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文典】春聯與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天下

過大年了,我們國度的傳統就是在這個時候去看望老友親朋,拜訪長輩和那些有恩於我們的人,順手帶點禮物,略表心意。

那麼此時很多老師或者老師傅們都會很自豪的說出「桃李滿天下」的話語來。那麼今天我們就說說這個詞的來源。

相傳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識淵博,才高八鬥。因得罪了魏文侯,便跑到了北方一位朋友的家中躲避。因朋友家裡也很清貧,子質不想給朋友增加負擔,後來決定開個學館,收些學生讀書以餬口。子質收學生不論貴賤,一視同仁。

學館院子裡有桃李樹各一顆。樹下是學生拜師行禮的地方。子質經常告誡學生要像桃李一樣開花結果,有所造就,才能為國家承擔起一份責任。後來在子質的嚴格教育下,很多學生都成了國家的股肱之臣。這些學生後來為了感念子質的教育之恩,也在自己院子裡栽了很多桃樹和李子樹。

後來子質周遊各國,遇到了很多他當年的學生,便高興的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呀!都很有前途。」

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代指學生。而「滿天下」就成了對老師教育成果的一種溢美之詞。

春聯

在過大年的時候,除了守歲、吃年夜飯、拜年等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習俗就是貼春聯。

那麼今天是臘月二十八,我們就說說貼春聯的習俗是怎樣來的的。

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生畏。」可見最初的懸掛刻有仙人名字的桃符,是為了驅除鬼怪的。

傳說,古代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十分厲害,無人能敵。後來兩個山中的仙人,用桃枝降伏了怪獸。於是在民間就流傳下在桃枝上刻上兩位仙人的名字來鎮邪、驅妖的風俗。
桃符演變成春聯,源起於五代十國時期,在後蜀國君令大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字。國君一看張遜寫的不對仗,於是提筆寫道:「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但是此時「春聯」一詞還沒有出現。

後來,隨著紙張的出現,人們便將厚重的木板桃符變成輕便的紙張。

真正出現「春聯」這種文化形式是在明朝時期。據《簪雲樓雜話》記載說: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無論公卿士庶,都要貼一副春聯,而且皇帝會親自檢查。於是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各色春聯。據傳在朱元璋檢查的時候,只有一個屠戶人家沒貼春聯,朱元璋於是提筆寫上:「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隔斷是非根」的對句。後來經過朱元璋這樣一提倡,春聯這種文化形式也就逐漸的走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春聯又稱對聯,在過大年的時候貼出去,表達人們的一種期望、一種憧憬。只不過現在在大陸世面上的對聯由於受邪黨文化的熏染在內容上充滿著對金錢和財富的一種狂熱的追求而且對仗也缺乏工整了。

本文留言

作者千載雪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