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通脹的荒謬邏輯

2008年以來,為了抗擊金融風暴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中國政府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為此,我們收穫了兩個結果:一是經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避免了「硬著陸」的風險;一是物價居高不下。也因此,通脹成了全社會不得不關心的話題,消費物價(CPI)成了民眾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對於正在中國大地肆虐的通脹,有一種觀點值得高度警惕,即「只要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區間內,明顯低於經濟增速,明顯低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那麼這種可控的、溫和的物價上漲就是社會可承受的。」也就是說,在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來,溫和的通脹是無害的、可以接受的,不必大驚小怪。沿著這樣的邏輯延伸下去,甚至可以得出這樣的邏輯,即可以利用溫和的通脹促進經濟發展。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觀點,更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在人類反覆應對通脹的戰役中,早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並試圖從理論上論證其邏輯,從政策上闡述其合理有效。我們現在舊調重彈,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歷史上,有多少政權因高通脹而風雨飄搖,有多少政府因通脹而破產倒閉!原因無他,就在於通脹令經濟停滯,令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令貧富分化加劇,令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歷史證明,通脹是財富的絞肉機,是偷竊百姓的隱形大盜。因此,避免通脹、嚴防通脹、拒絕通脹是發展經濟、治理國家的基本策略。

而所謂的「溫和通脹」,是相對於高通脹與惡性通脹而言的。究竟具體什麼狀況可以定性為溫和通脹,並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有些人認為CPI漲幅控制在4%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對於西方成熟經濟體而言,這個水平高於它們大部分年份的GDP增幅。而如果按前述鼓吹者的說法,CPI為6%乃至7%也是可以承受的,因為相對於過去通常10%左右的GDP增幅,這樣的數字並不高。這就是說,「溫和」實際上是信口開河。

不過,這裡的麻煩遠不是關於標準的糾纏與爭吵,而是對通脹及其危害的認識的深刻而巨大的分歧。主張「溫和通脹可以承受」的人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甚至他們將這樣一種可能性看成是必將成真的事實,即只要CPI明顯低於GDP增幅或居民收入增幅,居民收入就不會下降,生活水平就不會受到影響。這種觀點內含四個致命的缺陷:

其一,扭曲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的,陷入了「為經濟而經濟」的陷阱。眾所周知,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經濟福利。經濟增長的幅度決定了福利改善的可能空間,但並不代表改善的真實狀況。原因在於在GDP轉化成實際福利過程中存在許多環節,其中會產生遺漏而造成福利損耗與損失。而遺漏與損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失真所導致的資源配置失當。一旦價格失真,其調節、引導的信號功能會相應弱化,引致資源浪費。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投入產出效率低,增產不增收。而長時間大範圍的價格上漲,即通脹所產生的福利損失是巨大的。因此,對通脹持寬容態度,就是對侵害經濟福利的行為持放任態度。

其二,誤讀或輕視了通脹的影響。通脹對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對稱的,通脹對中低收入者會造成嚴重衝擊,其損失比CPI平均數字顯示更為嚴重。價格上漲對不同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首先,作為中間商,雖然它們面臨高成本的壓力,但大體上可以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終端廠商,終端廠商可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就是說,從生產資料與消費品來看,資本所有者可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品買家。其次,中低收入者的恩格爾係數遠遠高於高收入者,他們收入的大部分要用來應對日常消費,而高收入者用於即時消費的佔比很低,受通脹影響的程度與可能性要遠遠低於中低收入者。再次,富裕之人在通脹過程中還可能分享財富增值的好處,對沖通脹帶來的財富損失。而中低收入者在這方面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甚至是無緣財富增值的。很明顯,通脹會損害中低收入者的福利,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有數據表面,改革開放33年,經濟年均增長9.6%,價格總水平年均上漲5.4%,其中1978年至1999年價格總水平年均上漲7.1%。相對於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這樣的通脹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忽視的是,30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中低收入者的經濟福利改善遠不及總體經濟增長,收入與財富差距呈擴大化趨勢。這些是與長期的通脹具有內在關係的。如果再延續溫和的通脹,等於是延續過去30年的老路。

其三,持這種觀點的人將通脹看成是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而掩蓋了通脹擾亂價格信號、扭曲資源配置、降低經濟績效的真實後果。通脹的真正原因在於流通中的過量貨幣,以致大量貨幣追逐少量商品形成供不應求假象,結果一部分人為價格上漲而憂心忡忡,一部分人趁價格上漲而擴大投資。這是通脹的經典形態。那種拿「中國將長期面臨"兩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城市化進程加快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價格上漲不可避免;另外,勞動力工資和環境保護成本等上漲的趨勢不可避免。這些成本遲早都要反映到最終價格上」為通脹的必要性與合理性辯護的做法是沒有道理的。這幾乎就是「成本推動型通脹」、「需求拉動型通脹」理論的翻版,並沒有科學地解釋通脹的實質與成因。事實表明,成本的升降與需求的增減只會引起個別或少數商品價格的變化,如貨幣大增,一定對應著其他商品價格相反的變化。只有在貨幣數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現由非真實需求引發的普遍的價格上漲。這樣的漲升並不代表真實的需求,而是虛假的繁榮。一旦貨幣增加無以為繼,虛假的經濟活動就會萎縮,乃至停止。原來的欣欣向榮變成一片狼藉。

其四,撇開斂財、侵吞財富不說,如果通脹變成了達到某些目的的工具而長期存在,那麼它就會發育出「自我循環、自我膨脹」的功能。等待我們的就是兩種結局:第一,「適度」演變成「過度」,即「適度通脹」演變成「惡性通脹」;第二,即使是「適度通脹」,假若其長期存在,日積月累,結果與短時間內的惡性通脹異曲同工:吞噬民眾財富,危害經濟發展。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經歷30多年改革的今天,中國面臨著經濟轉型、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的嚴峻挑戰。經濟轉型包括經濟結構轉型與技術升級。而經濟結構轉型的主要內容就是變「重投資、重出口、輕內需」為「輕投資、輕出口、重內需」並大力發展服務業。而技術升級的要害在於鼓勵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與發明。而縮小貧富差距更是當務之急。所有這些有賴於一個正常高效的價格體系的指引,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甚至會背道而馳。因此,通脹乃至溫和通脹,不僅是不可接受的,更是應該迴避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肖國元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