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年終報導:美中兩國在亞太的博弈

 2011-12-22 06: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最近一些年實行的睦鄰友好政策以及區域貿易的擴展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環境,也增加了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但是今年以來,美國對亞洲的重新關注改變了該地區的地緣政治,也對中國的亞洲外交構成挑戰。

(一)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洲的戰略考慮

自從冷戰以來,中國採取了「立足亞太、穩定周邊」的外交政策,把亞洲放在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近10年來,中國通過和周邊國家建立被中國稱為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睦鄰友好關係,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良好的周邊環境。

研究中國外交的學者指出,尤其是過去幾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強勁發展的經貿關係以及對東南亞國家發起的「微笑外交」大大加強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而與此同時,一直在亞太地區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卻因為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而無遐東顧。

*美國高調重返亞洲*

不過,這種局勢在過去一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最近一段時間。作為美國的第一位太平洋總統,歐巴馬在調整其全球戰略部署之際決定將亞太地區確定為美國的戰略重心並因此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動,包括首次參加東亞峰會,聯絡盟友和東亞地區的主要大國在南海問題上公開挑戰中國的立場,倡導建立拒中國於門外的「泛太平洋夥伴」自由貿易區,以及宣布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個能夠容納2千5百名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基地。

美國最近在亞太地區採取的另外一個高調的舉動就是克林頓國務卿在美緬關係冰凍了20多年之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年來首次訪問緬甸的美國國務卿。

*美國重返亞太是為了遏制中國?*

美國現在把戰略重心重新轉向亞太地區被中國普遍看作是出於遏制中國的戰略考慮。

中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蘇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感覺到,近10幾年來,中國在亞洲地區通過睦鄰合作、共同發展的外交,使得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中國明顯的影響力增強、美國的影響力在減弱、甚至出現了沒有美國存在的這麼一個地區的結構、這種構架。所以美國對此很擔心。對於美國來說,它所考慮的是需要在亞太或者太平洋是由美國來主導、美國來領導的這麼一個地區秩序,這麼一個跨太平洋的秩序,那麼形成一種美國不在其中的東亞的秩序、這麼一種框架的話,美國是很難接受的。」

不過,華盛頓的研究機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女士(Bonnie Glas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不是為了遏制或是圍堵中國。

她說:「美國在亞洲進行再平衡的政策是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過在理解中國的因素時我會非常小心。無論如何,它不是為了遏制中國或是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但是亞太地區對中國越來越強大的實力的確日益感到不安,所以該地區的很多國家希望美國能夠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領域參與該地區的事務。這種參與會給該地區帶來更大的穩定而且確保這些國家在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時更有信心。」

擔任費和中國研究講座的葛萊儀說,美國希望亞太地區的國家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美國並沒有試圖在該地區進行重組,使之形成一個反華聯盟,沒有試圖分化中國及其鄰國,只是要打消該地區一些國家有關美國是否會履行對這個地區做出的承諾、是否會持久參與下去的疑慮。她認為,美國這樣做會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這對中國也是有利的。

中國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蘇浩認為,中國歡迎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一個區域平衡者的角色,但是問題在於,美國政府明確表示要在該地區發揮主導作用,而這並不符合亞太國家本身的利益。

*史文:不是策略上的根本改變*

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史文(Michael Swaine)認為,美國把戰略重心重新轉向亞太地區的確是為了維持它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但是他不認為這是一個策略上的根本改變,而是努力維持長期以來所秉承的政策。

他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談到有關問題時表示:「它是美國為維持其在該地區的歷史地位而投注更多精力和資源,因為人們有一種看法,即美國沒有像以前那樣積極參與該地區的事務,而且在某些方面沒有像需要的那樣表現出應有的強勢姿態來維護其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以及維護該地區的穩定。」

史文認為,由於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美國應該為該地區以及中國建立一套激勵機制,讓它們能夠接受美國在該地區所扮演的角色。

(二)東亞地緣政治發生重大改變的原因

美中兩國的學者對美國把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戰略考慮有著不同的解讀,他們對東亞地緣政治發生改變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

*裴敏欣:中國的外交失策導致亞洲地源政治的改變*

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裴敏欣認為,由於中國在去年內一系列的外交失策,包括對南海爭端的處理、在釣魚島上對日本的過份反應以及在朝鮮武力挑釁南韓時的不力干預等,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的看法有了極大的轉變。裴敏欣日前在一篇文章中說,「亞太國家認為,一個能取代美國的中國不僅不會為亞太的其他國家提供安全保護,而且會仗其實力不守國際規則欺負弱國。」 他認為,亞太國家對中國的擔憂為美國重返亞太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

*葛萊儀:中國外交不成功*

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葛萊儀認為,中國最近兩年的外交的確不是很成功。

她說:「我認為,中國在2010年和2011年的外交不是中國外交史上最成功的。我覺得今年比去年要好一些。中國不得不對付好些方面的問題, 包括國內局勢的日益不穩定、對外交政策有影響的利益集團日益增多、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以及國內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到威脅。我不認為中國在對付這些問題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改善與鄰國的關係方面。」

葛萊儀認為,2010年可能是中國外交最為失敗的一年。她說,除了北韓以外,她想不出有哪一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她認為,中國在今年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試圖做出調整。

*李成:中國需要反思其亞太外交*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中國需要反思在亞太的外交。

他說:「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需要更多的考慮周邊國家怎麼看待中國的逐漸強大。很多國家有點懼怕中國的發展或者是對中國對它本身很強大的影響力,不管是經濟的、軍事的或者是政治的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的時殷弘教授也認為,中國需要加強對亞洲國家的外交。他認為,與5、6年前相比,中國與亞洲鄰國的關係確實出現了倒退,同時也更加複雜化。他說,中國必須瞭解,經濟上的影響力並不代表外交上的優勢。

*蘇浩: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導致局勢變化*

不過,中國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蘇浩則認為,導致局勢發生變化的原因是美國的高調重返亞洲,而不是中國的外交失策。

他說:「由於美國的高調介入以後,導致一些本來可以按照中國的角度來看是需要放到以後再逐漸來解決,但是現在把這些問題挑到現實來了,所以導致中國和周邊國家首先把這些領土爭端一時放到眼前,挑起了周邊國家和中國的這麼一些矛盾,把這些隱性的矛盾顯性化了,同時通過美國的刺激,也讓這些國家好像感覺到有美國的支撐,它們也敢於在一定程度上來和中國提高要價,試圖向中國施加壓力,來實現它們利益的最大化。」

這位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儘管中國的一些外交工作做得不夠紮實和細緻,但是總體的外交策略並沒有問題,符合國際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和區域合作的大方向。

蘇浩教授也不認同國際上有關中國越來越「強勢」的看法。他說,中國只是在美國以及中國周邊國家採取了強勢做法之後被動的做出反應。

他說:「恰恰相反,我覺得是由於美國assertive(強勢),周邊國家在美國assetive的基礎上行為有點強勢,這使得中國不得不提高聲調強勢的來應對,然後把帽子加在中國的身上,說中國assertive。」

這位學者認為,就像美國在其他地區的介入給這些地區帶來混亂一樣,它以軍事方式高調介入東亞只會給該地區造成麻煩,也給中國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葛萊儀則認為,中國對美國的政策存在很大的扭曲,至少是誤解。

(三)中美博弈可能造成的後果

美中兩國的政界和學術界人士都意識到,一個崛起的中國必然會在很多方面與美國展開競爭,尤其是在亞太地區。

*布熱津斯基:競爭不一定導致衝突*

美國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日前在美國世界事務理事會年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美中之間的競爭不一定會導致衝突。

他說:「我們當然在相互競爭。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惕。但是競爭不一定意味著敵意。競爭不一定意味者頭對頭的政治衝突。如果雙方有意避免這種情況,鑒於這個世界的複雜性以及美中雙方重疊的利益關係,我認為避免徹底的敵意是可能的。但是這需要雙方都做出努力。」

*葛萊儀:要看兩國領導人如何處理競爭*

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擔任費和中國講座的葛萊儀也認為,美中之間的競爭不一定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她對美國之音表示:「我認為,這要看美中兩國領導人如何處理兩國之間的競爭。這裡存在美中之間展開更大的戰略競爭的風險,但是這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我認為,我們必須謹慎行事,避免雙方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肯定是有競爭的,競爭可以是健康的,不一定是負面的東西。」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強調,我們必須確保美中在亞太地區的競爭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競爭。她說,美國所希望看到的是大家都從中獲得好處。

*印尼駐美大使:亞洲歡迎美中為和平而競爭*

印度尼西亞駐美國大使賈拉爾(Dino Patti Djalal)最近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一個正在進行外交重新定位的新亞洲歡迎美國和中國為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展開競爭。

這位被看作是印尼最有能力、最活躍的駐美大使說:「我們印尼有一個說法,叫做‘為和平而競爭’。這是我們要求中國、美國和其他大國所做的,即不要到這裡來爭奪權力和影響力,否則你會分化這個地區,而是為和平與繁榮進行競爭,看誰在這裡的學生最多,在這裡開發的技術、貿易和投資最多,這樣的話,大家都是贏家。」

*蘇浩:中國以合作為主調*

中國外交學院的蘇浩教授認為,儘管美國介入亞太事務給中國造成挑戰,但是中美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他說:「如果是美國高調地在一些安全問題上挑起麻煩的話,我想中國自然也會應對。但是只要中國理性地做出應對的話,我想這些問題不會造成嚴重的衝突,我想也不會爆發軍事衝突。中國還是以合作為主調,來發展周邊國家以及同美國的關係。」

*閻學通:美中衝突不可避免*

不過,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中國的崛起無疑會使中美關係更趨緊張,雙方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領導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他今年11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我不認為中國領導人以及美國的決策者主觀上想和對方進行競爭。我的理解是,胡錦濤和歐巴馬他們都希望緩和雙邊關係,同對方發展合作的關係,避免對抗。但是我的理解是,他們沒有能力阻止這種競爭或是衝突的發生,因為隨著兩國之間實力差距的日益縮小,這種衝突將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並不是人們有意而為,而是客觀使然。」

這位中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美之間應該放棄表面上合作、暗地裡競爭的做法,而是開誠佈公地認識到衝突的不可避免性並採取行動,把消極的競爭關係轉化成積極的合作關係。

*美國能否持久的關注亞洲?*

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些亞洲問題專家指出,由於美國的預算赤字以及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美國政府是否能夠維持對亞太地區的關注還是一個問號,而且亞太國家對美國是否能夠兌現承諾也懷有疑慮。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