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報》獲悉,一些劍橋教師不主張接受「崇華基金會」的慷慨捐贈。該基金會想在新成立的發展研究中心設立新的中國發展教授的職位。
該職位將由彼得·諾蘭(Peter Nolan)教授出任。他與中國總理溫家寶一家有關係。
這一捐贈是在伍爾夫報導了倫敦經濟學院接受了由卡扎菲的兒子賽義夫運營的一個基金會150萬英鎊的捐款後曝光的,這一事件讓向英國大學大筆砸錢的外國基金會要經歷更多審查。
因為接受賽義夫運營的基金會150萬英鎊的捐贈而辭職的前倫敦經濟學院的霍華德·戴維斯爵士
因為這起醜聞被報導,導致了霍華德·戴維斯爵士(Sir Howard Davie)的辭職。大學需要保護其「核心價值」,以確保各大學在資金籌集的活動中需要保持其「核心價值觀」,這些籌資活動在過去十年來達到了前所未見的規模。
這個新職位將設在劍橋大學的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系。該系戰爭問題資深講師塔拉克·巴卡維(Tarak Barkawi)說:「在利比亞向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捐贈一事失敗後」,劍橋的行為「是輕率的,不恰當的」。
他和其他同事對此次捐贈的出發點缺乏透明度感到憂慮。此次捐贈已得到劍橋大學董事會的認可,下個月很可能獲得劍橋大學立法機構評議院的批准。
從中國民政部註冊的慈善機構、各類慈善保護傘組織、類似於英國公司登記局的中國機構搜索「崇華基金會」都一無所獲。儘管沒人知道chong hua的確切漢字是什麼,但這個名稱極可能意味著「崇華」,即「尊崇中國」的意思。
劍橋大學有關此次捐贈的官方聲明說,該基金會「專注於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巴卡維說:「給我們這一大筆錢的崇華基金會是誰?它的網站在哪兒?誰擔任其董事會主席?它與中國政府有關係嗎?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他還說:「缺乏透明度、清晰度以及涉及崇華基金會與政府關係的辯論都是引起嚴重關注的問題。這提出了關於捐贈人與大學關係的基本問題。」
劍橋大學聯絡部門負責人蒂姆·霍爾特(Tim Holt)說:「我們大學理事會的執行委員會,已經根據我們出版的接受捐贈的道德指導原則,正式審查了」這筆捐款。
他接著說:「我們的調查沒有發現這筆私人基金與中國政府有任何關係。」
由於受到透露更多細節的壓力,他說,該基金會是「由希望不透露姓名的有錢人」建立的。
接受「崇華基金會」確認的首位教職的諾蘭教授
他確認了諾蘭教授是該基金會作為準捐贈人所指定的。
巴卡維則反駁說:「在一個極權統治下,不存在所謂的獨立教育基金會。」
《每日電訊報》聯繫的其他劍橋學者則表達了中國想藉此機會,擴張「軟實力」的憂慮。
一名政治和國際關係系的教師在匿名狀態下說:「這已經遍佈全世界。中國只是在收買那些容易得手的機構。大學有義務要真正確認資金的來源。」
對諾蘭教授的批評者則質疑他是否會在北京所稱的「核心利益」問題——比如西藏和達賴喇嘛、對南中國海的主權宣稱或是在非洲獲取資源方面——傾向於倒向中國的觀點。
在諾蘭教授2005年發表在《新政治家》的一篇文章中,他節選了他的著作《十字路口的中國》(China at the Crossroads)的一部分,他寫道:「西方正在面對北京提出的對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挑戰。在去年七月提供給下議院的冗長的觀點陳述中,有一部分談到了中共「非常非常有組織能力,這種能力還在增強。從根本上來說,它非常有競爭力,是個能人統治集團。」
諾蘭教授是中國經濟方面的公認權威,也是前往中國的常客,他與劉春航合著了一本書和數篇論文,而劉是溫家寶的女婿,也屬於可以掌控中國經濟的幾大權勢家族之一。
劉先生,40歲,目前是中國銀監會統計部主任兼研究局負責人,在主要銀行都歸國有的中國,這是一個權傾一時的職位。
諾蘭教授目前是劍橋商學院中式管理方面的教授,他曾經將劉先生收為研究生,據說還是溫家寶女兒溫如春的導師。
《每日電訊報》試圖直接與諾蘭教授對話,但得到的回覆是他「不接受記者採訪」。
諾蘭教授的媒體辦公室就他是否教過溫如春這個問題的回覆是「學校沒有獲得這方面細節。」
質疑者在問,為什麼在選擇諾蘭教授作為首位教職,同時讓他從3月1日開始擔任新成立的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崇華基金起了什麼作用。
巴卡維擔心劍橋大學在不正當的影響力下,「至少偏離了常態」。
大學則回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機構還是個人的捐贈者都不能決定教職的選擇。」
該大學也同意崇華基金會可以委任一名由它選擇的資深學者進入管理捐贈的董事會。
北京已經投入大筆資源提升其名譽,開辦了英文的報紙,在全球各地開設一系列孔子學院。
中國當局在被問及人權惡化,包括持續關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時候則會經常說,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來減輕壓力。
去年,斯坦福大學拒絕了中國的250萬英鎊,要求開始孔子學院的資助,因為附加條件是不能討論如西藏這樣的話題。劍橋說崇華基金會沒有提出類似的附加條件。
2007年,胡錦濤主席在一次中共的全國性大會上說各個學院是「我們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軟實力,或者說,通過說服而不是蠻力贏得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最近幾年,劍橋和其他英國大學都從其他威權國家獲得了大筆捐贈。沙烏地阿拉伯在2008年分別給了劍橋和愛丁堡大學800萬英鎊建立伊斯蘭研究中心。兩年前,伊朗給達拉謨大學捐贈了1萬英鎊,而該大學的伊朗研究中心主任承認這筆捐贈是「有條件的」。
附贈「真理部」禁令一則:
劍橋大學接受中國捐款一事,不報導。
經查,原《鳳凰網》上相關簡訊已被刪除,Google搜索留有該新聞的快照。
原文:Myster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s £3.7 million Chinese benefactors
發表:2012年1月30日
作者:Alex Spillius、Peter Foster、Malcolm Moore 發自上海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