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諾獎得主,遠非偉大作家

莫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國人多年的諾獎情結是否就此消退?

顯然沒有。莫言獲獎猶如一塊巨石砸到原本就吹皺起來的春水裡,掀起輿論界的驚濤駭浪。支持莫言的認為眾望所矚、實至名歸,或謂舍莫言外,中國再無諾獎第二人,反對者或不屑於莫言的文學成就,或指責其與體制的親近,更有甚者,將討論的視線拉往過往的幾屆諾貝爾獎得主,敏感人物的名字以各種變形爆發於社交網路,以至於有了「中國第四位諾獎得主」、「首位獲得諾獎的共產黨員」等民間說辭。還有些人頗為高明地說,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不可對莫言過於苛求。更有御用文人早為當局總結了一套說辭,意謂莫言獲獎是對中國崛起的肯定,又言是對是對中華文明、中國成就的肯定,只差一句又嚥了回去的話,這是對盛會最精彩的獻禮。陰謀論者也伺機而動,懷疑莫言獲獎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政治交易。

輿論界混亂如斯,政府層面也未曾如預料般大噓一口氣,反而憂心於民間輿論的「過度聯想」,以至於腳忙手亂,《人民日報》頭版未出現莫言獲獎的消息就是「過猶不及」的例證。當局的尷尬在於,首先如何對莫言獲獎進行定性,如何表述第一次,這個問題央視早已解決:莫言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一個中國籍,雖不能解決到底有多少中國人獲得諾獎的問題,但至少可以正大光明地打出「首位」。但更大的尷尬則在於,曾經對諾獎不屑一顧,認為「不值一評」,甚至斥其為西方政治工具,有著「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的相關部門,這次該如何對諾貝爾獎撥亂反正?更如何將莫言獲獎與新時期中國文化的建設以及即將召開的盛會結合起來?尤為令人擔心的是,假如下一位獲獎者恰恰出現在一個不願提及的領域裡,又該如何改變原有的說辭?

觀睹微博上的情緒,對莫言獲獎樂見其成者並不佔多,部分懷疑他沒有這樣的實力,部分則緊盯他的道德問題不放。莫言有沒有這樣的實力,暫且不予置評,文學標準的問題,人言言殊,畢竟在諾貝爾文學獎水準整體呈下降趨勢的今天,一個諾貝爾獎也無法證明一個作家的成就,況且正如評論人羽戈所言,「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耀,掩蓋不了中國文學的貧弱」(大意)。就後一個問題,卻值得探討,一個存在道德問題的優秀作家能否獲得一個設定於文學界的獎項?在文學領域,是否應該尊崇讓政治的歸政治,文學的歸文學的主張?

主張讓政治的歸政治,文學的歸文學的人,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文學可以不涉及政治,但政治卻總是染指文學,況且是在這樣一個曾經將「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推為文學創作的指導方針、有著政治全面控制文學經歷的國度裡,文學怎會脫離政治?許多人忽視的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在文學廣袤的空間裡,除了政治,難道就沒有別的標準了嗎?評價一個作品,難道只剩下技術性的文法、結構了嗎?只有所謂「魔幻的現實主義」了嗎?一部作品的靈魂呢?作品的社會指向呢?在人道主義和人類理想主義精神方面的表現呢?

即使莫言在這些層面經得住考驗,那麼涉及個人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方面呢?很難想像,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獎項,在考慮一個作品的時候竟然不考慮這個作品背後的價值指向以及作者的道德與人格?否則,寫得一手好文章、將洗腦術駕馭得爐火燉青的戈培爾也該獲得某個終身成就獎了吧。更難想像,如果一位作家,缺乏獨立的人格,趨炎附勢,為權力張目,能寫出怎樣透徹靈魂、具有深切社會和人性關懷的真誠的作品?這樣的人即便可以稱得上文學上的巨人,也只是精神上的侏儒。

有人拿曾為納粹服務過的海德格爾作為例子。誠然,我們無法否認海德格爾在哲學上的巨大成就,然而一個人在某一專業領域有著怎樣的成就是一回事,他是否配得上某一榮譽又是另一回事。當提倡人類詩意的棲居的海德格爾從納粹歸來,其同事也忍不住譏諷:君從敘拉古來?因此,莫言是否有實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獎是一回事,他是否配得上這樣的獎項是另外一回事,而這個獎項是否配得上他(以及包括高在內的其他得主)則又是另一個新的問題了。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說在獲獎言說中說:「文學一旦弄成國家的頌歌、民族的旗幟、政黨的喉舌,或階級與集團的代言,儘管可以動用傳播手段,聲勢浩大,鋪天蓋地而來,可這樣的文學也就喪失本性,不成其為文學,而變成權力和利益的代用品。」作為莫言對手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有溫情而令人肅然起敬的話語: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你我或多或少,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體制」的高牆。我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給予每個靈魂尊嚴,讓它們得以沐浴在陽光之下。這是他們寫作的理由,而莫言呢?他的「文學的理由」是什麼?

莫言令人詬病的地方不僅在於在不同場合都刻意忽視了漢語寫作的殘酷,更在於他以一己行動向世人證明了「讓政治的歸政治,文學的歸文學」的主張的破產,見到異議作家當場退席,不顧歷史慘痛手抄延安講話,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的問題。關注這些,並非拿政治來對文學指手畫腳,而涉及到一個作家的品格和道德底線。如果莫言不能正視並認真回應這些問題,那麼他永遠只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非一個偉大的作家。

莫言,這個名字猶如幽靈一般,與啞巴一道,共同構成了這個荒誕時代的隱喻。只要「莫言」仍是時代的主流,即便中國擁有十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學也難以挺直脊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凱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