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心!大棗補血一定要避開4大誤區(圖)

 2012-06-27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俗話說,「一日吃三棗,一生不顯老」。紅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中醫認為,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鮮棗維生素含量更豐富;但是它有時令性,不能常買到,而且多吃可能傷害消化功能。干棗雖然維生素含量下降,但鐵含量升高,而且其營養更易吸收,更適合食療,這裡介紹幾種大棗的食療做法。

實驗證明,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大棗水,持續1週能增加人體血清蛋白,近而達到保肝排毒的功效。

紅棗的一個沖泡細節決定著它功效的高低。紅棗果皮堅韌不好消化,如果整顆沖泡,很難將其有效成分完全溶出,因此最好將其掰開再衝泡。

還要注意的是,新鮮的紅棗不宜沖泡或煎煮。這是因為它的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用熱水煮泡會嚴重破壞維C。

誤會1:大棗補血效果好

首先要說明,貧血患者吃大棗是有好處的,就像吃蘋果或葡萄等其他水果一樣。但是,如果你指望大棗發揮特別的補血作用,甚至治療缺鐵性貧血,就像豬肝或肉類那樣,則是錯誤的。

大棗(鮮)的鐵含量在水果當中算是比較多的,為1.2毫克/100克。但是,像其他植物性食物一樣,大棗中的鐵吸收率極低,不能被人體很好地利用。

大棗(鮮)中維生素C(VC)含量是水果中的佼佼者,為243毫克/100克。而VC能促進鐵吸收,有助於防治缺鐵性貧血。不過,正如上面已討論過的,大棗(鮮)常常不能多吃,吃那麼十粒八粒的大棗,對補血而言,純屬隔靴搔痒。

誤會2:大棗含糖量高,因而大便秘結者不宜

大棗含糖量高首先,這句話的邏輯就是錯誤的。含糖量高,就會加重大便秘結?這怎麼可能呢!大便裡又沒有糖,糖不會影響大便,兩者沒有關係嘛。何況,含糖量高的食物比比皆是,又豈止大棗。實際情況是,大棗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通便作用。所以,吃大棗(其他含膳食纖維的水果蔬菜也一樣)是有助於緩解便秘的。當然,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些便秘的人可以吃大棗試試,看到底是加重了便秘 還是緩解了便秘。

誤會3:大棗不能和胡蘿蔔一起吃

大棗的搭配原則支持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大棗(鮮)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VC),而胡蘿蔔含有能破壞VC的氧化酶,所以兩者相遇就降低了大棗的營養價值。前兩句是對的,大棗有VC,胡蘿蔔有氧化酶,但最後一句結論是錯的。胡蘿蔔中的氧化酶破壞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連胡蘿蔔本身含有的VC都破壞不完,怎麼會去破壞其他食物中的VC呢?如果真的那麼在乎VC被破壞的話,「最佳的」策略只能是不要吃胡蘿蔔。可這也有問題,因為除了胡蘿蔔,黃瓜等蔬菜也含有破壞VC的氧化酶,那就連黃瓜等也一併不吃了?可還是不行,其他食物雖然沒有破壞VC的氧化酶,但也會有其他缺點,比如雞蛋有膽固醇,肉類和牛奶有飽和脂肪…,都一併不要吃了?活活餓死吧。至於大棗不能與海鮮一起吃,大棗與大蔥不能一起吃……之類的立足於食物相剋的胡言亂語,更加不值一駁。

誤會4:大棗不宜多吃

大棗是進補食物眾所周知,大棗(鮮棗)不好消化。這是因為,大棗不但水分含量低,僅為67%(其他常見水果多為 80%~90%),而且膳食纖維含量高,為1.9%,明顯高於其他常見水果(比如葡萄平均為0.4%、蘋果平均為1.2%)。膳食纖維(尤其是不可溶的纖 維素)在胃和小腸中不能被消化,一次攝入量大時會造成胃腸不適。大棗中的膳食纖維主要集中在皮中,大棗的果肉是脆的,但棗皮是非常薄而硬的。咀嚼時很難徹底搗碎。你可以試驗一下:把大棗(鮮棗)咀嚼後,不要下嚥,吐出來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其中混有大小不一的棗皮碎片,它們與果肉分離,形狀不一,質地硬,邊緣鋒利。可以想像,吞入胃中之後,如果你的胃黏膜剛好有炎症或潰瘍,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會造成疼痛或不適。當然,如果你的胃是健康的,並沒有什麼炎症、 潰瘍或傷口,那麼你對大棗的耐受能力就強一些。當然,即使如此,大棗(鮮)吃得過多,也會造成胃部不適。這就是主張大棗不要多吃的原因。不過,就算沒有明 顯的胃炎或潰瘍,不同的人胃黏膜的厚度以及對某些刺激性物質的耐受力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吃多少大棗合適(是吃5粒還是吃35粒?)完全是因人而異的,並 沒有一個確切的限量。那麼,給一個大致的量總是可以的吧?其實,給出大致的限量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吃大棗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確定,吃一吃 就知道多少大棗是合適的了。

来源:騰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