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擷圖
曾經,米飯、麵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好主食,可是生活好了,這些最「樸實」的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豐富的雞鴨魚肉,越來越多人覺得,主食只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吃不吃都可以。更有減肥者,把主食視為體重最大的敵人,認為長胖都是米面鬧的。
人們對主食有很多誤解
讓人們遠離主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西方飲食文化的滲透外,人們對主食的諸多誤解是主因。
第一,認為主食「熱量高」,吃多了會胖
這個觀點在女性中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一個大錯誤。」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營養科主任蔡東聯解釋說,1克脂肪產生9千卡的熱量,1克碳水化合物和1克蛋白質分別產生4千卡的熱量。「說主食熱量高是沒有道理的,現代人飲食中突出的問題,反而是脂肪和蛋白質攝入超標。」很多主食不但熱量不高,還可以提供飽腹感,反而有利於減肥。吃2兩米飯和嗑20克瓜子熱量差不多,「有人吃一小碗飯都有負罪感,瓜子卻一包一包的吃。」
第二,主食「沒有營養」
吃瘦肉可以補鐵、吃蔬菜可以補膳食纖維、吃水果可以補維C……大家的營養知識越來越多,可是對主食的營養認識仍是空缺。「其實,主食除了提供能量外,也會為人體帶來很多營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營養科教授李惠明說,玉米、蕎麥、高粱米這些粗糧中都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麩皮更是「纖維冠軍」,100克裡面就有超過30克膳食纖維。此外,人體需要的B族維生素,很多也來源於主食。
第三,主食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
有人說,大米、白面裡面富含澱粉,也就是多醣,屬於能量密集型的食品,這些能量被攝取後,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從而引發各種慢性疾病「其實,肥胖、糖尿病等都被稱為代謝病,吃的比消耗的多就是代謝病的根源。」蔡東聯解釋,這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能量平衡的問題,往往多吃多動的人,比少吃少動和不吃不動的人更健康。
網路擷圖
不吃主食,反而愛得病
人們在丟掉主食的同時,可能並未意識到我們也丟掉了健康。如果人體熱量供應不足,就會動用組織蛋白質及脂肪來解決,而組織蛋白質的分解消耗,會影響臟器功能;大量脂肪酸氧化,還會生成酮體,導致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美國營養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更大。另一項美國研究也顯示,如果一週不進食麵包、麵條、土豆等主食,大腦的記憶與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損害。而中國傳統醫學更強調「五穀為養」,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帶來疲勞、脫髮等困擾。
「不論出於健康還是保持體型考慮,人們都應該保證每天的主食攝入量。」北京體育大學科學研究中心運動營養研究室主任曹建民說。那麼,如何知道自己吃的主食是否足夠呢?「一般要求,膳食中穀物等主食提供的能量佔每天需要量的50%-60%。」翟鳳英說。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約2000千卡的熱量,其中來源於主食的不少於1000千卡,三餐的配比最好在4:3:3或4:4:2。比如說:早上吃兩個中等大小的包子,加上一碗小米粥;中午可以吃一碗麵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另加一塊紅薯,這就是比較合理的搭配。但要注意,少吃油餅、油條等油炸主食,這些食物會吸收大量的油脂,熱量遠比蒸煮的米面高得多。
「國人在吃主食上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吃得太精。」翟鳳英說。數據顯示,中國人吃的主食中,超過90%的米都是精米,超過80%的面是精面。這是被「抽筋扒皮」的主食,雖然看起來「光鮮」了,營養素卻損失巨大。因此,李惠明推薦,應保證每天至少吃一種粗糧。「如果不習慣粗糧的口感,可以在細糧裡逐步加入,如烙餅時放點玉米碴,煮粥加一把燕麥,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