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萬年前琥珀中發現跳蟲在搭便車(圖)


1600萬年前的琥珀,一隻蜉蝣被困在其中,有一隻搭便車的小蟲子(網頁截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導,近期對一枚琥珀樣本進行的一份CT掃瞄得到了令人震驚的結果——科學家們首次發現生物利用蜉蝣成蟲進行遷移的證據。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表示,這種昆蟲界的「搭便車」行為在現代自然界中是存在的,然而此前從未發現過被保存下來的古代記錄。在這塊來自 1600萬年前的琥珀化石中,可以看到一隻跳蟲安安靜靜地伏在一隻蜉蝣成蟲翅膀上的一個V型凹槽內。可以看到,為了保證自己在空中搭便車過程中的安全,這隻小蟲還動用了自己適於抓握的觸角,死死纏住蜉蝣的身體。曼徹斯特大學的大衛·佩尼(David Penney)和他在生命科學學院和材料學院的同事們使用高解析度CT掃瞄設備從3000多個不同角度對這一琥珀樣品進行了掃瞄。如此研究人員們便可以得到大量不同角度的細緻橫斷面圖像。基於這些信息,科學家們得以構建出這兩隻古代昆蟲的詳細3D圖像,從而可以對它們的行為特徵開展詳盡研究。

佩尼表示:「這些圖像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這一技術讓我們得以一窺這種世界最常見物種之一的一些行為。」跳蟲類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生物,一般體長僅有1~2毫米,屬於彈尾目。在全世界這種小蟲子都有分布。農夫或園丁們在翻動土地時常常會發現這些小蟲子四處亂跳。讓科學家們感到奇怪的是這些小蟲子常常會出現在一些新近才形成的島嶼上,但是它們又不會飛也不會長距離游泳,它們是怎麼抵達這些島嶼上的?研究這種小蟲子困難重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這種蟲子太能跳了。在它們的腹部下方長有一個彈跳器,稍有風吹草動便高高跳起,逃離危險。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仔細觀察變得極為困難。

有趣的是,當這次獲取的3D圖像被放大後進行仔細查看時,可以發現這隻小蟲子其實並沒有緊緊地趴在蜉蝣的身上,而是中間還隔開著一小段空隙(約 50微米)。這說明當這一滴樹脂突然滴下來時,這隻跳蟲正準備起身跳開。在此之前,跳蟲的搭車遷移行為只有一份記錄。那同樣是一塊琥珀,是一塊波羅的海地區產的琥珀,其中在一隻蜘蛛的腿上,有5個排成一排的跳蟲。

正是那次2010年的發現促使佩尼博士回過頭來仔細查看自己手頭的這塊標本。他說:「我之前認為這隻趴在蜉蝣身上的小蟲子是一隻蜘蛛,因為它們常常會這樣在其它昆蟲或動物身上這樣搭便車,而且這樣的行為在琥珀中也並不鮮見。當時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是第一次在一隻成年蜉蝣的身上看到這種現象。不過當我將其置於CT掃瞄設備下觀察時,我發現這其實是一隻跳蟲。」利用成年蜉蝣進行搭車遷移的案例在此之前還從未被觀察到過。因為蜉蝣是一種壽命非常短的昆蟲,它們只能存活數小時到數天不等,這取決於它們種類的差異。成年蜉蝣的主要任務是繁殖,事實上它們甚至沒有嘴,因此不能進食。

這一事實讓科學家們在野外對蜉蝣的研究也是困難重重,藉助蜉蝣進行搭車遷移的案例更是從未被觀察到過。而此次這塊琥珀化石則精準地定格下了這一瞬間:一隻跳蟲正搭在一隻成年蜉蝣的身上。這樣的場景在野外是難以被觀察到的,因此這一事例也很好地說明瞭化石和琥珀對於我們研究現存物種行為和其它方面的價值。這隻蜉蝣形態保存良好,這說明它基本上是在被樹脂蓋住的一瞬間死亡的,並且死亡之後琥珀本身也沒有經歷過長距離的遷移或變動。

這兩隻蟲子互相之間的接觸方式證明它們不可能是由於樹脂滴落時偶然之間將兩者粘合在一起的,而是在此之前便已經發生了搭車行為,之後才被固定下來。有關這一發現的論文已經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佩尼教授目前正在使用CT掃瞄設備對該琥珀樣本進行進一步的細緻研究,他說:「CT掃瞄設備讓我們可以抓住這小蟲子身上的任何細小細節。我們還可以自由地旋轉圖像來查看原本因為視線被遮擋而看不到的部分。事實上,可以說我們可以對這一琥珀進行解剖,而不會對其樣本造成任何的損壞。這項技術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研究化石的方式,而這樣做得到的成果也同樣令人興奮。」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