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京明代團城:位處暴雨中心無一積水(圖)

 2012-07-23 21: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近600年集雨排水工程仍在「服役」,61年最強雨團城無積水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積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記者獲悉,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無一例積水報告。

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在這個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乾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而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

沒有排水明溝團城雨過卻不留痕

團城坐落在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側,圓形的城牆高高聳立,將團城圍得像鐵桶一樣嚴嚴實實。

北京大多數古建築,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泄水口。而在團城高於地面4.6米,周長只有276米的城牆外卻找不到一個泄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麼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

「暗」藏玄機青磚和涵洞「聯手」排水

2001年,團城裡的古樹「白袍將軍」生病,專家為其診治找病根時,偶然發現了這套古代先進的排水系統。專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團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達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會形成徑流。

據悉,團城上的青磚造型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時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樣。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多餘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中。

團城上有十一個這樣的水眼分布在古樹周圍,並且每個水眼的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有涵洞相連。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間,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多餘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滲水及排水功能外,還可降低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


来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