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曰:「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及明朝邊貢〈謁文山祠〉詩:「黃冠日月胡雲斷,碧血山河龍馭遙。」這兩首詩中出現的「碧血」,都是指為正義而流的血。那麼,為什麼稱為正義而流的血叫「碧血」呢?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所作〈師說〉上曰:「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文中提到孔子在入周學禮期間,曾專程「問樂於萇弘」,萇弘向他講解音樂、天文知識,並共同探討樂曲。
孔子有三位最著名的老師,萇弘便是其中之一,而「碧血」的典源就是源自於他。據《莊子.外物》中載:「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大意是說,君主沒有不希望他的臣子盡忠的,但盡忠未必能取信。所以伍子胥的屍體漂流在江上,萇弘屈死在蜀地,他的血保藏三年而化為碧玉。
另在《左傳》、《史記》等書,也都有關於萇弘生平的記載。據載,萇弘是東周時蜀人,他天資聰敏、博學多聞、通曉天文、歷律、擅長音樂,人稱智多星。萇弘一心想匡正周室,復興周王朝,先後輔佐了周靈王、景王、敬王三個國君,是個傑出政治家。
東周景王時,萇弘擔任上大夫,景王逝世後,王室內亂,萇弘與卿士劉文公聯手,並獲晉國相助而平亂,後輔佐太子即位,史稱周敬王。晉定公時,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內訌,爆發了「六卿之亂」,範氏與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滅。
範氏原是晉國執政正卿,與周王室卿士劉文公是世代姻親。因此,晉國發生內亂時,周王室明顯是護著範氏、中行氏。後來,智、趙、魏、韓四氏消滅了範氏、中行氏,又想追究周王室中支持範氏與中行氏的人。
由於劉文公地位高,他們明白動不了,於是指名要周王懲處萇弘。但是,周敬王認為萇弘是周王室的輔佐功臣,一向忠心耿耿,不願懲治他。於是,晉國正卿趙鞅就想出詭計,離間周敬王與萇弘的君臣關係。
趙鞅派遣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叔向故意頻頻與萇弘接觸,有時拜訪萇弘,密談至深夜方才告辭離去,目地是要引起周敬王與劉文公的懷疑。後來,叔向臨走前去覲見周敬王,並向周敬王表示,晉國已查明範氏、中行氏之亂與萇弘無關,請周敬王不必再追究萇弘了。話說完,叔向匆匆拜別,卻故意把袖中一封偽造的書信遺落在殿階上。
殿前侍衛將信撿起送交周敬王,敬王打開一看,發現是萇弘寫給叔向的密信。信中萇弘要叔向轉告晉君,請晉君盡速發兵攻打周王朝,萇弘會逼迫周敬王廢黜劉文公,並願意做晉國的內應…等等。
周敬王將信轉給劉文公,劉文公看了非常生氣,當下不由分說,亦不辨真偽,立即要周敬王逮捕萇弘治罪,並誅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輔佐有功,不忍殺害,將其逐回千里之外的蠻荒蜀地。
蒙受冤屈的萇弘,真是百口莫辯,自己對周室一片忠心,卻因一封假信,讓自己淪落悲慘的下場。他回到蜀地後,鬱鬱寡歡,悲憤交加,不久就剖腸自殺而亡。當地蜀人感念萇弘的忠誠,就把他的血用玉匣盛裝珍藏,埋葬立碑紀念。三年後,掘土遷葬,打開玉匣發現他的血已化成晶瑩剔透的碧玉。
因此,後人就把「碧血」用來比喻為正義而流的血;另「萇弘化碧」則用來比喻精誠忠正,如元朝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曰:「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