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秘技!數碼拍攝按亮部曝光加後期暗部調整---寬容度超過膠片

 2012-02-04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常影調,按中灰曝光——為什麼中常影調毋須隨意增減曝光量?

在數碼攝影中比較盛行一種說法:曝光寧欠勿過。數碼影像暗部如何呈現更多的層次?曝光欠一點問題不大,因此,這種方式不失為一種較為安全的方式。問題是「寧欠勿過」的照片都要經過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每張照片都要調整,工作量太大,十分麻煩。

在1.2節中詳細地論述過數碼的優勢,正確的拍攝可以使照片的寬容度至少達到11級。有這樣的指標,我們為什麼還要「寧欠勿過」地製造麻煩呢?求保險、保安全的拍攝習慣,阻礙了我們充分地利用數碼相機的優勢的探。我曾經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特別推薦「寧久勿過」,減半擋的「安全」拍攝方式,直到有一天我見到佳能公司提供的一批數碼原片,照片明麗通透、色彩優雅。出於好奇我認真地查看了這些照片的元數據,證明這些照片沒有經過後期調整,確實是一次拍攝而成的。我很沈重,相同的相機我們為什麼拍不出這種不需要調整而一步到位的照片呢?這樣一件小事推動了我對數碼寬容度、飽和度的進一步認識。很快我就掌握了這種一步到位的拍攝技法。當然,一步到位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針對中常影調的題材,過高或過低的反差難以做到一步到位。

中常影調是指畫面反差中常,高光和暗部的光比在1:64和1:128之間,即6~7級光圈,柔和的光線、平順光等條件。關鍵是光比較小,整體的照度明暗則關係不大,數碼完全可以在這種條件下「正確曝光」而獲得毋需調整的優良畫質照片。這裡的「正確曝光」是指按照18%中灰值測光的原則,無論點測、偏重中央測光還是平均測光,只要測光點落在畫面中中灰平均值上,就可按此得到的曝光參數就大膽曝光,而不必擔心高光損失而隨意地減曝光,充分利用相機的最佳寬容度和記錄能力,不必懷疑相機。

怎麼鑑定這張照片是最佳的呢?很多人習慣在照相機液晶屏與顯示器上看照片,然後得出結論。可以說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把液晶屏的亮度、現場環境以及顯示器不准等問題解決好,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準確的,建議把相機液晶屏的亮度調到中間偏低一點,觀看的時候避免陽光直射。此外,人的眼睛如果和相機液晶顯示器成直角關係時,看到的畫面有的時候會偏亮,所以相機和眼睛呈105o左右的角度看屏,拍出來的照片曝光往往比較準確。有關的內容請參閱用8.2.2「什麼是合格的照片」一節。照片的高光數據在245左右之間,黑色在0∼8之間,照片的曝光就是最佳的狀態,能夠沖放、列印、印刷高質量的照片。淡雅的白雲有層次過渡,不是死白的255。中灰部位的數據平均值約126,與絕對平衡灰128非常接近。最精彩的是黑色,R2 G5 B4是完美的黑色,不是全部為0的死黑,這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數碼完全可能一步拍攝到位,不是非要經過後期調整。對這種中常反差的場景,使用偏重中央平均測光,不做曝光補償,正確測光以後按得到的曝光值直接拍攝,得到的照片色彩、反差、密度都十分理想,不需經過任何後期調整。

 

--------------------

關注亮部,應對高反差——為什麼關注亮部可以得到額外寬容度?

儘管數碼相機有不少於10級的寬容度,但是這種寬容度應對高反差場景還是遠遠不不夠。在膠片攝影中,主張按畫面中灰值曝光,以使曲線的趾部和肩部儘可能覆蓋畫面的高光和暗部層次。膠片的暗部層次一旦沖洗出來以後即定形了,不能再增加層次。原先存在於暗部的大量細節,因為沒有足夠的曝光量使之達到顯影的程度,在定影漂白中被永遠褪去。然而存在於數碼相機影像中同樣的暗部層次不會褪去,依然存在,可以在後期通過調節再現出來。數碼的這個優勢改變了我們長期形成的曝光、測光、對曲線落點判斷的運用習慣。新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曝光思維和新的拍攝方式。

對高反差,過去我們只能夠依靠按高光曝光損失暗部、按暗部曝光損失亮部的辦法拍攝。如果強調直線部分,只好兩頭都損失。由於數碼的影像信息保留的特點和後期豐富的製作手段,對於高反差畫面可以提高落點,利用曲線中直線段接近肩部的區域,按亮部曝光保留亮部的更多的層次,而暗部的層次在後期來調整再現,從而解決了高反差的大部分問題。為什麼要按亮部曝光而不是暗部?如果是按照暗部曝光,高光處落在曲線亮部的寬容度之外將會變成一片蒼白,讀取數據 RGB全部都是255,CMYK則全部都為0。數碼後期對全部都為0的全白區無能為力,而對暗部沒有顯現,但確實存在的層次,有驚人的再現能力。

按照中灰值來曝光,只能夠保證數碼相機的正常的實際寬容度(圖3-46)。按照高光曝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向右曝光」,加上後期調整,可以大大地擴展有效寬容度,使寬容度能夠由原來的大約10級擴展到14級到15級(圖3-47)。數碼的寬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個正在探討的問題,廠家不提供數碼寬容度的指標。對寬容度的測算,只能通過實際拍攝、實驗獲得。國外的專家測算出寬容度為11.2級,我贊同國外專家的測算。根據我拍攝的結果應該不小於 10級,基本接近11、12級,與國外專家的結果基本相符。如果通過後期調整再提亮暗部,實際得到的寬容度至少可達到12~13級。假如採取按亮部曝光更多地記錄高光層次,結合在後期提亮暗部的方法,寬容度可以提高到14∼15級。這是經過多次實驗證明過的,真是令人驚奇和興奮。常聽人說數碼寬容度小於膠片,但實驗的結果顯示數碼寬容度大於膠片。當然前提是優秀的前期拍攝和到位的後期製作。我們來看看實際拍攝的照片。

同樣的場景用數碼拍攝,對太陽周邊的高光測光、按照亮部曝光。照片拍出來以後,原片的太陽過曝處比膠片小得多。太陽的光芒線顯現,太陽周圍的層次均有記錄,但是原片看上去整體很昏暗,藍天、遠山、樹葉呈現一片深灰黑色,基本上沒有顏色,誰看了都會說這是一張廢片。圖3-50是用圖3-49數碼原片調整後的效果,太陽的光芒仍然存在,天空、遠山色彩的層次都再現出來。由於使用了低感光度拍攝,調整以後照片上依然沒有噪點。最令人驚異的是太陽下的樹幹,暗部仍然有層次。樹幹與太陽的EV值級差達到15級。為了畫面的真實感,樹幹的層次不必顯現過度,但它確實存在。

 

----------------------

認識數碼相機的寬容度

截至目前,從筆者有限接觸到的書、報、刊物等眾多資料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數碼寬容度小於膠片,廣為流傳的結果是這好像已經成為無可置疑的定論,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冤假錯案。寬容度在攝影中的意義非常重要。

寬容度大能夠記錄更多的影像層次,有更好的信息捕捉和描寫能力, 攝影人對寬容度非常苛求和關注。必須提及的是,寬容度雖然重要但很抽象,雖然時刻相伴,又很難窺其真面目,筆者有接近4 0 年的攝影經歷, 用過多種膠片和數碼相機,從來沒有見過哪家膠片廠商公布過其產品的寬容度,儘管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天天研究它、擴展它卻從不公布它,哪怕是一個建議或暗示。究其原因,大概與寬容度的測定和應用解釋相對困難有關。公布自己的寬容度大,要拿出證明,而此地的證明並不一定在彼地能夠驗證;公布自己的寬容度小,等於向攝影師承認落後。此外,寬容度的理解、測定、把握、運用往往取決於攝影師的個人能力。亞當斯一生都在控制寬容度,是公認的大師,同樣的膠片,在別人手裡,只有7級寬容度,在亞當斯的顯影盤裡,出現了10級寬容度。由於寬容度的這些只能意會不好言傳的特點,它始終罩著一層面紗,使人看不到真面目。

我們先把與寬容度有關的信息攏在一起,便於對比和梳理概念,重點是膠片區域系統與數碼影像的對應數據。亞當斯的區域系統,在實踐和學術上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因此,我們借鑒了一部分亞當斯的理念,來說明膠片和數碼的對應數據關係。膠片區域系統是攝影最重要的技術核心之一,反映了寬容度的本質,形象、嚴密,並得到普遍認可,幾乎成為金科玉律。數碼影像是建立在更為嚴密的數學基礎上的,是亞當斯預言過的「影像主流」。如果它們都是科學的,那麼,出自實踐和略帶神秘色彩的區域系統與飽含理性、以科技創新自詡的數碼,必定存在某種建立在事物本質上的暗合式聯繫,或者是某種支持,否則有一個就是假貨。

出於此種興趣,筆者試圖把兩者放在一起對照一下,或許能夠有所斬獲,從而找到寬容度到底哪個大的答案。這是我們在Photoshop中非常熟悉的曲線。曲線的10個格子有什麼意義?與我們熟悉的曝光、光圈有什麼關係?我們把亞當斯的10級灰階和曲線放在一起來看。用吸管點擊灰階,我們在色階曲線中看到了相應的位置和數據,數字清楚地顯示了灰階與數字每一個級別的對應關係,非常準確,一目瞭然,它告訴我們一個灰階在數據上是如何表現的,或者數據表現了哪些灰階。Photoshop以界面窗口形式,向我們展示那些熟悉但是不形象、不直觀的曝光、寬容度等概念,使之變得容易理解、便於操作,把抽象高深的區域曝光直觀地展現給普通攝影者。

亞當斯把影像分10個區域,他有一句經典的原話:「細節一般只能從7個區域範圍內捕獲」。7個區域就是指7檔光圈,這7個區域也可以左移,從高光到中間暗部的7個區域;也可以右移,從暗部到不是高光最高部分的7個區域(圖1-24)。這個區域條可以右左移動,但無論怎麼移動,它只能有7個區域,這個區域是定死的,這是膠片的特點。7個區域是指黑白膠片寬容度,黑白膠片的光比是1︰128,1︰128就正好是7個區域。現代膠片製造技術的進步,使寬容度有所擴展,彩色負片的寬容度接近黑白膠片,為6∼7個區域,而彩色反轉片比彩色負片又少一級,只有5∼6個區域。亞當斯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很多的技術技巧把黑白膠片的7個區域擴展到10個區域。但是亞當斯的絕技,多數人做不到,而數碼在尋找多數人會用並且簡單有效的方法,獲得更大寬容度。

 

彩色底片是不能夠像黑白照片那樣通過多曝光、少顯影、改變顯影配方等方法來改變寬容度。筆者曾經在80年代初嘗試過,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彩色照片如果改變顯影條件就會破壞它的色彩平衡,C41或E6都有嚴格的顯影時間限定。彩色底片不能通過改變顯影條件來控制層次和反差,細節就只能限定在6∼7 個區域範圍裡了。黑白底片因為沒有平衡的問題,它通過前期的拍攝和後期的沖洗,可以擴展影調。區域系統在彩色膠片中沒有辦法實現,如果想把類似區域系統或更大範圍控制技法應用於彩色影像,必須另闢蹊徑。

我們再來看數碼影像。數碼影像通過優良前期拍攝毋須後期調整就可以獲得10個區域範圍,但是有個前提,數碼拍攝時,必須要曝光正確,多項前期設定要做到最佳的組合。嚴格和優良的前期拍攝可以做到在Photoshop上直接打開照片,用吸管讀取各數據級別,確實能夠達到10級,雖然這樣的情況為數不多,但是只要有一次,就能說明數碼的實際能力。隨著數碼拍攝規律的逐步掌握,合格照片的比例就會大大增加。和膠片一樣,數碼影像的曝光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絕不可以隨便。以上的情況是指中常反差的正常拍攝,如果遇到高反差,可以使用合併HDR高動態影像合成(後面有詳細介紹)。通過軟體合成,可以極大地擴展寬容度,可以超過10級,甚至能達到15級以上,這種寬容度級差已經遠遠超過了膠片。

照片沒有10級灰度的另一個原因是景物的侷限,景物中沒有10級的豐富層次,也就看不到數碼的寬容度表現。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留心尋找這種畫面,終於在鳳凰城遇到這樣的場景。陰天,畫面影調豐富,這是沒有調整的原始畫面。與這個畫面在一起的是對照灰階,灰階包括了從第1級到第 10級,亮度2~250,光比1024,10級光圈。這個灰階是通過拍攝獲得的:對一張白紙按每差一級曝光拍攝15張,選取中間2~250的10級,白色是250,黑色在2~4之間,每級都有層次。把畫面上與跟灰階相同的密度點找出來。灰階的10級在畫面的景物中都能找到一一對應點,證明這張照片確實記錄了10級影調。從這種平常影調的畫面上看,筆者原以為膠片也可以輕鬆達到,在多次對比驗證後,發現膠片在暗部的層次級少於數碼,只可惜拍這張照片時沒有帶膠片相機,不能對比,只能說明數碼有10級寬容度。

景物實拍對照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雖然直觀但是不夠準確,拍攝同樣的灰階是最好的對比方法,但是,灰階的白、黑兩級非常難以製作,筆者曾經試過白階用背後打燈以提高亮度,黑階用挖洞裡面貼黑絲絨的辦法,都不太理想,侷限在「一張」拍出來的思路中了,直到想出來一個辦法:分底拍攝,寫在這裡,供大家試用參考。用Macbeth標準白板或白紙,放在穩定的白光下,分別用膠片(本例使用KODOK EKTAR25彩色負片,公認寬容度最大的彩色負片之一)和數碼相機(本例使用12位1Ds MarkⅡ相機)拍攝。確保相同光線條件:三腳架固定相機,固定焦距,對白紙充滿畫面測光,不作補償直接拍攝。然後每增加一級曝光量拍攝一張,拍7張,接著再每減少一級曝光量拍攝一張,也拍7張,一共是15張照片。之後對15張膠片拼在一起,作為一張底片整體掃瞄,從每張畫面的相同位置裁取大小相同的一條,共15條,依明暗順序拼成白-黑的15級灰階,數碼也同樣拼出15級面積、位置、大小同樣的灰階。在Photoshop中打開,用吸管點擊灰階,找出兩條灰階中高於255和低於0的截止位置。在 0∼255中間的是能夠記錄層次的有效寬容度,在0∼255之外的,沒有記錄能力,處於有效寬容度之外。這樣各自拍攝15張的方法,排除了景物明暗度不同的多因素干擾,只評價其對固定光線下固定反射物的整級曝光記錄能力,條件相同,寬容度比較結果也一目瞭然。

以上實驗顯示,膠片(KODOK EKTAR25彩色負片)的寬容度為7級,與過去筆者在樂凱研究所工作時諸多專家的共識一致,與亞當斯的論述也一致。數碼拍攝的有數據的灰階顯示有11級,在高光多出一級,在暗部多出3級。兩者寬容度對比數據與實際拍攝的反映相同。試驗的結果與過去所瞭解的寬容度數據基本一致。試驗還證明了數碼的暗部記錄能力很強的說法,更有價值的是,可以通過按高光曝光、按暗部調整的思路,相當於把白色基點左移至第1條上,如果方法和技巧到位,你可以在右邊最後的第15條中,仍然能夠找到高於0的數據,換句話說,你能得到15級的寬容度。本書3.2.2節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太陽周邊的高光亮度和樹幹黑度相差15個EV值,數碼顯示黑區有層次,而膠片則達不到。

2007年2月,賓得公司發布賓得645D一體化中畫幅數碼相機,廠家首次公布其動態範圍達到12級光圈(摘自《中國攝影報》2007.4.10六版)。

膠片和數碼的級差數據分別如下:
  膠片:0、2、26、71、129、209、238、255
  數碼:0、2、4、 6、 12、 26、 61、 104、 153、202、237、255

這兩組數據很有意思。數碼在100以下幾乎成倍數遞增,100以上約以50%遞增,200以上約以15%遞增,越往上,增加的數量越少,這就是非線性,拉開暗部,壓縮亮部。膠片的亮部也擁有與數碼一樣的非線性特性,但是膠片的暗部級差太大,且不均勻。暗部非線性與數碼差距之大,不容忽視。事實上,反轉片在暗部也有影紋記錄,只是沒有顯影出來,但仍然存在的層次,經過定影,永遠消失,再也不會重現了。

Photoshop CS3 RAW轉換窗口,使用它可以使數碼影像有更好的表現。數碼照片的畫質,有一半得益於軟體的功能。最新的Photoshop CS3的RAW轉換,在色彩、層次、影調等方面,有了突破性進步,運用到位時,可以完成全部的色彩、反差、層次調整,毋須再多次使用色階、曲線等工具費力修正。特別是在曝光、填充高光等工具的配合下,能夠充分體現暗部層次,使畫面細膩平滑,影調潤澤,色彩厚重真切。僅僅使用一步Photoshop CS3的RAW轉換窗口,照片調整基本大功告成了。


 

 

来源:《數碼影像專業教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