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 最要緊的人生課題是啥(圖)


(圖片來源:家庭生活網)

我和我太太同時考進音樂系後,相較於班上同學,已有兩年交往基礎的我們顯得有目標多了。

那時臺灣的中產家庭正在興起,有點餘力的家長都希望讓孩子學音樂,而全國只有四個音樂系,因此師資很缺乏,我們才大一,就有學姐忙不過來,把學生轉介給我們。因為有結婚的共識,我和太太經常會針對接觸到的學生和家長,討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才是好的,平常談天的話題就是在為未來做準備,談的都是價值觀。

整個大學階段不斷探討下來,對於應該怎麼生活、怎麼教育孩子,我們的觀念都已經很清楚、很接近,對於孩子的教育觀也有了共識。

雖然我們大學一畢業就結婚,卻不急著有小孩。我從念國中開始就想當爸爸了,只要是跟養育孩子相關的每一個環節,我當然都不願意錯過,因此,當我確定考上研究所,確定除了唸書之外,我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帶小孩時,我們才懷第一個孩子。

婚後,我們繼續音樂教學的工作,除了收家教學生,也擔任國小、國中音樂班老師。這麼多年來,我發現,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音樂,但是對於音樂本身、對於學音樂的目的,常有嚴重的錯誤認知與偏差。因為父母本身的無知,讓孩子也跟著懵懵懂懂的忽視了一件根本的事:人生,是自己的。

我從念高中、大學一路走來,接觸到很多父母,包括我的親友和學生家長,他們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沒讓孩子明瞭「人生是自己的」。父母總說,只要好好讀書,現在什麼都不要多想,將來什麼都有。久而久之,孩子也不認為人生是他的,覺得只有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爬到好位階,在音樂上有傑出的成就,生命才有價值。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扭曲,剝奪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喜悅,光是這種觀念就已經貶抑了生命應有的尊貴。

另外,從教改體系培育出來的孩子,也存在著不同的危機,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太好、太重要了,無法客觀的自我評量,甚至喪失跟社會銜接的機會。

孩子的能力、體格、經驗、知識都在累進,卻不知道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甚至以為父母的期望等同他的人生;不能感受到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主人,對於存在於世界上沒有自得自在的喜悅,到了一個年紀之後,幾乎錯過了對於生命的自主感。

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教育是讓人一直到成年都保有天真的喜悅,而且對世界的適應力沒有殘缺,如果選擇要過宗教般的靈修生活,或到社會比較邊緣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樂趣,必須是在他真正能夠選擇的情況下做決定,而不是因為適應不良而逃避。

如果人過於制式化,恐怕也無法不在主流社會生活,因為早已失去原始的活力、勇氣和滿足感;假如沒讓孩子慢慢去認識並學習參與社會的運作,沒讓他可以選擇投入社會或是保持距離,以至於落到沒得選擇的處境,這是失敗的教育。這個警覺,從我二十三歲半、生第一個小孩的時候就一直銘記在心。

兩個女兒至今對於她們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感到非常喜悅。身為父母的我們,對她們的出生、對她們活在這世上是很讚嘆的;至於她們學什麼東西、學得好不好,反而是次要的,我們最期待她們能「發現自己」。

本文留言

作者口述/應志遠 文/張瓊齡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