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城市4億人口將成為「氣候難民」

在第13號颱風啟德(KAI-TAK)的襲擊下,截至8月19日越南共有10人死亡、3人失蹤,約有6000棟房屋和2萬1500公頃耕地被淹沒。本月初,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和北部16個州因集中暴雨導致將近100人死亡,災民達345萬人,財產損失達7000億韓元。這是每年都在不斷重複的亞洲洪水消息。

去年,泰國首都曼谷因昭披耶河的氾濫而被淹沒,造成了815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8萬億韓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100多個零件生產企業被淹沒,導致全世界硬碟價格猛漲。

亞洲的水災成了每年例行的新聞。據世界銀行(WB)統計,在過去的30年間,全世界40%的洪水都在亞洲地區發生。也就是說90%受災人口集中在亞洲。今後該問題還將越來越嚴重。亞洲開發銀行(ADB)8月15日警告稱,2025年將有4億1000多萬名亞洲城市人口受到洪水災害。以2070年為標準,處於危險中的世界10大城市(按人口)有9個集中在亞洲,包括加爾各答(印度)和廣州(中國)等。

諷刺的是,亞洲的城市們都在迅速發展。美國外交專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選出了2025年世界75個快速發展城市,亞洲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尤其是中國,共有包括上海、深圳等的29個城市入選。首爾也排名在37位。相反歐洲只有巴黎等3個城市停留在中等圈,顯示出了明顯的退潮。

也就是說,亞洲飛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洪水(urban flooding)是一枚硬幣的兩面。ADB評價稱「(亞洲的)城市化在過去20年間對氣溫上升、暴雨、洪水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的城市化比率預計將從2000年的35.5%增長到2020年的62.9%(全世界67.2%)。這是史無前例的速度。聯合國預測到2025年人口超過1000萬名以上的超大城市(megacity)將達37個,其中亞洲佔21個。

這些亞洲新興城市的特徵都是沿著海岸線興起。吸收海岸流動人口的勞動集約產業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結構加速了海岸城市的形成。長此以往,這些城市暴露出了海平面上升和地基下沉等危險。相比人口的急劇增長,灌溉和排水設施過於不足。再加上該地區降雨集中在6~9月的自然氣候特徵,存在發生天災人禍的可能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國家是中國。截至2030年,中國預計將開發6萬3600平方公里的海岸低窪地,這是荷蘭加上比利時的面積。人口也將急劇增加。1978年人口才30萬人的深圳2006年增長到了800萬人。亞洲100萬人口以上的4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一半。但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1/3耕地、2/3人口、60%城市和80%GDP都處於洪水危險地帶,應對水災的準備十分脆弱(雜誌「灌溉與排水」2010年)。

考慮到集中於亞洲的企業、資金和人口,亞洲洪水今後將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人口800萬人的越南胡志明市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有1200萬人至2200萬人前來生活,他們的經濟活動將佔越南GDP的40%。若再次發生1997年越南大洪水,則將有1250萬人受災,有200萬人成為「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受災規模難以用錢衡量。這就是英國的危機管理分析機關梅普爾克羅夫特(Maplecroft)公司強調「新興國家經濟的全球影響力越大,他們管理自然災害的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的理由。答案只有一個。正如ADB所忠告的那樣,應該依靠發達的經濟能力和技術力量努力進行「綠色城市化(green urbanization)」。

原標題:城市化的逆襲,2025年亞洲4億人口將成為「氣候難民」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