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中榜後,宴請、聚會也很多,其規格、花費甚至遠超現代,很多時候還由國家買單,也有實行AA制。
在古代中國,及第學子的宴請並不是隨便吃的,十分有講究。以唐代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鳴宴」、「燒尾宴」、「聞喜宴」、「相識宴」、「關宴」等各種形式和規格的吃請。
這些宴請,是唐代科舉中的一道獨特風景,但並非自唐代才有,早在魏晉時期,便出現了以慶祝學子、晚輩加官進祿為主旨的宴請。只是到了唐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備,各種宴請也有了固定的形式。
由於經濟發達,唐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高,時人最喜歡聚餐,公私宴集盛行。如朝廷便有一種「會食」制度,即把公事拿到飯桌上來談。會食又稱「堂飯」,百官一起聚會,規模很大。遇到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自然更要聚了。
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放在放榜的次日。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是在周代「鄉飲酒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
到後來,菜餚中真的出現了鹿肉,此宴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一直盛行到清末。而在唐代,比鹿鳴宴高級的聚會是「聞喜宴」,這是新科進士的宴請,普通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的。
到宋代,以學子為主角的宴請同樣盛行,聚會的規格更高。在唐代聞喜宴基礎上,出現了相當於國宴的「瓊林宴」。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后,親自宣布登科進士名次,並賜宴慶賀。
這種宴會,因設在御花園瓊林苑中而得名。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民族英雄元文天祥便曾參加過瓊林宴,並寫下了《御賜瓊林宴恭和詩》。
元、明、清三代,瓊林宴又稱「恩榮宴」,但民間仍習慣稱這種科舉時代最高等級的聚會為瓊林宴。
至於武科生,也有相應的宴會,叫「鷹揚燕」,「燕」與「宴」諧音,故稱「鷹揚宴」。比鷹揚宴等級更高的,是「會武宴」,只有武進士才能參加。
現代同學聚會流行AA制消費方式,古代也是這樣。及第學子聚會,很多情況下都是每人出份子,即「醵錢」。「醵」字本義便是湊錢喝酒,聚會時甚至連酒具都是自帶的。
與AA制稍有區別的是,有時份子錢並不是平均分攤,比如狀元等排名靠前的學子,份子錢可能要多出一些。
唐代著名的聞喜宴,是新科進士參加的第一個上規模的聚會,又叫「敕下宴」。在禮部放榜後、敕令發下來的當天舉行,地點選在長安城內皇家園林內的曲江池。
聞喜宴最初便是及第學子湊錢喝酒,所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解釋此詞條時稱為「醵錢於曲江」。雖然是學子自己湊份子聚會,朝廷也會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時期,皇家會賞賜宮廷美食,「賜進士紅綾餅各一枚」。
到了後唐明宗李嗣源當皇帝的五代後唐時,湊份子吃聞喜宴的現象才發生改變,天成二年(927年),及第學子聚會不再「醵錢」,吃喝開始由朝廷埋單。據《舊五代史·唐書》記載,「新及第進士有聞喜宴,逐年賜錢四十萬」。
宋代繼承了後唐的做法,新科進士聚會也不要學子湊份子,賜錢更多。據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所記,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趙頊(宋神宗)賜給進士「及第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
到元佑三年(1088年)三月,宋哲宗趙煦賜錢又有所增,「詔復增進士錢百萬」,並賜「酒五百壺」。
科舉及第學子的宴會活動有很多。在唐代,與聞喜宴相呼應的是「關宴」,這是新科進士在京城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聚會。因為也在曲江一帶舉行,故又稱「曲江關宴」,或「曲江會」。
關宴的費用則全是學子自己掏,朝廷沒有一點賞賜。這相當於現在同學之間的告別宴會。吃了關宴後,大家便各奔東西、各赴前程了,因此關宴又被稱作「離會」。
雖然關宴是自掏腰包,但並不需要自己張羅,一般由相當於現在公關公司性質的「進士團」操辦。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