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不是中國人的傳統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二)

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中國大陸之前,大多數中國人是信仰「儒教」的。或者說,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其主流文化就是「儒教信仰」。

這種觀點被中國歷史文化學者以及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所普遍接受並以之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常識」。

其實,這種所謂的「常識」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拙著《孔子紀》第八章第三小節,對孔子之前的「儒」和孔子之後的「儒」作了詳細的分疏。簡單說來,孔子之前的「儒」即作為主持禮儀的相禮之人;孔子之後的「儒」則是孔子所開創的一種新的社會職業階層,即文獻學家和以教授文獻為職業的教師。到了漢代以及漢代之後,隨著「儒術」與政治日漸緊密地結合,「儒」者的主要身份除了教授、研究與傳承儒家經典文獻之外,更多的是作為歷代帝國的官吏,具體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責。也就是「儒」逐漸與官吏合二為一。

作為新「儒」的開創者,孔子從來不具備「神」的地位,即使在後世屢屢被歷代王朝追封,其最高封位也僅為「王」,從來沒有被封為「帝」。在這一點上,孔子甚至不如那位以讀孔子所著《春秋》而具儒將色彩的關羽。從明代開始,關羽就被封為「帝」,到了清代,更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直接成了「神」。而在帝制時代,「王」的封號,是在「帝」之下的第二等級。所以,無論是朝廷的封「王」還是儒者眼中的「素王」,孔子從來沒有獲得至高無上的「帝」位。即使在對孔子行三拜九叩大禮清朝康熙皇帝眼中,孔子也僅僅是「萬世師表」,是「大成至聖先師」,離不開他的教師身份,而從來沒有成其為需要「無條件地去絕對敬畏與服從」的教主。

從文本上來說,儒家經典之「六經」在孔子之前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經孔子刪述撰作後成為流傳到世間的學術思想體系,引發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盛世。而「六經」作為儒家經典,不過是百家中之一家,是可以與其它諸子百家互相駁難討論的人間學術。即使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之後,儒家經典在皇帝那兒也只是一種實用性的「術」,想用的時候拿來用,不想用的時候棄置一旁,所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是也,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獨尊」之地位。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的政治工具是儒法兼用而「王霸雜之」,而有為的皇帝則更偏愛用「法」之霸術而非「儒」之王道。

通觀中國歷史,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儒」和儒家經典從來不具備宗教的地位、功用和色彩。因此,說中國人的傳統信仰是「儒教」,實在是一種天大的誤會。

(《臉背後的中國》節選5)

本文留言

作者劉方煒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