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領導模式的缺陷:權威不足與內部分裂
中共以分散最高權威為目標的「集體領導模式」目前正遭遇嚴重危機。
一向強調全體黨員「緊密圍繞在某某某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的中共,今年通過「倒薄事件」與「陳光誠事件」,向世界清晰地展現了自身內部嚴重的分裂。在如何對待陳光誠的問題上,外界至少看到有兩個「中共中央」在死掐。以下戲以「中央A」指代公開化的、人們可見的中共中央,以「中央B」指代在暗中起作用、但其骨幹與主要人物是誰,人們卻只能猜測的中共高層人物。
中美雙方根據陳光誠意願簽訂好協議,中央A保證陳光誠的自由與安全,同意他離開臨沂,在國內選一城市攜全家生活讀書並保障他的基本生活;中央B卻以他的家人安全在威脅他,迫使陳光誠在走出領館後又改變主意,引發了美國國務院面臨一場短暫的公關危機。美中兩國政府又圍繞陳光誠達成新的協議,中央A同意陳光誠攜妻子及子女赴美,去紐約大學做訪問學者,美方已經做好一切準備迎接,只待陳光誠養好腿傷來美。中央A還派官員持鮮花去看望陳光誠,並答應調查臨沂對陳光誠超強維穩黑幕,盡快為陳辦理好護照等。然而5月4日《北京日報》《京華時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四大北京媒體就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一事發表四篇評論,同聲合奏「反美批陳」交響曲。由於這幾家報紙均由北京市主管,因此讓外界聯想北京市是否也是中央B的重要堡壘。
另外還有個細節不得不提:陳光誠逃離監視進入美領館整個過程,目前只有到北京後是清楚可信的。《紐約時報》5月3日登了篇文章,其中提到營救者與美使館官員交接陳光誠時,有兩輛國安的車在分別跟蹤他們。美國方面在安頓陳光誠入住美國海軍陸戰隊宿舍後才知會中國外交部。這意味著,陳光誠是在國安的監控下進入美領館,這些國安並未在陳進入美使館之前及時通報本該盡早獲悉的外交部。由此推理下去,可以假想,中央B希望發生陳光誠「非正常進入」美國駐華大使館這樣的事件,以利用此事給中央A製造麻煩。北京的四家報紙後來的批判聲似乎就與此行為吻合。
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央A最近通過種種途徑向外餵料、放風,將薄熙來夫妻塗飾成五毒俱全的大壞蛋的行為,在陳光誠事件發生後停止了。國際媒體的眼球很自然地被吸引到陳光誠事件上來了——對這兩者此消彼長過程發生於同一時段,再遲鈍的人也能發現,雖然幕後的奧妙不一定人人都能猜到。
中共的集體領導方式當初是為了避免黨魁個人專權而設計的,模仿自斯大林之後的蘇共。這雖然避免了毛澤東那種個人專權產生的危害,但卻導致高層權威分散化。由於九常委比江澤民時期的七常委要多出兩名。這種格局說好聽一點,是高層權威要形成統一意見更難;說難聽一點,就是在有分歧的重大政治問題上(比如接班人、下一屆政治局常委班子等),明爭暗鬥、互相掣肘的可能性更多。
在經濟狀況還過得去的情況下,這種黨內鬥爭會受到高層維持總體現狀的意願約束,不至於公開爆發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權力交接平穩過渡的可能性會大一些,如江澤民等第三代將權力平穩交給胡錦濤等第四代。一旦經濟狀況面臨嚴重局面,高層就可能發生分裂,按最高領導人意志挑選的接班人未必能夠平穩接班,原有的黨魁也未必能夠掌控局面。這種事情在蘇共歷史中發生過。比如赫魯曉夫任內蘇聯經濟逐漸惡化,蘇共高層就背著他作出了撤換總書記的集體決定。中共自鄧小平之後基本沿襲了蘇共的集體領導制度,但又進了一步,即以年齡為理由,每五年更新一些高層成員,看起來似乎是找到了一種高層權力平穩交接的辦法。然而,它仍然只使用於經濟狀況尚可的局面。一旦經濟社會局勢惡化,明爭暗鬥就必然浮出水面。如今,中央B對中央A的指控,即為明證。但是,中央B在制度框架內的位勢並未佔據優勢。
目前,中共以胡溫為代表的黨內高層,雖然擁有體制內資源,比如黨政軍的最高權力等,但其弱項是吏治極其腐敗、政績乏善可陳,官民仇恨已如乾柴烈火,除了一個善於軟語撫慰民意的溫家寶之外,幾乎已經喪盡了民意。如果說江朱交班時,內裡雖然已經隱伏各種矛盾(如同我在《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裡所說),但處在疽癰初發時期,表面上「艷如桃李」,但外人看不出即將潰爛。中國此刻的情況已不比第三、四代交接之時,那時朱鎔基通過抓大放小、再造國企壟斷寡頭,為中央財政留下了較可靠的稅源,環境生態也尚未耗損殆盡。而現階段,胡溫除了留下千瘡百孔的環境生態與入不敷出的中央財政、債臺高筑的地方財政,就只有一個權力架構與龐大的鎮壓機器了。以薄熙來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向胡溫挑戰就是基於這點:你們將我們父輩拋頭顱、灑熱血的江山折騰成這樣,我們必須救黨。他們的思想武器就是紅色江山開創者毛澤東及其思想。這一政治勢力除了薄熙來之外,表面上並無明顯的代表人物,但在京城卻無處不在,這次北京四報紙體現的就是這種勢力(並不一定是媒體人的願望,但出於掌控媒體者的願望)。
中央A因溫家寶口頭宣示尊重普世價值、民主、人權,因而能得到知識階層的一些支持;而中央B則借崇毛,以及虛構出來的毛時代的平等、工農階級當家作主人那種虛幻的領導地位爭取政治合法性,在一些紅二代及底層民眾中獲得支持。西方國家自然不喜歡薄表現的崇拜「文革」傾向,所以除了個別被收買的外國人,國外媒體對薄督少有正面評價。外國觀察者沒弄明白的是:不管是誰上臺,都不可能改變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難題,更不可能改變現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溫未必真會引導中國走上民主,薄及其同志上臺也未必就能採取毛早期的閉關鎖國。中央B其實並無救黨良策,只能在意識形態上一味糾纏不已。
在共產黨國家的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黨內兩種合法的意識形態為權鬥雙方運用,誰也無法將對方置於「反黨」的境地。即便此次權力鬥爭以中央A的暫時取勝而告一段落,黨內的分裂依然照舊。今後中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堅持一黨專制,改變目前這種高層權威分散的互相掣肘局面,強化黨魁位置。但即使這樣,也難逃穆巴拉克與卡扎菲那樣的命運;另一條是政治體制改革,但目前的問題是中國已經沒剩下多少支撐政改的資源。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