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制裁解除 中國企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西方國家解除數十年來對緬甸的制裁,對中國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隨著緬甸推進民主改革並與世界溝通,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近幾週都相繼放鬆或暫停了對緬甸的制裁。

制裁導致很多西方投資無法進入緬甸,中國則成為緬甸的最大盟國,對其基礎設施、水電站和油氣管道進行投資,以滿足中國南部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不過歐洲、美國和日本企業躍躍欲試,可能令長期在緬甸面臨很少競爭的中國企業遭受衝擊。

一家在緬甸運營的中國礦山企業經理魏繼建(音)對路透表示,地處與緬甸大範圍接壤的雲南並且無需擔憂制裁的中國企業過去的日子很好過。

他還表示,現在美國和英國企業也聞風而至,如果他們大舉進入,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困難,因此中國企業應該馬上進入,以取得先發優勢。

西方國家放鬆或暫停對緬甸的制裁令中國媒體上出現某些不安,尤其是雲南省和中國相關行業,特別是能源業的刊物。

能源行業緊張是有原因的。

去年,緬甸新的民選總統吳登盛暫停了緬甸北部由中國企業融資和建設的36億美元密松水壩項目,因公眾對該項目進行了數週的指責。

不過一個更為重要的項目--耗資巨大的緬甸至中國油氣管道看起來仍安全,儘管線路周邊的部分居民有些不滿,並引發與中國邊境附近的少數民族反對派的分歧。

中國石油(0857.HK: 行情)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負責該項目。中國三大油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涉足緬甸。

中國國資委主管的《能源》雜誌近期在其網站上發表博客稱,緬甸國內政治民主的轉向,給中緬兩國業已合作的能源項目帶來了挑戰,並表示緬甸在遠離中國。

該雜誌稱:「在若干緬甸高層官員看來,從日用百貨到戰略物資都過度地依賴中國,將會對本國的國際形象與政治、經濟安全造成頗為負面的影響。」

「合適的調整措施疏離與中國距離而將會拉近與其他大國的關係。」

中國企業希望,緬甸的改革將減少腐敗和官僚主義,營造更好、更公平的監管和政治環境。

一名中國石油企業高管對路透表示:「中國壟斷緬甸市場多年,但實際上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某些投資最後看來並不明智。如果環境更加透明,中國企業將會更加客觀地看待潛在的機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