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万里“宁要群众不要社会主义”背后的故事(组图)

作者:林辉  2012-08-23 12:5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在中共发动的一场场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后,中国的国民经济业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老百姓生活穷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问题使中共面临着执政危机。为了挽救中共政权,刚刚夺得权力的邓小平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而最先引领农村经济改革的是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1978年,18名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了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与50年代中期曾出现的“包产到户”略有区别的是,此次小岗村农民采取的是“包干到户”,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当地的农民还给“大包干”编了个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1978年,小岗村拥有517亩耕地和10头牛,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数据参考扩展阅读《风起青萍末》)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对于小岗村的了解,源于1980年初看到的一份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报告写出了中国农业集体化20多年来,经历过的一次次运动所遭受的摧残;写出了小岗村农民的悲惨遭遇以及农民受到的剥削;写出了小岗村农民如何冒死抗争,带头实行包干到户以及引发的争议。

万里“一口气看了两遍”调查报告,认为写的非常好,并决定亲自去小岗村实地考察。当年1月24日,万里在地、县一些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小岗村。

万里下车以后,先是挨家挨户看了一遍,只见各家各户能装粮食的东西都装得满满的,有的屋里放不下,放到外面埋下存储起来。万里看过之后,高兴地对小岗村干部和农民说:“你们这样干,形势自然会大好,我就想这样干,就怕没人敢干。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

吃了多年苦头的农民听了万里的表态后,非常兴奋,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当有乡干部问万里是否其它地方也可以学习小岗村时,万里表示“可以,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哪个学都行!”

万里的小岗村之行,肯定了包干到户,使凤阳县的大包干责任制,在进一步完善中迅速发展。其做法也很快被周围的村子学习,并从江淮两岸推广到全国。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典型。

后来有老干部调查万里治下的包干到户,并责备万里脱离了社会主义。万里便问他:“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答曰:“我要社会主义!”而万里的回答是:“我要群众!”

万里的回答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政权,就无法赢得人民的支持;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政权的垮台是只争朝夕。这对于当今罔顾民众根本利益的中共领导人而言,同样具有警醒作用。


不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的政权,就无法赢得人民的支持。

来源:大纪元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