那張合影使日本人震撼:麥克阿瑟選擇了土黃色軍服,開著領口,沒有表示軍銜的裝飾或徽章。他直盯著鏡頭,臉上毫無表情;一隻手隨意地插在口袋裡,另一隻手搭在臀部。裕仁在他身旁,只有將軍的肩膀那麼高,他穿著燕尾服,筆直而僵硬地站著。這張照片引發持續而廣泛的議論。人們解讀這張照片說:「麥克阿瑟似乎要強調照片中所暗示的令人驚訝的權力差異。」而這種權力的差異,表示美國以取代天皇形成了日本的「新父權」。

石原慎太郎說:戰後日本絕對的統治者麥克阿瑟,給予日本人心理的、精神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叼著玉米節菸斗,戴著Ray-Ban墨鏡,身著蕭灑的軍服,身材高大,他來到日本,說日本的精神年齡只有12歲,是非常渺小的存在。我們也只有洗耳恭聽的分。由於他在日本的登場,日本建立在男性中心主義上的父性與父權,在剎那間被這個異邦人巨大的存在感吸收、搶奪了。

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在為美國製造軍需產品中發了橫財,他們對「美國所代表的新父權」也有所認同,但是在日本走向獨立國家的過程中,與美國的磨擦不斷,從60年末代持續十餘年的日美紡織領域的「纖維大戰」,到80年代中期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經濟進入長久的不振,都使日本人對美國這個「新父權」的懷疑不斷加深。一種追憶以往父權的「戀父情節」油然而生。日本社會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1982年出版的《中空結構日本的深層》一書中指出:在這裡呼喊「父權復興」的人們,侵入中空結構的空虛中(河合隼雄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構是「中間空虛」),在他們主張「父權復興」的背後,是希望重新恢復我國曾經存在的父性並將「古為今用」,這仍是與那種懷念「過去的好時代」的老人的感傷結合在一起的鄉愁,他們叫著:「父啊,你曾那樣強大」,想要復興過去的父性。最近人們熱烈討論「復活徵兵制」,其深層的心理動因也在於此。

1996年,東京女子大學教授林道義的《父性的復權》成了最暢銷的書,他從精神心理學和病理學的角度,強調了「父權復興」的重要。

而石原慎太郎就是要在「缺少父權的時代」扮演一名「日本父親的角色」。1997年他寫了一本書叫《無父國不立》,書中為日本曾有過的充滿暴力、戰爭、專橫的父權社會辯護,為在戰後民主主義中崩潰的父權權威和古老的家族制度唱起讚美的輓歌,並提倡「父權的回歸」,要建立家庭和國家的「司令塔」般的「父權」,以「使我們重新感到悠久、深厚、獨特的文化、文明這一巨大的歷史的父性存在於我們的背後」。

石原慎太郎不僅寫書,而且身體力行地扮演「古老的父親」形象,他強調維持日本古老的秩序與道德,宣揚父親必須獨裁地治理家庭,父母平等會帶來孩子們精神與秩序的混亂。他經常以一個排外民族主義者的姿態出現, 2000年4月9日,他在自衛隊第一師團的建隊紀念會上講話,他說:看一看今天的東京,有很多非法入境的外國人,外國人連續進行非常凶殘的犯罪活動。現在東京的犯罪形態和過去大不一樣了,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發生重大的災害,預計會發生「三國人」大的騷擾事件,對付這樣的事件,警察的力量是不夠的,那時我們會請示你們出動。為了東京都民,我們希望你們不僅要救災救急,維持治安也是你們應遂行的一個重大任務。

他反美,在幾乎所有的著作中咒罵美國,說美國在波斯坦宣言中將「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篡改為「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並將美國人撰寫的憲法強加給日本人,美國人是破壞日本政治秩序與文化傳統的元凶。1989年出版的反美作品《日本可以說「不」》成為暢銷書,發行125萬冊。

他反中反韓,鄰國越強大,他反的就越厲害,他挑起釣魚島爭端,與其說是政治目的,不如說是為了突出他的角色特徵--一個排他的日本的呵護者,一個古老父親的角色。

當日本的一部分人對於「美國新父權」充滿懷疑的時候,當鄰國日益強大且不時地使他們感到威脅的時候,當傳統「年功序列」、「終身僱用」制度不斷崩潰,使他們失去了所屬感的時候,當他們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走向移民社會,不得不學會與世界上的多個民族在日本這塊土地上共存共榮的時候,他們在心理上需要一個古老的父親,以帶領他們走出危機並保存他們的「美德良俗」,給他們巨大的安全感和依托感,於是,具備排外、戀舊、專橫、頑固的古老日本父親性格的石原慎太郎,就被他們選中了。


中文導報:石原慎太郎其人

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須磨區,畢業於一橋大學法學部。日本小說家、畫家,同時也是日本著名保守派政治家。早年擔任日本國會議員,後退出國政,1999年起連任四屆東京都知事。2012年10月25日宣布辭去知事一職,準備另組新黨,回歸國政。

石原慎太郎少年得志,成為年輕一代「太陽族」的代表。1956年,發表《太陽的季節》,獲芥川獎。同年,從一橋大學法學部畢業,從事小說寫作和電影拍攝。作為一名全職作家,石原多次宣稱自己與三島由紀夫為好友,但三島表示自己在文壇沒有朋友。1967年,石原接受讀賣新聞委託,採訪越戰,由於此次越戰經驗而產生了從政的想法。

1968年,石原慎太郎得到弟弟石原裕次郎(演藝巨星)的幫助,成功當選參議院議員,卻被當時受歡迎的民歌歌手岡林信康諷刺為「靠著弟弟來參選,是老頭才會幹的事」。1972年,石原當選自民黨眾議院議員。1976年,石原首次入閣,出任福田赳夫內閣的環境廳長官。1987年,擔任竹下登內閣的運輸大臣。在任期間,把駐日美軍稱作「看門狗」而激怒當時的駐日美軍負責人理察·李·阿米蒂奇。1989年,石原競選自民黨總裁失敗,遭遇從政生涯中最大的挫折。1995年,辭去眾議院議員,退出國政。

石原慎太郎在1999年當選東京都知事,人氣高漲。此後在2003年、2007年、2011年,四度當選東京都知事。2012年4月16日,石原拋出「購島」計畫,在中日關係中掀起軒然大波。10月25日,石原宣布辭去東京都知事一職,將組建新政黨參選眾議員。石原以80高齡回歸國政,準備放手做最後一搏。

石原慎太郎是日本數一數二的保守派政治家,四十餘年如一日主張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1989年,石原與盛田昭夫共著的《日本可以說不》出版,高揚日本民族主義旗幟,震驚世界。2011年12月2日,石原慎太郎在記者招待會談到日美同盟的關係實質是說:「迄今為止,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國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受到了掠奪,坦率地說,日本是美國的情婦。」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南方人物週刊》發表了「你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的封面專題。石原稱自己「不是反美,是厭美,也不是反中,是厭中,美國和中國相同之處在用強壓的手段對付別人,總之強權是我不喜歡的」,同時他認為現在的日本「就像一隻被閹割掉的狗,對誰都無害」。對於「頭號反華分子」的稱號,石原慎太郎表示:「我當然是站在共產主義對立面上的。我很喜歡中國文化,但是不喜歡中國的共產主義。我想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社會的成熟度越來越高,可能有更多的人會對共產主義有不同的看法。我不反對這個國家,但是只要共產黨支配這個國家,那麼他對日本就是一個威脅。」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石原慎太郎認為:「我們是按照一般的經濟常識來預測中國的,因為中國不是資本主義而是一黨制的國家,很多政策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成功,對於這種成功我們很驚訝,但也稍微有些戒備。」他承認:「中國確實經濟發展很快,而且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在一定程度上,人口就是力量。當然人口多有時候會帶來一定困難,可是達到某個水準後,對國家經濟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對於日本的侵略戰爭,他承認「日本的確在過去的戰爭中為亞洲各國帶來麻煩了」,不過「總是維持過去的低頭認錯姿態,什麼關係的發展也不能指望」。他呼籲亞洲各國應當拋棄過去,共同進行全方位經濟政治合作。石原強烈主張「歷史應當為現代服務」,他支持刪除歷史課本中包括侵華戰爭的大部分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他的極右反華反韓言論雖然受到右翼國民的支持,使他在選舉中連續獲勝,但他的觀點引起亞洲國家的非議。特別是石原貫以冒犯中國的言論博取注意,強調日本民族優越性,不停擾亂中日關係正常發展,被視為中日關係中的「毒瘤」。

在中日敏感的釣魚島問題上,石原一貫動作頻頻。1978年,石原慎太郎與自民黨青嵐會成員發起日本首次「保釣」,募集十幾位大學生到釣魚島的東南方蓋了一座燈塔。2005年5月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之時,石原與民主黨議員枝野幸男共同要求日本政府派駐自衛隊到釣魚島維護主權,並且在5月25日帶著國旗駕船登上具有戰略價值的「沖之鳥礁」,在島上揮舞國旗、親吻土地。更多時候,他為媒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話題。他在《花花公子》雜誌的採訪中聲稱南京大屠殺受難者的數字被誇大;在《泰晤士報》的專訪中呼籲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理由是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時日本隊被中國球迷攻擊。不過,石原此後食言,在2008年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並給與正面評價。2010年9月21日,因為釣魚島撞船事件,中國與日本外交關係急速惡化。石原慎太郎說,「原本10月要訪問北京,現在決定取消計畫,不願去那種不愉快的國家。」2012年4月16日,石原在美國華盛頓訪問期間發表演講時,宣布東京都政府正為購入釣魚島,引起中日關係復交40年來的軒然大波。

来源:中文導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