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身份證不寫民族之建議引起不同解讀(圖)

 2012-02-26 02: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人大,政協代表(圖片來源: 美國之音)

一家印度報紙星期五(2月24日) 說,中國藏區接連發生近20起自焚事件後,中共高官發表文章,建議完全取消藏人的少數民族身份,這是試圖淡化達賴喇嘛對藏區的影響。

《印度時報》所指的文章是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日前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上發表的文章。朱維群提出,當前的中國的教育和行政措施強調民族意識,弱化了國家觀念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不利於民族團結,甚至會導致民族分裂。

朱維群建議,在居民身份證中取消「民族」一欄,不增設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學生混校。

朱維群的這篇文章發表前,中國藏區接連發生藏人自焚事件。朱維群作為中共西藏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的論點引起諸多解讀,甚至有人猜測中共高層可能對西藏政策作出調整。

達瓦次仁:取消民族是赤裸裸的同化

西藏流亡政府臺灣辦公室主任達瓦次仁認為,朱維群提出最根本的意思就是要取消民族政策,搞民族同化。 他說: 「如果沒有民族的存在,就不存在所謂的民族政策。如果沒有民族政策,以及學校混淆,不讓學藏文,或者是唯吾爾文等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的話,等於是取消了民族教育,所以這是一種赤裸裸地提倡民族同化的政策。」

達瓦次仁認為,朱維群提出的中華民族意識將很難得到藏人的認同。他說,這樣一種認同感需要在歷史中形成。但中國和西藏的歷史是各自平行發展的,幾乎沒有什麼交集。在宗教信仰方面,西藏的佛教是中國人不熟悉的信仰,而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於藏人來說也是完全陌生的。

達瓦次仁認為,認同感的前提之一是民族平等。 而在青海藏區長大的經歷讓達瓦次仁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感受:漢人總是高人一等的。 他說,小時候他就覺得「漢人代表官,藏人就是被統治的」。

1992年,時年28歲的達瓦次仁出走印度,想要為藏人謀求更多的平等和自由。但是他說,直到今天,中共對待藏人的政策都是為了強調藏漢之間的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所謂的中華民族認同是不可能的。

邱澤奇:建國之初的民族工作有利有弊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邱澤奇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建國之初,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缺乏經驗,現行的民族政策其實是照搬前蘇聯斯大林搞的民族區域自治。既然要搞民族管理,就得先分清都有哪些民族。於是50年代,民族識別就變成了一項政府工作。邱澤奇的老師、已故人類學家費孝通當年就負責西南地區的民族識別工作。

邱澤奇說,但是中國很多地區發展極不平衡,比如西南的瑤族地區、苗族地區、新疆的北疆地區實際上都是一個個的小族群、小部落。每個族群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風俗傳統、信仰,因為長期不交往,彼此並沒有認同自己是哪個民族。

邱澤奇說,當年搞的民族工作現在看來其實有利有弊:「利的一面,就是我們當初保留了一些小的族群的語言、文化、風俗、甚至民間宗教;弊的一面是強化了原本就不存在的所謂認同問題。這就使各個民族之間在關係上出現一些障礙。」

邱澤奇:國家認同是大趨勢

北京大學的邱澤奇教授說,國家後來又把民族跟身份、跟國家福利關聯在一起,使得民族變成了攜帶社會福利的身份制度。 他說: 「這個制度實際上就把一個原本只是屬於人群的文化認同、屬性認同、宗教的認同變成了一個利益認同,因為你背後有一個利益分配機制,把各種問題攪在一塊兒,最後只要在利益上出現衝突,就把它歸結到民族問題上去了,只要一出現衝突,就理解到宗教上去了。」

邱澤奇認為,這些對於社會整體的交往和融合都會起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他看來, 朱維群的文章其實代表了當今中國學界中一派的觀點,那就是主張利益的分配是在國家範圍內,而不是在群體之間;對國家的認同高於對小族群的認同。

邱澤奇對美國之音說,他基本上認同這種觀點,因為這是國際上的大潮流和大趨勢,比如在美國,就不能把一個人的種族寫在駕照(相當於美國的身份證)上 ,那樣就成為一種歧視。

邱澤奇認為,國家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應該是有利於每個國民的。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