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旅居 打開孩子新視界的好方法

三年前,從北歐芬蘭搬回臺灣,最近又因為先生工作的調動,再度搬遷到澳洲的首都堪培拉。去年底,我正忙著打包行李,準備搬遷之際,總有人問我:「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去?」我回答:「當然!」有人說:「哇!這樣很辛苦吔!孩子能適應嗎?」

舉家跨國搬遷確實很辛苦,對於友人的疑問,我微笑的深表贊同;對於孩子是否適應,我笑著回答:「她們還OK啦!」接著說:「這大概是她們的命吧!」

其實,這個「命」並不是宿命,而是「知命」。是自己深刻理解變動來臨之後,學著去面對、喜歡,進而從轉換中汲取養分,從變動中獲得「成長」及生命歷程的喜悅。

如果瞭解自己必須面對的變動,進而學會喜愛上這樣的機緣,並且加以珍惜,可以說是一種智慧的增長。

這樣的機緣其實是可以掌握與珍視的,好似我們每個人手中的牌;或許我們無法選擇可以拿到哪些牌,卻可以選擇如何出牌、玩牌。這是大女兒曾經與我分享的智慧諺語,想想還真對。

十多年來,兩個女兒從小就有機會跟著我們旅居世界許多地方,這是她們人生的一種機緣,在她們長大成人之後不見得還會有,而她們的下一代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

先生第一次出國大約是三十歲,而我也是二十歲出頭才在全球到處走;但兩個女兒從年幼起就能跨國旅居,讓我驚嘆不同生命所擁有的不同機緣,真是奇妙!

離開臺灣前的一個星期,我在臺中有一場演講,會後一名年輕學子說,很多孩子在美育學習上不見得有父母的陪伴與引導。我認為,父母的陪伴與引導當然很重要,可是有些孩子在年幼時雖然未能獲得養分,日後卻能憑藉著機緣與努力,為自己創造未來。並不是我們給了孩子全世界,他們就一定會擁有;一個自小擁有不多的孩子,長大後同樣可以為別人與自己另辟一片天地。

北歐芬蘭赫爾辛基有一座極為著名的岩石教堂,建築師是Timo和Tuomo Suomalainen兩兄弟。他們出生於波羅的海海灣的一個小島,成長時期多半與大自然為伍。一九六○年代,他們將自己最熟悉的記憶、最擅長的生命觸感,以及對岩石的獨特情感,結合運用在建築設計上,為當時還很保守的世代設計出一座看似洞穴的岩石教堂,不僅使他們一炮而紅,創新的設計更引起很大的關注。這座教堂與自然為伍的獨創美感,數十年來始終是赫爾辛基的榮耀,更成為世界各地觀光客必造訪之處。

只要一想起岩石教堂建築設計師的例子,我就會更珍視生命機緣。因為生命之花並不會因為身在偏鄉、小島而不綻放,也不會因為在大都會中就特別嬌艷;它要如何茁壯,決定於人們是否珍惜與運用機緣。

我和兩個女兒的居住地,從來就不是我們可以選擇與決定的,每一次面對變動與搬遷,心底除了些許的忐忑不安,還多了期待與喜悅,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手上將會出現哪一些牌;但我們知道,掌握在手中的機緣,一定要善加珍惜,生命才會成長。

本文留言

作者陳之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