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窮節乃現:蔣介石不屈不撓,支撐中華(組圖)
(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1975年4月5日清明節,88歲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在臺北去世。當天夜晚11時許,本來風和日麗的臺北突然風雨交加,雷電大作,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暴風驟雨。蔣介石去世的消息使整個臺灣陷入悲痛之中。
蔣介石畢生堅持孫中山三民主義,護衛中華民族,有三大歷史功績:北伐統一全中國;領導全國軍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確定了中華民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保衛建設臺灣,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薪火傳承。蔣介石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兩項最偉大的貢獻:一是力阻馬列共產主義禍亂中華;二是捍衛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保衛中華道統,保全中華民國國體。
所謂國共鬥爭,實質上是人類自由正義力量與共產專制勢力的鬥爭,是捍衛中華與禍害中華的生死較量。蔣介石畢生圖中華民族之復興,求國家之完整和尊嚴,堅決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台獨分裂中華,生死無悔,奮鬥不懈,他對中華民族所做的偉大貢獻,彪炳千秋,永載史冊。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蔣介石「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難得一遇之曠世豪傑、民族英雄;五千年來,率全民御強寇,生死無悔,百折不撓,終將頑敵驅除,國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無第二人也。」
(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下面讓我們回顧蔣介石的一生和大事件。
留日入同盟會,護衛孫中山脫險。
蔣中正(1887.10.31—1975.4.5),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孫中山同盟會。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級上將、國民黨總裁、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是中國建立共和政體以來,第一個成功統一全中國,並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最高領導人。
蔣介石五歲時先在家延師啟蒙,六歲起入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科舉式教育。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留學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蔣介石潛回上海參加辛亥革命,任滬軍都督陳其美部第五團團長。1913年第一次單獨與孫中山見面。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次年3月蔣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廣州永豐艦,蔣介石奉召從上海趕到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曾冒著危險上岸尋找食物,晚上睡在甲板上擔任警衛,並幫助孫中山出謀劃策,擊退叛軍,護送孫中山脫險返滬。蔣介石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患難與共,從此獲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識破蘇俄傀儡,蘇維埃乃專制和恐怖組織。
1923年2月,蔣介石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命赴蘇俄考察瞭解蘇維埃體制的政治、黨務及軍事。在未往蘇聯之前,蔣介石十分相信並欣賞俄共。但是經過了3個月的實地考察,他徹底摒棄了對共產主義的幻想。
蔣介石發現蘇俄不欲兌現援助中國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堅持認為蒙古不屬於中國。他還發現蘇共「對中國社會,強分階級、講求鬥爭,他對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對付革命敵人的策略為更多」,並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他自此認定蘇俄共產主義對於中華民族的後患不堪設想,共產主義絕不適合中國。蔣介石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而是蘇共的附庸傀儡,必須靠寄生於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他在後來所著的《蘇俄在中國》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乃是蘇俄共產帝國的螟蛉。蘇俄的共產主義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不適於中國的氣候,所以他發育的初期,必須寄生於中國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透過本黨的機關來組織其工農群眾,並假借本黨的名義來隱蔽其階級鬥爭,而其目的是在中國國民革命的獨立戰爭過程中,建立其蘇維埃傀儡政權,製造其在亞洲第一個典型的附庸國。」
自從蘇俄回國後,蔣介石畢生都為捍衛中華、抵制外來侵略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奮鬥,力阻共產主義禍亂中華,幾十年如一日,苦口婆心地勸導警告國人共產主義對於中華民族的巨大危害。但是,蔣介石的遠見卓識和金玉良言,並未被多數中國人所理解重視。
創立黃埔軍校,培育軍事精英。
1924年1月,國民黨決議在廣州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革命軍。5月,孫中山親自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何應欽為總教官,陳誠等人為教官。
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中國的高級軍事將領,他們日後拚殺於北伐、抗戰和國共內戰的重要戰場。蔣介石創辦的黃埔軍校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但黃埔軍校從成立之日起,便遭到蘇俄和中共的滲透。周恩來擔任該校政治部主任,到處安插蘇俄軍事顧問,葉劍英、聶榮臻、惲代英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向學生灌輸馬列主義思想。不少共產黨人擔任國民黨軍校政治教官和教職人員,擔任國民革命軍的各級黨代表,並規定沒有黨代表的附屬簽名,一切命令均不生效。這樣附體國民革命的結果,使得中共由1925年的不滿千人,暴增至1928年的三萬人。
東征全殲叛軍,獲選最高領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時蔣介石率黃埔軍校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討伐叛逆陳炯明。獲悉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並回廣州祭奠孫中山。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1926年2月,蔣介石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4月1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推選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7月6日,蔣介石當選為國民黨「常務委員會主席」,是繼孫中山之後,第一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最高領導人。
「中山艦」事件,抵制共產赤化中國。
孫中山逝世後,蘇俄趁機借國民黨「聯俄容共」而分裂和竊奪國民黨黨權,企圖使中國赤化。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發生。汪精衛和中共試圖利用中山艦綁架蔣介石到蘇聯,聯手推翻掌握軍權的蔣介石。蔣介石宣布廣州市戒嚴,並對共產黨的一系列破壞活動進行了反擊。歐陽格、陳肇英佔領中山艦,並逮捕艦長共產黨員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和共產黨機關,扣留了第一軍和黃埔軍校中周恩來等中共黨員,收繳共產黨分子所操縱的罷工委員會槍械。俄國顧問季山嘉等被遣送回國,共產黨同意解除中共分子在軍校中擔任的職務,並解散「青年軍人聯合會」。此後,蔣完全掌握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實權。中共首任總書記陳獨秀於1926年在《嚮導》上連續發表數篇文章指出:「蔣介石是中國民族革命運動中的一根柱石,共產黨若不是帝國主義的工具,絕不會採用這種破壞中國革命勢力統一的政策。」而且表示,「中國共產黨若陰謀倒蔣,就應該起來打倒共產黨,共產黨員若陰謀倒蔣,就應該槍斃」
「中山艦」事件被國民黨稱為「蔣介石救黨」,共產黨則因此對蔣恨之入骨。
伯樂慧眼識「諸葛」,北伐統一全中國。
1926年2月4日,蔣介石在廣州首次會晤白崇禧。從此廣東廣西政治財政軍事統一,廣州革命政府準備北伐統一中國。蔣介石親選誠邀並向第七軍軍長李宗仁借來「小諸葛」白崇禧擔任北伐國軍參謀長。如要北伐,必須首先打通湖南這一關。國民政府派白崇禧等人秘密到長沙,成功說服唐生智歸附,唐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從此粵桂湘三省聯合,為北伐奠定了基礎和條件。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介石就任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總共統帥八個軍,以兩廣為基地,正式開始北伐統一中國大業。北伐革命軍8月進駐長沙,蔣介石督令前線總指揮白崇禧指揮張發奎任師長的第四軍、李宗仁第七軍、唐生智第八軍奮勇進攻,與吳佩孚敵軍展開白刃戰,先後獲得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勝利,粵系第四軍榮獲「鐵軍」稱號。8月31日,北伐大軍集結武昌城下,蔣介石親臨面授攻城機宜畢,移師入贛督師,令潮汕部隊進攻閩省。9月初,北伐軍向武漢三鎮發動攻勢,佔領漢陽、漢口。10日北伐軍佔領武昌,吳佩孚率殘部逃往河南信陽。至此,吳佩孚部隊基本被消滅。
此後,北伐東路軍在浙江受挫敗,白崇禧表示願赴前線,蔣介石立即任命白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進攻江西孫傳芳部。江西南昌之役,北洋軍閥孫傳芳以三倍兵力進行猛烈進攻,蔣介石親率黃埔嫡系被擊敗,九江失守,南昌被圍。白崇禧急率桂系第七軍救援,一舉擊潰孫傳芳先頭部隊兩個師。在雙方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白崇禧指揮北伐軍出奇制勝,先收復九江,再解南昌之圍。雙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後孫傳芳兩萬餘人被俘,國軍取得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桂系第七軍榮獲「鋼軍」美譽,威震天下。
接著蔣介石命白崇禧揮師向東追擊,掃蕩浙江,斷絕寧滬線交通,於1927年2月23日收復杭州,3月22日開進上海,並再殲滅孫部6萬餘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1927年8月,打響了北伐戰爭中最具決定意義、扭轉乾坤的龍潭戰役。8月30日拂曉,白崇禧指揮李宗仁第七軍、何應欽第一軍向龍潭孫傳芳部10個師約6萬餘人進行反攻,戰鬥極為慘烈。「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是役國軍將孫傳芳部壓縮到長江邊後,斃敵2萬餘人,俘虜3萬餘人,孫傳芳部被徹底殲滅,奠定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復職為北伐軍總司令。2月任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蔣介石與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共同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蔣督北伐軍克復山東濟南等地後,繼續揮師北上。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率軍自漢口北上,11日即與閻錫山聯袂開進北京,受到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9月6日,白崇禧率軍在天津誓師,隨後奉系軍閥張學良敗走大連。9月底,白崇禧率軍完全肅清關內,灤河以東易幟,白崇禧被譽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蔣介石總司令統帥國民革命軍終於完成了北伐統一中國的大業。
中共策動叛亂,四‧一二清黨救國。
當北伐國軍在前線流血犧牲時,中共在全國各地發動土地革命,許多北伐軍將士的家屬被當做土豪劣紳批鬥,甚至殺害,家財被沒收,地痞流氓不勞而獲,在鄉下欺男霸女,社會動盪不寧。1927年3月21日,周恩來策動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叛亂。蔡元培、李烈鈞等國民黨元老指控「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和護黨救國案。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逮捕了躲藏在蘇聯大使館的李大釗等中共黨員,查獲並向外界公布了一批共產國際秘密文件,證明蘇聯確實全面指揮了中共顛覆中華民國政府的非法活動。
當時,國民黨執監委暨候補委員八十名中,共產黨員已佔據三分之一,親共之左派亦佔三分之一,國民黨中央黨部各部部長暨其秘書,共產黨員亦佔一半以上,至此國民政府已由蘇共和中共全權把持。蔣介石等人認為如不早日翦除共產黨禍害,今後會更難控制。4月12日,清黨主力、淞滬戒嚴司令白崇禧率軍對上海工會武裝繳械,槍決了其中300多中共武裝暴徒,逮捕500餘人,僅周恩來等少數頭目因共諜事先通風報信而逃脫,給共產組織以毀滅性打擊,從此中共被迫轉入地下活動。蘇共立即在莫斯科組織了百萬人的大遊行,抗議所謂上海「白色恐怖」,在「白」字下面,特地註明是白崇禧。因為蔣介石和白崇禧畢生堅決反共,中共對蔣白恨之入骨,利用中央與桂系之間的矛盾,長期在各種媒體上蓄意污衊醜化詆毀蔣白兩人。
「黃金十年」,勵精圖治。
從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止,蔣介石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在中國進行了各方面建設發展,被稱為「艱苦建國的十年」,西方則譽為「黃金十年」。
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還是得到了長足發展,不計東北,全國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近代以來最高水平,其他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雛形。教育建設方面,學校林立,教育推廣,初等教育由1929年的17%就學率,增至1936年43%。在經濟方面,國府努力穩定物價、償還國債、實施法幣、禁用銀幣、統一全國幣制,對外貿易也累積了盈餘為外匯存底;建設鐵路及公路,為備戰而特別發展蜀、黔、湘、陝、隴、豫連貫公路;建立電話網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對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農業的生產。
推「新生活運動」,救國興邦。
北伐統一中國後,面對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局,蔣介石於1934年2月開展了為歷時十五年的新生活運動。1960年代,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推出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被認為是這場運動的延續。
新生活運動是一場積極的民族復興運動,體現出當時蔣介石等仁人志士不屈不饒為國家,力圖「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的努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蔣介石認為,唯有教育和孔孟「禮義廉恥」才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唯一工具。他要求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道德標準,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此項運動提倡禮義廉恥和國民生活軍事化,對於改善百姓生活狀況、提高民眾素質、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眾團結,乃至最後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攘外應先安內」,五次圍剿中共叛亂。
1927年四‧一二清黨後,中共被迫轉入地下,並在蘇聯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發動了「八一南昌暴動」、「湖南秋收暴動」、「廣東海陸豐暴動」等武裝叛亂活動。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侵佔東三省。在國難當頭之時,中共卻於1931年11月7日(蘇聯國慶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了顛覆合法國民政府的偽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通過了其分裂中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號召「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和各個地區的人民都脫離中國、獨立建國」。為此,共產國際東方部部長米夫在《真理報》上說:「當此日本佔領滿洲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之際,這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顯示了一個革命中國的存在!」中共此舉不僅意在乘民族危難之機分裂中國,製造兩個中國,也為日本製造第三個中國偽滿洲國做出了示範。
面對日本侵略和中共在贛湘鄂豫皖各省的武裝叛亂顛覆,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他認為「赤匪之擾亂,誠為中國民族之根本大患。」1930年至1932年12月,蔣介石調集國軍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等地的中共紅軍武裝叛亂連續發動了四次圍剿。1933年,蔣介石在南昌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兼任剿匪軍總司令,採取持久戰、堡壘主義、步步為營戰法,終於大敗紅軍主力。1934年10月21日,江西中央紅軍倉惶「長征」到陝北,謊稱「北上抗日」。
西安事變:民族劫難,千古遺恨。
1935年,毛澤東最初逃到延安時,僅有不足2萬殘兵敗將。蔣介石於1936年10月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進剿紅軍。只須再做這最後一戰,便可徹底剿滅中共。不料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按照與中共的約定,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歷史證據表明,西安事變的臺前人物是張學良和楊虎城,而中共是西安事變的陰謀策動者,共產黨方面處理事變的最高決策者卻是蘇俄的斯大林。張學良楊虎城軍隊已被中共大力滲透,而張學良本人也是中共「特別黨員」。
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後,中共曾決議「審蔣」、「除蔣」,但斯大林知道只有蔣介石才能夠領導全中國抗日。為了蘇聯的切身利益,解除日本關東軍北上進攻蘇聯的巨大威脅,斯大林嚴令中共毛澤東不許殺蔣,脅迫蔣介石停止剿共,並要求中共毛澤東在蔣介石國民政府領導下抗日。
西安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各界名流和社會輿論一致嚴厲譴責張學良楊「叛亂」。蘇共《真理報》和《消息報》也發表社論抨擊張學良楊「叛變」,是日本漢奸;並公開支持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不顧自身安危,於12月22日飛抵西安營救蔣介石。張學良觀閱了繳獲的蔣介石日記,才終於明白蔣介石並非不抗日,而是在積聚實力,秘密備戰;在當時中國弱而日本強的情況下,延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間才會對中國有利,這是蔣介石一直無法說出的苦衷。這也是促成張學良醒悟並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之一。
張學良在1956年所寫的西安事變回憶錄中痛陳:「殊不料良當年認為愛國抗日之共產黨人,乃石敬塘、劉豫之流亞,誠如蔣公早年所言‘頭等大漢奸’也。」
西安事變使「八年剿匪之功,隳於一旦」;破壞了蔣介石抗日的戰略部署,蔣原本希望德國顧問在1939年時能為中國訓練出60個德國裝備師,但在西安事變開始時,這個目標連一半都沒有達到,全面抗日的時間表被迫提前,蔣介石和國軍只好被迫倉促應戰,給中國人造成巨大的災難。
忍辱負重,對日緩兵備戰。
1932年1月,日軍進佔錦州,同月侵入淞滬,「一二八戰事」爆發。蔣介石密電各軍積極準備抗日。又密令何應欽指揮第十九路軍作戰,密令張學良治中率軍加入淞滬抗戰。
面對日本侵略和中共在贛湘鄂豫皖各省的武裝叛亂顛覆,蔣介石心系中華民族安危存亡,忍辱負重,對日緩兵備戰,並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1933年6月,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這一天,蔣在日記中寫到:「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
蔣介石密令購備裝甲車、坦克車等武器,並親自主持廬山軍官團訓練。籌劃對日開戰時國府遷都西北之準備。令中學以上畢業生實施軍事訓練,趕筑西北公路。籌備洛陽航空分校。他在南昌召集各將領會議,督促杭江鐵路建築完成,八省糧食會議開會,規劃建築江防海防各要塞。12月,蔣提出對日決策之基準:「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最後關頭」:蔣介石號召全民抗戰到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蔣介石密電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宋哲元向石家莊、保定增兵,鞏固北平城防。10天後,蔣介石在廬山代表國民政府發表題為「最後關頭」的抗日演說:「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揭開了中華民族八年全面浴血抗戰的序幕。
國難思良將,求賢若渴的蔣介石於8月2日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接獲蔣介石電邀,李宗仁本人及白崇禧的眾幕僚和許多親屬均認為早年蔣桂戰爭舊怨尤在,唯恐南京此行不利。有人勸白崇禧在西南自保,讓蔣介石好看。然而一貫堅決主張抗日的白崇禧卻深明大義,毅然舍棄個人恩怨,於8月4日從桂林飛往南京,與蔣介石共赴國難。第二天,日本報紙就以醒目大標題宣布:「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淞滬國軍鑄血肉長城,日寇三月亡華夢碎。
白崇禧抵達南京未足10日,8月13日,爆發了抗戰歷史上犧牲最慘烈的淞滬大戰。蔣介石命令中國軍隊「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倭寇企圖「三月亡華」的嚴重挑戰。
蔣介石親任淞滬戰場最高指揮官,冒著被日軍擊落的危險,多次飛向上海火線督戰,夫人宋美齡亦曾在勞軍途中被日軍飛機炸傷。這在所有二戰各國領袖中是絕無僅有的。蔣介石在淞滬投入了全國兵力的近60%,約70萬國軍,他原本打算速戰速決,將日軍的進攻方向從華北轉移到華中。但是國軍當時僅有陳舊落後的武器裝備,又毫無與日軍交戰經驗,全憑血肉之軀鑄造抗戰長城,英勇抗擊30萬日本陸海空軍的瘋狂進攻達三個月之久。
在淞滬戰場,國軍至少有28位團長以上指揮官(包括10餘位將官)壯烈殉國,85個師拚光,傷亡總計30餘萬人,每小時的死傷動輒以千計,「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10月的一天,僅桂軍廖磊集團軍便戰死6位旅長,上萬桂軍敢死隊隊員大部分壯烈犧牲,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痛心疾首,連日飲食不進,謀思對策。
深入第一線督戰的白崇禧深知敵我力量相差極其懸殊,國軍徒作無謂犧牲並不能取得最終勝利,曾經4次向蔣介石進諫。如果白崇禧的建議開始就被採納,中國軍隊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傷亡也不會那麼慘重。在白崇禧的苦諫下,蔣於11月9日終於下令向南京、杭州全線撤退,並責令白崇禧負責整頓部隊,收拾殘局。這樣才保住了尚存的國軍主力不被全殲,為日後奪取抗日持久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親臨徐州戰區,臺兒莊首獲抗戰大捷。
淞滬大戰後,徐州會戰開始。至1938年3月,上海南京已經淪陷,悲觀情緒籠罩全國,一旦山東省徐州的門戶臺兒莊失守,整個抗戰全局將不可逆轉。在此民族危難時刻,蔣介石親臨視察戰火紛飛的第五戰區徐州戰場,並特意留下白崇禧為李宗仁出謀劃策。在白崇禧的建議下,李宗仁命令孫連仲第31師(師長池峰城)死守臺兒莊待援,將萬餘日軍誘入重圍之後聚殲,獲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嚴重打擊了日軍囂張學良氣焰,粉碎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採用白崇禧謀略,持久戰略為抗日國策。
「九‧一八」日寇侵華之時,蔣介石深知中日兩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差極其懸殊。國民黨內部許多著名人物,包括汪精衛、孔祥熙、居正、於右任、胡適、蔡元培等人,都主張學良議和,認為不可對日開戰,戰則必敗,中華必亡。蔣介石在日記中也認為「日本三日可亡我,抗戰是死中求生一線」,他從不認為中國有能力打敗日本,要打就必死無疑。其子蔣緯國也曾經說,蔣介石面對日本這麼強大的敵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撐到什麼時候。但是蔣介石堅韌不拔,堅持「我寧可戰敗而亡,堅忍不拔,絕不投降。」「今日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已,萬一不測特令此為遺囑。」
面對擁有強大陸海空作戰力量的日軍,制定出真正有效而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日整體戰略,顯然對國家存亡、民族安危和抗戰全局生死攸關,至為關鍵。1938年初,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遷移武漢後不久,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全中國率先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思想,為蔣介石所及時採納,成為國策和抗日最高戰略方針,對贏得整個抗戰勝利起到了極其關鍵的重大作用。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白崇禧提出的上述抗日持久戰戰略方針先於毛澤東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國民黨的「持久戰」思想有自己的獨立來源,跟毛澤東毫無關係。
事實上,早在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就已採用白崇禧提出的戰略思想在武昌發表抗日演說:「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本來戰爭的勝負,就是決定於空間與時間。我們有了敵人一時無法全部佔領的廣大土地,就此空間的條件,已足以制勝侵略的敵人。」「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
內憂外患:蔣介石不屈不撓,支撐中華。
1938年春,日本大量增兵進攻中國。在進行了抗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武漢保衛戰之後,由於敵強我弱,主要沿海城市被日軍佔領,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1939年,日寇在南京成立汪精衛傀儡政權,還從物資掠奪、金融破壞、和經濟封鎖三個方面一起下手,企圖扼殺中國的生存命脈,並開始對重慶進行長達6年的狂轟濫炸,把蔣介石故鄉浙江溪口鎮炸為廢墟,企圖摧毀中國的抗戰指揮中心,動搖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1940年夏,英法懼於日本威脅,關閉了滇緬公路、滇越鐵路,法國更讓六萬日軍假道越北進攻滇桂,中國對外交通補給線完全斷絕,經濟和財政不斷告急。蘇聯覬覦華夏疆土,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協議」,並扶持延安叛亂。毛澤東消極抗戰,屢屢偷襲國軍。美國則繼續出售鋼鐵和石油支持日本軍火工業,國軍有錢買不到武器,買到了又運不回國。
時窮節乃現。在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蔣介石以他個人超凡的毅力、勇氣與志節,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八年全面浴血抗戰中苦苦支撐,堅定捍衛民族尊嚴,領導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人民的希望之城。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在美國簽訂反侵略共同宣言,推舉蔣介石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同盟國軍隊作戰,並派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擊日本法西斯。蔣介石被西方媒體評為遠東地區骨頭最硬的領導人。1943年10月,蔣介石繼任國民政府主席,與美英蘇聯合發表世界「四強宣言」,共同擔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責任。中國抵禦日本的戰果獲列強正視與欽佩,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抗戰勝利:中國躋身世界四強,蔣介石如日中天。
1945年6月,蔣介石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署《聯合國憲章》,中華民國政府與美、蘇、英、法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與其它國家的不平等條約得以廢除,與之重定平等新約。7月26日,中國再與美、蘇、英等列強共同發表波茨坦宣言。蔣介石與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並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聲望如日中天。
1945年8月,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經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發動了大型會戰22次,像臺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9月2日,美、英、蘇、中等9國代表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日本東京灣舉行。中華民國代表、國軍二級上將徐永昌代表中國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20週年的當天,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景山山頂上軍號長鳴,太和殿主會場禮炮響起,群眾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