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探源(圖)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段話意思是說,道孕育了萬物,並以德充實他們的內在,賦予他們有形的形體,使他們在事勢變化中發展。所以世上萬物沒有不崇敬道不珍惜德的。所以道內附於萬事萬物之中,而相對來說,德則是道於萬事萬物的外顯。道與德,用人來比喻,就像是人的生命和人的內在的品性,是構成人的最重要因素。正如過去老人們常說一個人做了壞事是缺德、是德性不好,某家或某人有了什麼好事是祖上積了德,人們的品性的好壞是與德有關的,一個人德越多,他的品性越好,也就越接近道的本源,所謂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講的「返本歸真」。

但是當時並無道德一詞,道與德是兩個概念。「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意為因此學問到「禮」為止,這個禮是道德的極限。但是反觀「禮」,禮乃是人事神求福,因此神是學問的最高處。這裡的神也就是道。我想這也許就是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最後也走向宗教的原因吧。

有些人認為,道德只是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對錯標準來自於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認為道德理應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然而從事物的本源——道的角度看,道不變,萬物之初的純善不變,德不變,變的只有人。是人離他富德純善的初始越來越遠,所以他們自己的善惡是非標準發生了變化,而並不是道與德真正的發生了變化。

今天的人都在感嘆世風日下,道德下滑,訴其源就是人們離「道」越來越遠,越來越不信神,而這些恰恰是道德之源。特別是在中國文革中,共產黨強迫人們丟掉神的概念,偏離道越來越遠,沒有了是非標準,社會不斷的下滑,以致精神文化上滿目瘡痍。要重新匡正道德,唯有對神的正信。

本文留言

作者索妮婭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