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中華母親節」?

近日有媒體大量報導中國已將每年五月第二週的星期天定為我國的「母親節」,據記者瞭解,此為無中生有。正在這裡召開研討會的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為,中華民族有著重視人倫親情的優秀傳統。他們對這種無中生有的母親節報導深表憂慮和關切,呼籲盡快確立自己的「中華母親節」。

這幾天,「母親節」成為網路上最搶眼的字眼。作為外來節,「母親節」迅速獲得國人認可。在這一天,為母親奉上祝福、問候或者一些小禮物,表達子女對母親的熱愛與感激之情。然而,專家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是美國母親節,中國人不該過美國節,並提出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建議。坦率來講,這樣的言論與建議除了讓公眾進一步認識「專家之所以是磚家」外,別無新意,只見醜陋。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社會人口大規模流動。而快速流動的現代社會讓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交流變得越來越少,感情交流甚至成為稀缺資源。「母親節」的出現恰恰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感情宣泄的路徑,人們可以暫時放下包袱,同父母進行最直接的感情交流。「母親節」能夠獲得這麼高的知名度與認可度,正是因為它填補了子女同父母之間感情交流的空白地帶。

的確,我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視子女孝道。專家正是基於此認定西方的母親節不符合中國孝道文化,我們應該有彰顯自己傳統文化的「中華母親節」。問題是,東西方對母親的感情存在本質區別嗎?對母親的感情,又豈能用傳統文化來界定。而且,若非西方母親節的流行,我們的專家能否想起中國該有一個母親節還是一個未知數。

如今,年輕人已習慣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可專家們看到的不是人性中最本善的東西、最值得珍藏的感情,而是西方母親節不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此還要設立「中華母親節」引導青少年,何其可悲!當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外來相類似的文化刺激才能體現出珍貴價值,足以說明要麼我們根本不重視自己的文化,要麼這種文化只是一種糟粕,不值得關注。既如此,提出設立 「中華母親節」的動機就值得推敲了,早時怎麼不提呢?

此外,對母親的感情,應該是不分種族、不分地域、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因為那是全人類最本質的感情之一。將這樣的感情上綱到傳統文化,是對人類共同感情的不尊重。難道感激母親只是中國人的專利?又或者,中國人對母親的感情相比其他種族人對母親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母親節」的設立是必要的。它不僅時刻提醒子女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不因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情感中留下遺憾;另一方面,這樣一個節日提供了父母與子女感情緩衝平臺,讓子女與父母拋棄日常生活的不快,只進行純粹的感情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母親節與中國母親節沒有本質區別。因此,這樣一個節日,重要的不是設定在哪一天,也非體現哪種文化,因為它最本質的是人類同等的感情。讓感情的歸感情,傳統文化的歸傳統文化,給公眾一個純粹的母親節,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足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