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與「藥(藥)」(圖)


網路圖片

「樂()」與「藥()」在某個時候的意義是相通的--

下來引用一篇文章以說明一二,因覺其言末盡,稍作引申:  

引:樂與藥
作者:李懷章

中華文字,寓形寓義,內涵豐富。這裡介紹一下「樂」字的造字原理:樂字,古字為「」,上中部為「白」字,本音「鐘」。五行中「白」字為「金」,屬「商」音,對應人體的肺臟,肺主「氣」、藏「魄」。「白」字下部為「木」字,屬「角」音,對應人體的肝臟,肝主「血」、藏「魂」。《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魂魄和合,血氣元神旺盛,則心生神明。」

「樂()」字,上部左右兩側合成「絲」字,對應人體的心臟,屬「征」音,是五行中的「火」。絲製的弦樂能撥動人的心弦,通人體的心經,修復人的心臟,使人精神舒暢,人自然因病癒而喜,即是歡樂。

因此,「樂()」字用於形容喜,是後世引申的喻意。若單從成字結構來看,即可判明「樂()」與人體有關,而且是治療疾病的材料。

「樂」字一音多意:1「樂」字表達喜悅、高興、樂觀;2「樂」字表達音樂旋律或樂曲;3「樂」字表達五音音樂相應的五體,有醫療和藥用。        

早期人類在以音樂治病的同時,開始慢慢發現草木植物的五味亦可醫療五臟之疾,於是在「樂()」字上加個草字頭,形成後世沿用至今的「藥()」字,這就是「藥」字的由來。

此文精妙絕倫,從五行的角度道明瞭造字及載道的原理,因覺意猶未盡稍作引申:

因發現通過樂聲的調和能達到調整人體五臟功能,使人體回歸自然,平復健康,身心愉悅,先黃帝制樂,以利萬民。歷史以來,越經典的樂曲,越是平和寧靜,聆聽之下,使人平靜。隨著時下音樂的改變,現在的音樂也不能達到這個效了,帶來的也只是放縱與失常。音樂也隨之失去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而「」字的改變,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看到中藥也沒有以往的靈驗好使了,因為「藥」字已經由原來的「樂」效改為「約」字而變的受約束了(箇中原因更為複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