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遍賞各國「佳麗」——玩家侃老鏡頭(組圖)

 2012-04-08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讀音如麵粉,故網名「麵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數碼單反相機及其配套的自動調焦鏡頭,不過新鮮頭兒一過,我卻覺得沒勁了。直到一款老鏡頭到手後,我的攝影熱情才被徹底點燃—這才是我夢寐以求的感覺。

隨後,自動鏡頭全出手,遍嘗天下老鏡頭。先是Zeiss、Rollei攝影鏡頭,而後又燒到了電影鏡頭。後來,我的樂趣從單純的拍攝擴展到了對鏡頭 風格特色的琢磨。於是,攝影頭、航拍頭、放大頭、投影頭、電影頭、民用的、工業用的、軍用的,五花八門;法國的、德國的、英國的、美國的、瑞士的、荷蘭 的,各國精品。不論有名氣無名氣、有膜的無膜的、單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來玩玩。我天生好奇,愛探個究竟,常常對同一個型號的鏡頭,買好幾支不同時 期的產品來比較,從中找出其最理想者,並總結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點。所以,我對鏡頭的認識,是通過自己的實際使用積累起來的,鏡頭接觸多了,欣賞口味也隨 之改變了。

我原以為,進行比拚之後,留5到6支、配齊焦距段就足矣。可是當我把玩了數十支、上百支老鏡頭之後,卻越發不可收手了,結果就是錢包永遠乾癟,防潮箱永遠爆滿。對我來說,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具有不同風格的鏡頭,就如同氣質迥異的各國美女—後宮雖無三千,卻足數百有餘。

鏡頭與民族性格

遍賞各國「佳麗」之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各國的鏡頭都與該國的民族性格相通,舉幾個例子:

法國鏡頭。對於中國人,一提起光學,自然會想起德國,大多不知道法國光學在世界的地位。法國人在18世紀中葉首創光學玻璃的生產方法,是現代光學玻 璃工業的鼻祖。法國鏡頭從不缺解像力,例如被譽為當世第一高解像力的Kinoptik,此外還有Angenieux、Som Berthiot、Boyer、Foca等品牌,在解像力方面也都極為出色。法國鏡頭的色彩都很美,體現了法國人豐厚的藝術底蘊,例如被公認的 Angenieux。而幾乎所有的法國鏡頭都具有漩渦狀焦外的特殊成像效果,法國人似乎不太在乎這種失真,反而營造出自由奔放的氛圍,這與法蘭西民族生性 浪漫又不拘小節有關。

英國鏡頭。某日與一個電影製作基地的老闆閑談,問起他為何用德國的Zeiss鏡頭而不用英國Cooke鏡頭,他說Cooke太貴,用不起。是的,英 國鏡頭也比德國鏡頭只好不差,是越看越喜歡、越用越愛用的那種。它不像法國鏡頭那麼熱情奔放、明艷照人,而像英國紳士一樣,內斂而不張揚,顏色沉穩厚重, 而又實力十足,Cooke電影鏡頭就具有這種特點。一如保守懷舊的英國人,許多英國鏡頭拍出的片子,調子懷舊寫意、藝術感極強。

德國鏡頭。德國人對光學的貢獻最大,這是毋庸置疑的。德國能夠成為世界光學大國,與德國人性格嚴謹仔細、非常合適製造相機與鏡頭這種精密儀器有關。 但是,相比法國鏡頭,德國鏡頭少了點風情和浪漫;相比英國鏡頭,它又少了點畫意和趣味。不過,德國一些相對弱小的品牌,如Voigtlander、 Schneider、Meyer、Kilfitt、Astro Berlin等早期生產的鏡頭,比大品牌的產品更有個性和藝術感覺。

有沒有最好的鏡頭?

經常有人問,你玩了那麼多鏡頭了,什麼鏡頭才是最好的?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當初,我的鏡頭探索之旅也是為了尋找最好的,可是當我幾乎玩遍了各種 公認的「牛頭」之後,我卻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確有某一項或某幾項指標最好的鏡頭,例如,色彩最好的是Angenieux,解像力最好的是Kinoptik, 散景最好的是Dallmeyer……而各方面表現都No.1的鏡頭卻真沒有。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得必有所失,這個道理適用於世間萬物,包括鏡頭。舉一個 例子,無限遠銳利、拍風景一流的鏡頭,其近距離成像就會太硬,拍人像特寫時,皮膚顯得像岩石般堅硬而表現不了柔潤感;而拍人像非常美的鏡頭,無限遠的銳度 就會比較軟。看來十全十美的鏡頭,只存在於人們的願望中,現實中是做不出來的。

評判鏡頭的好壞,與個人喜好、藝術修養和閱歷有很大的關係。入門者眼中的好鏡頭,通常是「鏡頭好銳、好鮮艷、好清晰」等概念,資深人士則關注色彩色 調、立體感、層次過渡、高光控制、暗部細節、焦外特點等等。玩鏡頭如同喝茶,要懂得如何去品。我認為,好鏡頭有三種。為了方便理解,我就用美女或茶來作比 喻。

第一種是「蘿莉」,天生麗質。驟眼看上去很漂亮,但因沒啥文化和內涵,很快會覺得沒勁,一個字:愣。在茶方面與之相應的是茉莉花茶,入口香,味道單 薄,不耐品。現代鏡頭大多走這個路子,主要體現為三高:反差高、銳度高、飽和度高。這種鏡頭拍出來的片子看上去很打眼,直接衝擊你的視覺感官,但是很快就 會審美疲勞。

第二種是內秀的,俗稱心靈美。這如同普洱茶,入口並不太香。這種鏡頭大多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產的老傢伙,不是小孩子喜歡的蘿莉,咋一看是不來電 的,甚至有些缺陷,例如銳度不足、反差低、色彩不真實、吃逆光嚴重。但只要你懂得如何駕馭它,卻是越相處越發感覺到魅力無窮,越品味越發現其內涵豐富,醇 厚悠遠,如一座寶山,時不時給你驚喜。而你,需要花時間去發掘、去瞭解,才能喜歡它、愛上它。這種鏡頭的代表是英國的Dallmeyer,以及德國 Hugo Meyer、Kilfitt、Astro Berlin以及Zeiss、Schneider早期的一些無膜或單膜鏡頭等。對於這種鏡頭,套用一句廣告詞:越欣賞,越懂欣賞。

第三種,集性感美貌和高雅氣質於一身。這類鏡頭兼具老鏡頭的味道和現代頭的高解像力,色彩華麗而不庸俗,具有貴族氣質,以及適中的反差,強烈的立體 感和生動活潑、畫意盎然的焦外。這類鏡頭很容易就讓入門者踏上不歸路,讓老玩家傾囊據己有。例如法國的Angenieux、Kinoptik,英國的 Cooke,美國軍用鏡頭General Scientific的Miltar系列,德國Carl Zeiss的Contarex等。

老鏡頭與現代鏡頭的區別

上世紀60年代之前的各國老鏡頭大都個性獨特而張揚,不像現在的鏡頭那麼同質化,它們常常是缺點和優點都很明顯,比如最早期的梅耶(Hugo Meyer時期,Plasmat和Primoplan系列),很吃光、色彩欠,但其散景及反差特點,卻獨此一家,別無他號。老鏡頭普遍的優點是:立體感 強,細節豐富,焦外活躍生動;由於反差比現代頭低,高光控制一般都比現代頭好。

現代頭銳度高,飽和度高,失真小,反差高,抗逆光性能強;缺點是立體感不足,成像較為生硬,高光控制與細節過渡不如老鏡頭。

老鏡頭在當年不是普通商品,甚至可以說是藝術品,多數老鏡頭在生產上不惜工本。由於不用考慮自動調焦問題,老鏡頭的絕大部分成本都擱在與光學有關的 地方,其中最注重的是玻璃,老鏡頭當中的大「牛頭」必然採用了好玻璃。現代頭則注重鍍膜和電子部分(比如自動調焦是否更快),為了自動調焦,就要在重量與 質量之間找平衡,玻璃再好,太重了沒法做自動調焦就不能採用。

50年之前的老鏡頭在當時都是貴族的玩意兒,產品生產不用太考慮成本,而且受制於當年的工藝水平、鍍膜技術和設計計算能力(還沒計算機輔助設計), 好鏡頭必須實打實地用昂貴玻璃。現代鏡頭則主要考慮是否好賣,並且追求MTF檢測的高分。有人會說,MTF曲線檢測鏡頭,是最客觀、最科學的方法。其實 MTF是通過分析鏡頭拍攝粗粗細細的黑白線所得的分數,來告訴你鏡頭解析度和反差的函數值,這並不是好鏡頭的全部構成因素,例如直接影響視覺美感的色調變 化、色彩風格等,這都不是MTF能測得出來的。

電影頭與相機頭的區別

現在玩電影頭已經成了風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電影頭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家知道,畫幅越小,對鏡頭的解析度要求越高;畫幅越大,分辨 率要求越低。例如,如果120(中畫幅)鏡頭的解析度是60線,片幅更小的135鏡頭(下面按大眾習慣,稱之為全畫幅)需要做到100線,才能同樣清晰。 因為35毫米電影畫幅約是全畫幅的一半,16毫米電影畫幅比4/3系統還要小,所以,電影頭必須具有比相機頭高得多的解析度,才能用於電影銀幕這種大面積 顯示。由於電影頭是工業品,製造成本允許較高,不像民用相機頭那麼摳門,鏡頭的實際像場常做得比標稱畫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成像。通常,40mm以 上焦距的35毫米電影頭,像場幾乎都可以覆蓋135全畫幅;100mm以上焦距的,像場大多可以覆蓋6×6厘米的中畫幅。我還測試過不少75mm和 85mm焦距的電影頭,其像場居然比許多全畫幅的同焦距鏡頭還大,可以覆蓋645畫幅。有了較大的像場和比全畫幅高得多的解析度,這就是電影頭具有更高解 像力的先天優勢所在。

另外,電影頭分工非常仔細,焦距段分布比相機頭更多更豐富。廠家在做電影鏡時,追求的是其用途定位上的極致,而不是要一支鏡頭能應付所有用途。有一 次,一個影友試了Kilfitt 40mm f/2.8 A 微距電影頭之後,批評說:「這個鏡頭微距成像很棒,但無限遠很一般,看來電影頭不過如此嘛。」這讓我無語……

玩電影頭,必「ACDK」

Zeiss和Leica是相機鏡頭的兩座巔峰,可是在電影頭世界,Leica幾乎連影子都找不到,它僅出產過少量的業餘用8毫米電影頭;Zeiss 則是電影頭三大品牌之一,其實真正好的Zeiss鏡頭主要集中在電影頭領域。即便如此,在電影頭髮燒友心中,Zeiss的地位還比不上「ACDK——四大 電影鏡頭各自名稱的首個字母」。

A:Angenieux,中文名:愛展能、安琴、愛斬人(因為很貴)。這世上,論色彩,Angenieux認第二,就無人敢認第一。它的色彩,不能 僅用浪漫來形容,那種美,只能去意會。這家法國第一大鏡頭廠對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產的鏡頭,無論高端低端,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風格,區別只在於技術規 格和成像細節上,讓你一看就知道是Angenieux。由於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對它的解像力談論不多,其實它的解像力極佳,而且剛柔 並濟,實為難得。

C:Cooke,中文名:庫克。它是英國鏡頭廠Taylor Hobson旗下的最著名產品,時至今日,仍與Angenieux、Zeiss並稱電影頭三大巨頭。Cooke還有很多分類,如Speed 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當中以Speed 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大光比時的性能超強,在弱光下不溫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陽下,無有能與之匹敵者。其高光控制極好,暗部細節 豐富,立體感突顯。人們常說,歐美頭在陽光下的表現不如日本頭,那是因為他們沒見識過Cooke。在顏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英倫風格,比較中性。但 是Cooke幾個系列鏡頭的色彩和成像風格差別不小,這一點不如Angenieux那麼統一。

D:Dallmeyer,中文名:倒霉(刀梅)。對於喜歡這個英國鏡頭的人來說,他的錢包可就夠倒霉的了。由於產量稀少,二手價炒得極高,動輒數萬 元乃至近十萬元。Dallmeyer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風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 Six系列,用別的鏡頭無論如何都拍不出來的——不僅立體感極強,而且色彩獨特、氣氛懷舊,漩渦焦外也是它的特點。購買Dallmeyer,要認「DC」 標誌(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鍍膜),並且,最昂貴的Super Six系列與其它系列的價格和成像差別都很大,因此不能只認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堅無敵。它可以滿足初玩頂級電影頭的發燒友一切虛榮心:大名鼎鼎+超高價+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這被認為是世上解 像力最高的鏡頭,它的色彩在弱光下非常飽和厚重,在陽光下,飽和度卻稍下降。Kinoptik是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鏡頭,由於它的銳度超高,顯得剛勁有 余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這個現象越明顯。它的成像比較平,立體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距越長越怕。與所有 小廠一樣,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別很大,鏡頭的個體差異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揮灑,旋轉得很厲害, 而且它的焦外光斑呈現一個一個帶明亮邊緣的橢圓形,香港人管這種獨特的圈圈叫「富貴黃金圈」。

說說Zeiss Biotar和Contarex

作為對光學貢獻最大的鏡頭巨匠,Zeiss擁有世上種類最多、系列最豐富、差異性最大鏡頭群。由於版面有限,這裡挑選國內影友比較關注的兩個系列來簡述一下。

Biotar。始於1927年,非對稱雙高斯結構,它在當時以超大光圈而聞名於世。國內影友最熟悉的是75mm f/1.5和58mm f/2,並管前者叫「大B」,後者叫「小B」。這種叫法問題來了,Biotar還有很多焦距段,例如25mm f/1.4、 40mm f/1.4、50mm f/1.4、80mm f/2、105mm f/2、130mm f/2等等,那是不是58mm焦距段以下的,叫「小小B」、「SSSB」,75mm焦距段以上的叫「大大B」、「XXXB」呢?對於擁躉最多的75mm f/1.5,我曾經收集齊了它幾乎所有的版本,包括二戰前的無膜銅殼版(據說產量只有200支),上世紀50年代的18片光圈葉片鋁殼版,以及之後的10 片光圈葉片縮水菠蘿頭,還有非常少見的黑色銅殼電影頭版。Biotar鏡頭,做工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的做工最棒,像手錶般精工細作;第二代改成鋁殼之 後,也還算好看,但調焦手感差多了,鏡頭摸多了容易發黑(被手汗腐蝕氧化);到了第三代,連外形都變醜了,光圈葉片也少了很多,調焦手感松鬆垮垮。色彩則 是一代比一代濃郁(得益於鍍膜技術的完善),不過綜合成像水平依然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因如此,我現在留在手裡的,只有第一代以及罕見的電影版。在 Zeiss鏡頭裡,Biotar的焦外是比較活潑的,跟法國鏡頭一樣天旋地轉,要玩漩渦焦外又買不起法國鏡頭的朋友,不妨入手Biotar。

Contarex。因其機身額頭上圓眼形測光表窗,而被西人稱之為「Bullseye(牛眼)」,港人則稱其為「獨眼龍」。嚴格來說「牛眼」是對於 機身而言的,但今日,無論「牛眼」或「獨眼龍」這一外號,均通用於Contarex的鏡頭上。毫無疑問,Contarex是Zeiss史上的巔峰,前無古 人,後無來者。上世紀50∼70年代的Contarex,其價格昂貴得令人咋舌,是當時普通相機的10倍,它是面向一小撮專業人士的。價格太高,使 Contarex終究是曇花一現,在1972年便宣布停產。故此,相比Zeiss的其他鏡頭,Contarex的產量實在稀少,成為使用與收藏俱佳的珍 品。Contarex的昂貴,在它的做工和成像得到體現,做工如同藝術品般精緻,成像之佳更在Zeiss相機鏡頭中無出其右,同時期的民主德國 Zeiss(Carl Zeiss Jena)鏡頭完全沒有與它比拚的資格,Contax鏡頭在它面前更顯俗氣。Contarex有早期銀色版和較罕見的全黑版,以及後期的黑身銀圍裙版(調 焦筒的飾環為銀色,下稱黑版),成像特點有點不同。銀版鍍膜偏藍,反差稍低,逆光稍差,細節過渡非常好,拍中近距效果極佳;黑版的鍍膜配方進化了,偏紫 色,反差略比銀版高,銳度也隨之顯得高些,逆光稍好,整體表現比銀版更為剛性。我比較傾向於短焦距且黑版為佳,比如25mm f/2.8,而55mm f/1.4和85mm f/2則以銀版成像更細膩。Contarex是Zeiss相機鏡頭中古典與現代成像風格結合得最好的,又不計成本,毫無妥協的產品,尤其是它的廣角 鏡,35mm f/2、25mm f/2.8、21mm f/4.5、18mm f/4,全是同焦距段內無敵手的利器。

對於入門者,哪個時代的老鏡頭最值得購買?

上世紀50∼60年代是鏡頭的黃金時代,那時,歐美大大小小的鏡頭廠相當多,各廠競相「放衛星」,搞大光圈競賽,拼世界記錄,鏡頭史上的一座又一座 豐碑大多在這個時期出現,很有點我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味道。鏡頭結構設計在當時接近完善,彩色攝影也漸成主流,使得這個時期的鏡頭色彩比上世紀40年代 以前產的鏡頭更好、更艷麗,抗逆光性能也好得多。當時日本鏡頭尚未以廉價形式衝擊世界,故而那時的鏡頭製造對成本不太苛刻,仍採用昂貴的玻璃來拼像質,所 以現在購買這個時期出產的鏡頭是相當超值的。

最後,感謝影友吧嗒熊對我玩老鏡頭的支持和理解,並感謝其他幾位影友提供了鏡頭照片:Iguazu提供了Biotar 40mm f/1.4、75mm f/1.5第三版、105mm f/2、Contarex 250mm f/4第二版照片,Somebody提供了Biotar 50mm f/1.4、80mm f/2、130mm f/2等照片。


左邊黑色的是Angenieux 50mm f/0.95,右邊銀色的是Som Berthiot 50mm f/0.95。


Kilfitt 90mm f/2.8和Kilfitt 40mm f/2.8微距鏡頭,前者在最大光圈時呈現柔焦效果,縮小光圈後極為銳利。


3款Biotar 75mm f/1.5鏡頭,其中左邊的為第一代產品,產量非常稀少,據說只做了100支。


Contarex「牛眼」相機以及全部鏡頭的全家福,相機和鏡頭做工都非常精緻。


Biotar全家福,後排是130mm、105mm、75mm第3代和第1代、50mm f/1.4,前排有40mm f/2、40mm f/1.4、80mm f/2。


Angenieux鏡頭做工非常精緻,無論高端低端,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風格,區別只在於技術規格和成像細節上。


Cooke 75mm f/2 電影頭一代和二代型號,左為SER 2,右為SER 1,這是電影頭玩家心中的神鏡之一。


美國General Scientific軍用鏡頭,成像風格與Cooke相似。


奧林巴斯E-1相機,Schneider 100mm f/2鏡頭,f/2,1/320秒,ISO 200。麵粉王 攝


佳能EOS 5D相機,Biotar 75mm f/1.5鏡頭,f/1.5,1/125秒,ISO 400。麵粉王 攝

来源:中國攝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