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現在三十歲⋯⋯(組圖)

歐洲旅行的人,更多的可能是對那些有說道的大型建築興趣有加,少有人會對那些殘破的老房子發生興趣。

和北京老四合院的居民一樣,對這些老房子,歐洲人的感情也是複雜的。

四合院從文化傳統、氛圍、空間獨立、鬧中取靜等方面來說雖好,可越來越多的老四合院被拆除,人們願意或是不願意都得漸漸搬離,選擇了有上下水管道、煤氣、獨立廁所的公寓裡去。

同樣,歐洲人當然知道老房子和新公寓的好歹,可還是禁不住搬離那些從生活角度來說,極為不便的老房子。

那些敗破的老房子雖然被人遺棄,但依舊我自巋然不動地立在那裡,這是因為西方的老建築,大多由巨石建成。要想等到那些巨石粉身碎骨,誰能熬得過呢?

咱們的老房子到了這個歲數,就該「粉身碎骨」了——據說(只能據說,俺沒上過清華)老早以前,清華大學的建築系叫做土木工程系,因為我們的建築用材大多為土木,故此而名——就連皇宮的建築用材也是如此,這樣的建材自然難以長久,大家一定記得,有點說道的、老建築的維修,是我們周圍長年不斷的一道風景⋯⋯

記得不只一次和朋友討論,對社會的某些變化如何界定?比如這種遷移,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發展」、還是「變化」?又比如E時代的到來,在我們得到許多便利的同時,我們又失去了什麼⋯⋯所以她不認為這是進步或發展,只能說是變化。說的是啊,人家念的是人類學。

⋯⋯有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歐洲一個小鎮,遇到一個英國人和他的荷蘭太太,他們就買了一套被人遺棄的老房子,經過改建,有了上下水道、廁所、煤電供應,總之,一切對生活方便的設施,應有盡有。不好問人家費用多少,但從英國人的節儉習性猜想,不論購房和修建都不會很糜費。

其實我不認識他們夫婦,只是當我在那個小鎮停下的時候,大概因為全鎮只有我一個中國人,就變成了注意的焦點,有一天在路上與他們相遇,他們便停下腳步與我交談,似乎有點投機,便請我去家裡做客。

沒想到是吃晚飯,而他們事先又沒告訴我,我也就沒帶禮物,於是推說已經吃過晚飯。真是吃過了,幸虧吃過了,不然那麼點牛排夠誰吃?連他們自己家人都勉為其難。

他們買下這房子的時候,就像外牆掛滿野花的這棟一樣破舊。還有人把那些老瓷磚,鋪在了路邊的牆根兒上⋯⋯可是經他們改建過

這破房子真叫好,在那由巨石建築的「洞穴」裡,冬暖夏涼且不說,實在是太、太、太有味道了。什麼味道,我也說不清,就是王八看綠豆,對眼。

如果沒有那對夫婦的邀請,我永遠不會知道那種破房子裡面的情景,這倒好,從此讓我唸唸不忘。

旅途上看到的老破房子可真不少,且空無一人,每棟都讓我生出非分之想:要是我現在三十歲,拚了命也得買一棟。

三十歲,多好的年齡段,它還有多大勁兒任我折騰,又有多少條道兒供我選擇!

可一想到中國護照申請簽證之步步維艱,居然還想在他國買房,不是天方夜譚、異想天開又是什麼⋯⋯

就算我現在三十歲又能怎麼著?想得個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