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絲綢服飾之一:龍袍(組圖)
中國絲綢自產生以來,主要用於製衣,被面等日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皇帝的龍袍,各級官員的官服,演劇用的戲服和產生於民國年代的旗袍。由於絲綢的產量較少,一般只有官員,貴族家族等才能享用綾羅綢緞,一般平民則只能穿著素色的麻布粗衣,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後來在一些絲綢高產區,如江浙地區,也有富裕的平民和商人開始穿著絲綢服飾。所以,本章所說的官服基本都是絲綢製品。
傳統上,中國古代服飾是政治的一部分,它既是個人身份的標誌,也是權位的象徵,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古代政府對所有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從天子、諸侯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等,都有詳細規定。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服飾制度是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古代官員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等幾類。
乾隆緙絲12紋章龍袍
龍袍是中國古代皇帝參加勞師、受俘、賜宴、祝壽等一般慶典活動時所穿的禮服,因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龍袍專供皇帝穿著,其他官員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時必須要「挑去一爪」,以示區別。
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清代,經歷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元代的龍紋較流動、靈活,頭部較小,但氣象寬闊宏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龍紋粗壯有力,龍嘴或開或合,發與肘毛富於裝飾性,但有時形體大而失調;而清乾隆、嘉慶之後的龍紋已變得老氣橫秋,形象更為臃腫,也更為怪誕。
龍袍色彩的選用十分講究,中國古代服飾用色往往有特定的寓意。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紅色是一種特別的顏色,穿著打扮常常採用赤鐵礦染色,具有巫術的意味,如辟邪。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又崇尚紅色,秦尚黑,漢滅秦後則崇尚黃色,漢文帝劉恆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唐代在668年禁止天子以外的人著黃,其後作為皇族的專用色,一直沿用下來,直至明清。
清代皇帝的冠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分別穿著於不同場合中。
曲水雲鶴紋緙絲龍袍年代:清(圖中國絲綢博物館)尺寸:222.5x145.5厘米
龍紋是最高權力的象徵,一般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當然,如果皇室人員和得到皇帝賞賜者也能穿。此件緙絲龍袍,以曲水紋作地,將雲紋、仙鶴、暗八仙紋組合在一起,有著吉祥的寓意。整件緙有九條龍。其款式為比較常見的便服袍。
禮服是在大朝、大祀等比較隆重的典禮上穿的,包括兗服和朝服兩大類,其穿戴方式都有嚴格的定制。
兗服是一種古老的禮服,以石青色(即深藍色)為地,兩肩及前後胸均繡有一正金龍(正龍,即正身的龍),一共四個團龍,並伴有日、月、萬壽篆文及五色雲的紋飾。
圖中國絲綢博物館
朝服則為皇帝上朝時所穿的一種禮服,以亮麗的明黃緞作整件衣料,披領及袖採用石青色。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上一共繡有三十八條形式各異的龍,包括正龍、行龍、團龍等。除龍外,還在袍的不同部位繡有朝服特有的「十二章」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等。十二章紋從商周時就已出現,所用章紋均有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鑒;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皇帝在最隆重的場合穿十二章紋。
吉服也稱彩服,用於一般的典禮,如勞師、受俘、賜宴、祝壽等活動。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範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還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挂朝珠等。
常服屬於比較隨便的衣服,平常穿著。
行服用於巡遊、出征等,凡是與遠行有關的,就要穿上行服,其紋飾、顏色都沒有嚴格的規定。
皇后的冠服,同樣有禮服、吉服之分。皇后的朝袍也是明黃色的,披領及袖為石青色,前後胸及領、袖各有一條金龍,間以五色雲朵,下為海水紋。有的中間有疊褶,腰帷四條行龍,下幅為八條行龍,前後各一條正龍,兩肩行龍各一條,比皇帝的朝袍上出現的龍要少很多。除朝袍外,還有朝裙。朝裙有疊褶,上為紅色織金壽字緞,下為石青行龍妝緞,夏裙則以透氣涼爽的紗為裙料。皇后的禮服中還有一種叫朝褂,形狀似長坎肩,穿在朝袍外。石青地,片金邊兒,前後繡有兩條立龍,下分四層花紋,金龍周圍襯以萬福、萬壽紋樣。吉服稍簡單些,但仍用華貴的織繡物來裝飾。
皇帝皇后冠服均以當時最名貴的綢、緞、羅、獸皮、黃金、珍珠、寶石為衣料,由最優秀的織繡匠師縫製而成的。如雍正的一件龍袍歷經了300餘年,但依然金光燦爛,像嶄新的一樣,何能如此?原來,這件龍袍不褪色的秘密,在於上面的金龍是用純度99.9%的金絲繡制的,而其他彩色部分,是用不同顏色的孔雀羽毛織成,避免了礦物顏料漂染後的絲線易褪色的問題。這樣一件龍袍,從量尺寸,到最後由江寧織造府的工匠完成,至少需一年時間,耗費工料之巨難以算計,堪稱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