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寧要群眾不要社會主義」背後的故事(組圖)
在中共發動的一場場運動,特別是十年文革後,中國的國民經濟業已處於崩潰的邊緣,國家財政赤字嚴重,老百姓生活窮困。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問題使中共面臨著執政危機。為了挽救中共政權,剛剛奪得權力的鄧小平開始嘗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而最先引領農村經濟改革的是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
1978年,18名小崗村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了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與50年代中期曾出現的「包產到戶」略有區別的是,此次小崗村農民採取的是「包干到戶」,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當地的農民還給「大包干」編了個順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給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全隊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於1955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總和;油料總產3.5萬斤,相當於過去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1978年,小崗村擁有517畝耕地和10頭牛,也就是說1955年到1970年這15年間小崗村年均每畝耕地生產糧食133000/517/15=17斤。數據參考擴展閱讀《風起青萍末》)
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對於小崗村的瞭解,源於1980年初看到的一份調查報告:《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的調查》。報告寫出了中國農業集體化20多年來,經歷過的一次次運動所遭受的摧殘;寫出了小崗村農民的悲慘遭遇以及農民受到的剝削;寫出了小崗村農民如何冒死抗爭,帶頭實行包干到戶以及引發的爭議。
萬里「一口氣看了兩遍」調查報告,認為寫的非常好,並決定親自去小崗村實地考察。當年1月24日,萬里在地、縣一些領導的陪同下,來到了小崗村。
萬里下車以後,先是挨家挨戶看了一遍,只見各家各戶能裝糧食的東西都裝得滿滿的,有的屋裡放不下,放到外面埋下存儲起來。萬里看過之後,高興地對小崗村幹部和農民說:「你們這樣幹,形勢自然會大好,我就想這樣幹,就怕沒人敢干。你們這樣干了,我支持你們。」「只要能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夠多提留,社員生活能有改善,幹一輩子也不能算‘開倒車’。」
吃了多年苦頭的農民聽了萬里的表態後,非常興奮,心裏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當有鄉幹部問萬里是否其它地方也可以學習小崗村時,萬里表示「可以,只要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哪個學都行!」
萬里的小崗村之行,肯定了包干到戶,使鳳陽縣的大包干責任制,在進一步完善中迅速發展。其做法也很快被周圍的村子學習,並從江淮兩岸推廣到全國。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時代典型。
後來有老幹部調查萬里治下的包干到戶,並責備萬里脫離了社會主義。萬里便問他:「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你要什麼?」答曰:「我要社會主義!」而萬里的回答是:「我要群眾!」
萬里的回答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不讓老百姓吃飽穿暖的政權,就無法贏得人民的支持;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政權的垮臺是只爭朝夕。這對於當今罔顧民眾根本利益的中共領導人而言,同樣具有警醒作用。
不讓老百姓吃飽穿暖的政權,就無法贏得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