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化的特點與挑戰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中國大約在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之間正式進入老齡國家的行列。

當時中國六十歲和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六十五歲和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的比重也接近百分之七。

本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老齡化的進程仍在不斷加快,根據中國政府二零零一年底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中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一億八千五百萬左右,佔總人口的百分十三點七;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達到了一億二千三百萬左右,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點一。

人口老齡化在世界上是一個共同的趨勢。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人口逐漸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尤其是教育、醫療等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現下降。

通常的模式是,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在先,因此世界各國普遍出現過人口急劇增長的時期。隨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變化,出生率也隨之下降,從而出現社會老齡化的現象。

中國社會年齡結構的變化既有與世界發展趨勢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又有與大多數國家不同的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老齡化的速度快。中國在過去的十年間,老齡人口的比重增加了三個百分點;而世界的老年人口比重從一九五零年到二零一零年花了近六十年才增加了三個百分點。中國老齡化的第二個特點是「未富先老」。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年齡很低,那些發達國家都是在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一萬美元以上才步入老齡社會的。而當中國進入老齡社會的時候,按照官方匯率,人均國民收入還不到一千美元。

「一胎化」政策

在許多學者看來,中國社會老齡化的這兩個特點背後的主要推動力是中國政府自從一九八零年以來開始推行的「一胎化」政策。中國政府為了突出這一政策的效果,高調宣傳「計畫生育三十年,中國少生四億人」。

雖然對於由於這項政策少生的具體人數有不同看法,但是它對於中國年輕人口比重減少的顯著作用則是被一致認同的。這個政策雖然能夠一時地遏制總人口的增長,相應地減輕當時的社會負擔,但是卻給未來的中國人口問題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快速老齡化給中國帶來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終止了長期以來充沛而且廉價的勞動供給,也就是許多經濟學家們所稱的「人口紅利」。中國現有的勞動年齡人口大約有九億八千萬人,這個數字將在二零一五年達到峰值,隨後便會逐年下降。

中國勞動力人數的下降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速度。與目前的水平相比,在今後十年內,由勞動力供給下降所導致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大約二點五個百分點左右。

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尚未完結之前,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也將終結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中國現有的競爭力主要依賴於廉價的勞動力市場。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主要是由於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供給。隨著中國老齡社會的到來,這種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將不復存在,中國的勞動成本將迅速提高。這樣一來,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

「未富先老」

人口的老齡化無疑還會引發許多社會矛盾。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會降低。無論社會採用什麼方式贍養老人,老齡化社會都會面臨一個財富的創造過程減速和純消費過程加快的矛盾。

這對矛盾,不僅使得老齡人口的醫療保障、養老、和其他社會福利遭遇資金的匱乏,也會由於贍養老人需要的過高的稅賦而挫傷勞動年齡人口的工作積極性。與此同時,社會的積累和發展過程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一個國家如果「先富後老」,那末它將可以運用自己已有的經濟實力來緩和社會矛盾。而一個國家如果「未富先老」,它則將不具備緩和社會矛盾的實力。

就中國而言,未富先老的狀況會使得絕大部分的老齡人口的社會福利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中國當前的絕大部分農村人口和相當一部分的城市人口都不在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之下,或者只是象徵性的加入極底水平的「養老保險」。當這部分人步入沒有勞動能力的老齡階段時,他們將生活在貧困之中。

 

本文留言

作者張煒 /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