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原逐鹿的由來(圖)

 2012-07-10 15: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原逐鹿」也作「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漢書·蒯通傳》也有類似記載。

蒯通,範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原名徹,史學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將其更名通。蒯足智多謀,胸懷經天之志,在歸附韓信後,曾勸韓另立門戶,與項、劉三分天下,但韓沒有採納。不久,韓因與人密謀叛劉,被呂后誘殺。劉邦得知此案與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並要煮死他。蒯大呼冤枉,對劉說:「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傑欲爭奪之(天下共逐之),誰都想幹一番似你所幹的事業。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們殺絕嗎?」漢王聞之有理,於是赦免了他。

應該說,蒯通的這番言論是頗有道理的,秦末漢初,項羽、劉邦爭霸天下。當時,項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漢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但雙方爭奪的重點,則是鄭州地區。鄭州本是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在長達兩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中,尤其三大極具影響的戰鬥,均發生在京(滎陽)索(水)之間。

公元前205年5月,雙方為爭奪著名的「敖倉」之粟,項圍劉於滎陽,紀信裝扮漢王,才使劉邦得以逃脫。一年後(公元前204年),劉邦乘項羽東擊之隙,出兵廣武,項羽回師反擊,雙方對峙數月,後劉敗而西撤。第三次因項羽部將失去成皋,劉軍再次出兵廣武。此時,因長期征戰,雙方早已「龍疲虎倦」,不堪重負,劉邦只好於公元前203年9月,派陸賈至項羽處,請求議和,但未果。後又遣侯公進行遊說,雙方才達成停火協議。正如《史記·項羽本紀》所說:「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這樣看來,項、劉兩軍逐鹿中原,中分天下,其爭鬥的中心,就是鄭州市滎陽。

後世將「中原逐鹿」喻為群雄競起,爭奪天下。所以唐代有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所作《述懷》一詩中,才有「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戍軒。縱橫計不成,慷慨志猶存……」之詠嘆。可見到了唐代,「中原逐鹿」這一成語,已經廣為使用了。

来源:鄭州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