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百曉生兵器譜---頂級相機

關於「頂級」器材的配置及評價--重點談談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2011-12-18 1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近期,有幾位影友建議我寫一篇關於「頂級」器材的長文,對此提議,我徘徊了良久。攝影界藏龍臥虎,若要班門弄斧,未免貽笑大方。本人用過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器材高燒友,常約我把玩,令我大開眼界,其中一位仁兄發燒僅一年,居然馬不停蹄地購進了近50萬元的各式頂級器材,其燒之高,令人汗顏。考慮到許多影友也許接觸不了那麼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兒」橫行,害人不淺,本著交流的目的,壯膽寫這篇文章,與影友共討。

對於器材,有些人喜歡聽別人談論,而有些人則對談論(好)器材者反感。實際上,選擇器材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人的拍攝題材不同,能承受或願意的開支不同,還有能承受器材所帶來不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選擇上並沒有絕對的標準。

我常想,如果能有那麼一機一頭,可以風光、建築、人文、人像、微距、打鳥等通殺,同時重量不超過1000克,那該多好!這樣就不用考慮器材的問題了,遺憾的是從來沒有這樣的器材,而且以後也不會有。因此,喜歡幾類拍攝題材的影友不得不需要幾套器材,隨之而來的體積和重量很煩人,而如何選擇這幾套器材更煩人。多聽聽不同使用者的意見很有幫助,但最終還是要自己去認真使用後才會知道該器材是否夠好及是否適合自己。發燒之路,必須在廣泛聽取意見後親步走,每邁出一步,都應是值得邁出的才好。

「廣泛聽取意見」需要講究科學,不能輕易相信攝影雜誌上的測評文章,那些都是器材商付錢請人講好話的。應該多分析一些對攝影真正迷戀的人的意見。

一、鄭重聲明:
本文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但我已經盡力做到客觀。我不是任何一個廠商的「托」,我不會為任何廠商說話,我只針對器材說話。目的只有一個:提供較全面真實的參考,能令一部分人少走彎路。

另外,每個人都對自己選擇的器材很有感情,都會像自己的孩子般來愛護,包括保護器材不受破壞及不容他人對自己器材的批評。很遺憾,在談論器材的時候,我不得不指出它們的優缺點,有些影友可能會接受不了,如發生這種情況,請原諒我的觀點,並請相信,我沒有針對人,只針對器材。

二、彩色風光攝影頂級器材配置及點評:

就彩色風光攝影而言,選擇Linhof意味著器材選擇、置換的終結,具體選擇Linhof4X5,還是Linhof617或Linhof612,可按需要及個人習慣而定,都能獲得頂級的效果。吉爾德變幅617則是綜合型的頂級器材,提供了寬幅、變幅及移軸功能。哈蘇、祿來、康太時、賓德等120系統不大不小,勉強可用。135系統就別用來拍風光了,那怕徠卡都不行。

(一)在數碼時代還有必要購買大幅或寬幅相機嗎?
許多人質疑這問題,我也曾認真考慮過。

我並不牴觸數碼,早在1998年就開始使用數碼相機,畢竟數碼太方便了,目前還偶而使用,但從不用於重要的拍攝。像我這樣對照片質量吹毛求疵者,用什麼器材或附件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就會去用,不管數碼還是膠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期內數碼還無法達到反轉片的質量,反轉片通過電分可得到高質量的數碼文件,反過來卻無法辦到,更何況還少了直接看底片或幻燈的震撼。因此,我仍會繼續使用反轉片,直到數碼的效果能追上反轉片為止。

無論數碼或膠片都與大、中幅器材無關。因為大、中幅器材大部分使用後背,能很方便地實現數碼化而無需任何代價。大幅相機的功能及質量是永遠不可能被超越的,大幅相機的最大功能不是大底片,而是移軸,移軸能修正影像變形,能改變清晰平面,能充分發揮攝影人的創意。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後出現4X5、 612、617甚至5X7、8X10面積的數碼後背也只是遲早的事情,到時,人們會對這個世紀初大家都在爭論要不要購買全幅135數碼相機感到好笑。

目前的612、617相機大部分還不是後背獨立結構,不必擔心,很快會向這個方向發展的,吉爾德及騎士617相機已經是這一結構,而ALPA12系列更是高瞻遠矚,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數碼及膠片的通用。大幅相機全部是後背獨立結構,向數碼轉換的代價為零。

(二)大幅、寬幅相機是否操作繁瑣、緩慢?

大幅相機確實操作繁瑣,也相對緩慢,但可以通過熟練使用器材來克服。拍一張片子一般需要10分鐘,但如果要搶時機,1分鐘也可以拍一張,我2004年的最滿意照片就是這樣拍下的,當時時機緊迫,我一邊支架子一邊考慮用哪個鏡頭及曝光組合,然後飛快地安裝機器及鏡頭,按常用的方式移軸(少量傾斜鏡頭),用放大鏡確認主要部位的清晰度後,關閉快門、設光圈速度、上弦、插入片盒、拉出擋板、曝光,整個過程在1分多鐘之內完成。

寬幅沒這個問題,可拍得比哈蘇更快,因對焦是預設的,直接取景拍攝即可。

(三)選擇Linhof真的意味著器材選擇、置換的終結?

確實是這樣,Linhof擁有最好最實用最可靠的4X5雙軌機及617、612寬幅相機,但要意識這一點並不容易。彩色風光是最多人喜歡的攝影題材,但恐怕沒有那一位影友買的第一部相機就是Linhof的,一來初級燒友對大幅知之甚少,二來哪怕他相信Linhof是最好的,他也不相信自己會需要那麼高級的器材,三來大幅器材的操作難度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只有那些對影像質量非常在意,不在乎為此多付出金錢及繁瑣的人,才會最終選擇Linhof,當然,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大都會對以前為何買進了那麼多「沒用」的中小幅器材而後悔。

為何Linhof是最好、最實用、最可靠的?我不想在這羅列它的功能數據,它的好處,需要與其它器材比較後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我首先購買的大幅機是 Linhof2000,一段長時間內,我都嫌它笨重,並不瞭解它比其它牌子高級在那裡,直到後來有機會接觸其它相機,通過親手比較,才知道Linhof的笨重、精密甚至它的種種不便,都是為了獲得最高質量的照片而設置的。 Linhof612、617在使用上比較方便,與其它牌子的同類產品相比,也是重得「過份」,無法,Linhof就是這樣,不可能為了減輕重量而犧牲穩定及精密。如果你對彩色風光照片質量非常在意,那麼,終極選擇是Linhof。

Linhof相機也並非沒有缺陷,我所使用的2000型4X5相機,存在潤滑油不夠耐低溫的缺點,2005年初我曾用它到壩上拍攝,早晚零下30多度,機器幾乎被凍住,軌道緊得難於推動,要將400毫米鏡頭推到位置,費盡了力氣,手指頭受盡折磨!上移搖把也由於低溫而打滑,功能作廢,當中午氣溫上升至零下 20度時,機器則完全操作自如。

Linhof2000型相機的個別小零件易損壞,如飾皮脫落、折合對焦器破損、後背勾斷裂等,雖不影響使用,但作為世界頂級品牌,在這些小問題上做不到盡善盡美,確實令人遺憾。還有,施耐德著名的72頭、90頭、400頭由於個頭太大,在Linhof2000上使用還不算方便,需要去適應。

(四)吉爾德變幅617是另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款機器全球年產量僅五臺左右,由德國吉爾德老先生手工打造,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見過實物,我較幸運,有一位影友買了一機三頭(47、80、180頭),令我有幸把玩使用幾次。其做工達到甚至超過了林哈夫水準,屬於綜合型的頂級器材,有取景器及機背兩種取景方式,提供了寬幅、變幅(66、69、612、 614、617)及移軸功能(前組的上下、左右、傾斜,後組不能移軸),其移軸功能不如大幅相機強大,對於風光攝影來說,也基本夠用。吉爾德相機,體積比Linhof617大許多,也更加重,不過比起林哈夫4X5加上617來,還是要輕一些,只是不能拍4X5片,另外移軸功能稍欠。

(五)選擇哈蘇、祿來則意味著在質量與繁瑣中作出妥協。
在職業風光攝影師(包括風光大師)中,哈蘇的使用者最多,因為哈蘇相對輕巧,出片快,素質也過得去,用於印刷12寸的畫冊能滿足客戶要求。職業風光攝影師並不追求頂級的質量,而很在乎拍片的效率,在這個前提下,哈蘇是最好的選擇。我認識一位國家級風光大師,早期他追求藝術,堅持用Linhof拍攝,後來功成名就,改用哈蘇了,我很迷惑,特意向他請教,答曰:「用Linhof拍片費用太高,拍攝量少,這樣賺不了錢,不如哈蘇出片快,成本低,拍起來也不辛苦。」

許多發燒友不明個中原委,看到職業風光攝影師(或風光大師)用哈蘇就跟著去買哈蘇,這樣就不一定正確了,他們中有一小部分狂熱發燒友最終還是會步入大幅或寬幅的行列。職業風光攝影師中幾乎沒有使用祿來的,燒友中則有相當一部分。哈蘇的成像是有利於寬廣風光的,祿來則對中近景色及人像的表現較佳,另外,祿來的重量及需充電這一因素令許多嚮往祿來的人卻步。

(六)關於畫幅,是Linhof4X5,還是寬幅Linhof617(或612)?
這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把它們都買下當然最好,但畢竟太貴也太重了。建議選擇一個為主,另一為輔。
如Linhof4X5配3個頭(58、150、400),Linhof617配90頭;
或Linhof4X5配2個頭(150、400),Linhof617配2頭(72、180)。
只考慮Linhof4X5的話,就配4個頭(72、120、180、400)。

645、66、67、69片幅都不推薦。如果特喜歡看幻燈而對頂級質量沒有過高的追求,那麼66或645是不錯的選擇。8X10是目前能訂到貨的最大反轉片,但訂貨渠道非常有限,不一定能按時交貨,另外,國內能沖8X10反轉片的圖片社太少了,似乎北京才有。

(七)大幅4X5的機身、鏡頭及附件該如何配置?
1、機身:
Linhof 2000是不二之選。目前在產的有2000型及經典型,其中2000方正易攜帶、能方便使用47以上的廣角、沒有聯動對焦機構;經典型則體積稍大、可聯動對焦、廣角頭使用不方便。風光攝影中聯動對焦沒有用處,而廣角頭的使用則相當重要。

2、鏡頭品牌:
施耐德鏡頭是不二之選。目前在產的鏡頭中,施耐德鏡頭成像真實、層次豐富、色彩麗而不艷,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風光鏡頭。同樣德產的羅頓斯德鏡頭主要用於建築及產品,成像稍硬朗,銳度更高,中間層次稍欠,色彩稍悶。日產的尼柯爾、富士龍鏡頭則不必考慮。

3、鏡頭焦距與型號:
這是最令人困惑的,初入門者往往滿頭霧水。我原來有65、90、150、210、300、400六個鏡頭,後來發現不需要那麼多。在經過幾年的使用體會後,我推薦72、120、180、400的組合,分別相當於135系統的20、32、50、115焦段。 當然各人的焦距喜好不同,也可改成58、120、210、400等其他組合。大幅鏡頭中的標準鏡及廣角鏡是其優勢,而長焦是其弱項,另外,拍4X5的人多數喜歡拍寬廣的大場面風景,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鏡頭應側重廣角及標頭,長焦選一個400頭即可。太廣的鏡頭也不建議採用,比如38、47這兩個頭,在後背磨砂玻璃上的成像太暗淡了,取景、對焦極為困難,一早一晚幾乎無法使用。

1)施耐德Super Angulon 72/5.6xl。在施耐德所有系列的鏡頭中,Super Angulon xl系列的色彩最美,能用在4X5上的有47、58、72、90四個焦距,而其中的72/5.6xl焦距夠廣又不過廣,像圈覆蓋5X7,移軸量不大時可不用中心灰。

2)施耐德Apo symmar L 120/5.6。這是4X5的小廣角鏡頭,出鏡率最高,僅200克,52口徑,0號快門,夠輕夠小,而成像質量令人過目難忘,也夠便宜,實在超值。許多人選擇了Super symmar xl 110/5.6,我不主張,效果不如Apo symmar L 120/5.6,而且價格超出一倍多。Super symmar xl系列,因是不完全對稱結構,並採用ASPH非球面鏡片,導致成像過於鮮艷,顯得銳利生硬,中間層次欠缺,屬日頭風格,更適合建築攝影而不適合風光攝影。不過,其中深受好評的110xl、80xl的超大象圈及較小的體積重量很吸引人。Apo symmar L是完全對稱設計,其前後組的口徑是相同的,可說是奠定施耐德鏡頭在風光攝影中霸主地位的產品,能用在4X5上的有120、150、180、210、240五個焦距,其中240頭不建議採用,又大又重,3號快門,在Linhof上都不好用。

3)施耐德Apo symmar L 180 /5.6。這是4X5的標準鏡頭,也較常用到,結構與120L完全一樣,成像風格與質量也完全相同,重400克,72口徑,1號快門。

4)施耐德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Tele Xenar 系列用在4X5上的有250、400兩個焦距,都比較重,其中400頭重達900多克,82口徑,3號快門,無限遠對焦時皮腔長度280MM,最近對焦距離達到1.8M,可拍荷花、人像等特寫。在壩上、新疆、西藏等廣闊之地,結合612後背,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將大展身手,在其他地方拍攝時,為減輕重量我一般不帶它出門。因是望遠型非對稱設計,成像質量不如Apo symmar L系列,但仍處於非常高的水平,不認真比較難於察覺。如果施耐德能推出一個400/9的鏡頭,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內,採用1號快門,成像圈有200毫米以上,相信會很受歡迎。

4、林哈夫特選鏡頭值得多掏錢去購買嗎?
歷史上的林選鏡頭都赫赫有名,代表著最高的質量。目前施耐德出產的鏡頭中,凡適合在4X5上使用的,Linhof都按更高的標準進行挑選後,加打Linhof的標記出售,價格要貴50%左右。我曾使用過林選的150頭,鏡片異常完美,鏡頭中一粒塵都沒有,而我當時的另一個鏡頭中發現在密封的鏡片之間有一粒較大的塵無法去除。至於林選與非林選的成像差異,可說是很小,需要認真比較才能區別。為了獲得獲得最高的品質,建議還是多付出50%吧。當然,不要要求回報會達到150%。

5、Linhof4X5的附件:
1)片盒及後背。
費得裡提片盒,有兩個型號,要選擇Linhof指定的Astia那種。建議買7個,5個是不夠的,沒得週轉,10個又太多了。 5個片盒剛好裝一盒10張片,一般來說,拍風光一天拍不了10張,可能拍了6、7張,這時,因還有2個空片盒,可再裝上10張片,第二天開始就有13、 14張片子可用。我一開始就買了10個片盒,結果有3個一直沒用過。同時攜帶5個以上片盒很重,體積也大,能少帶就少帶,夠用即可。

Linhof原廠612後背。如果不購買Linhof617(或612),那麼原廠的Linhof612後背是必需品,一定要購買,萬萬少不得,寬幅的構圖與4X5不同,可令構圖多樣化,並可放手去拍,相應減少4X5膠片的使用量。67後背用不著,因其構圖與4X5是一樣的,不如直接拍4X5了,67的像質與哈蘇祿來的66相比也沒有優勢。69後背也用不著,可從612中裁剪得到(多帶一個後背太重,不如多帶幾卷膠片)或乾脆拍4X5算了。

2)腳架及雲臺。
關於腳架,捷信是不二之選,但我買到第三個才基本滿意,第一個是捷信1228,第二個捷信1410,第三個捷信1325。1228是碳素的,很輕巧,在無風時效果不錯,但有風時就不行了。因此我將之出手買回重達4000克的1410,效果絕對好,紋絲不動,不過重量累人,加上雲臺重達10斤以上了,提著它連續走不了一公里,更別說爬山了,連我這樣不怕麻煩的人對它也是又愛又恨。無法,再將之出手,買回1325碳素,輕多了,2000克重,可吊起我70公斤的體重,提供了很高的「性重比」,這才基本滿意。

關於雲臺,一定要雙螺口的三向雲臺才行,我的選擇是捷信雲臺1570。無論多高檔的球臺都不適合大幅相機使用,高檔球臺雖可牢固鎖緊,但無法精密調節,反而會浪費寶貴的時機。捷信1570結實耐摔打,耐零下40度低溫,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非常高的穩定性及操作的便利性,其唯一不足是體積較大。令人奇怪的是,捷信球臺的質量卻不行,不但鎖不緊,手感也很差。

3)其它附件。
測光表可選擇世光608,功能強大,就是體積大了些,不好攜帶。
B+W偏振鏡及蒂芬玻璃漸變灰(1級和2級),其它的濾鏡對於風光攝影來說都是多餘的。
快門線,每個鏡頭各裝上一條,以把握拍攝時機。
騎士6倍對焦放大鏡,夠細夠長,最好用。
防靜電、不掉毛的暗袋。

(八)寬幅617、612的機身、鏡頭及附件該如何配置?

1、617的風光片是震撼的,儘管構圖不易。Linhof617共有72、90、180、250四個鏡頭,沒有必要都買進,一來Linhof617鏡頭太貴了,二來鏡頭焦距太接近了。買兩個就夠了,推薦72+180,當然90+180或90+250甚至72+250也行。Linhof617不能在拍攝中途換鏡頭(非要換頭則要使用暗袋),因此買兩個以上鏡頭的人不得不考慮是否需要多上一臺機身。

吉爾德617建議配置72xl、180L、400C三個頭,只是重量和體積都有點過分,如前往不需要400頭的地方,把它留在家中為好。

2、612的風光片是耐看的,而且構圖容易,手持性能優良,可兼顧人文題材,不喜歡ALPA69片幅的最好選擇這個。Linhof612也不便宜,與 Linhof617幾乎一樣的價格,因此大部分人都衝著617而去了。Linhof612原來只有兩個頭(58、135),近期新推出5個鏡頭:58、 80、120、150、180,沒必要全買,考慮2個或3個頭就夠了,推薦58+120+180或80+150的組合。Linhof612還有垂直移軸功能,對修正變形有用。

3、附件。
腳架:捷信1227。這款比1325小一號,相對容易攜帶,用來架寬幅機足夠了。
雲臺:雅佳B2或岡仁波齊NB2系列。雅佳B2就不用多說了,是最好的球臺,而岡仁波齊做工之精良,手感之良好,功能之強大,足於跟雅佳看齊,真讓人不可思議,甚至可以用來把玩,我沒用過前還真不敢相信國人能做出如此精品,在它面前,捷信球臺實在是太差了,推薦NB2系列,大小、重量很合適。

(九)哈蘇、祿來等中幅器材配置建議。

如果確實不想大、寬幅,又喜歡風光攝影,很多人都選擇哈蘇或祿來的其中一個品牌來配置完整的系統,其實並不合理。哈蘇在超廣角及長焦方面佔優勢,有3個看家頭:38、250SA、350SA,100/3.5也還算較好,其它頭距離「好頭」還有一段距離。祿來則在標頭及中焦方面相當出色,所以,哈祿雙修是最好的組合。考慮到機身最好別重複投資並減輕重量,或許不得不作出讓步,但還是建議採用如下方案:

廣角端最好的選擇是阿爾帕。如堅持要66篇幅,那就哈蘇903、905(如能找到成色好的swc/m就更好了,玻璃特好)。
標頭祿來雙反2.8gx/fx,老一代2.8f的鏡頭也很好。
長焦哈蘇250SA+1.4X,注意,是SA級別的。

可能有些影友會覺得上面三個鏡頭的焦距相距太遠。其實應該夠了,標頭已經可以完成一半以上的拍攝量,如果能靠近,那麼,超廣角將派上大用場,如果無法靠近,250SA+1.4X絕不會令人失望。

三、黑白風光攝影頂級器材配置及點評:

目前我還沒發燒黑白風光攝影,因此無法展開談論。兩年前我欣賞過一張11X14的黑白照片,一眼就被鎮住了,那種質感及層次無法形容,我暗想用林哈夫 4X5也拍不出這樣效果。我詢問是用什麼相機拍的,被告之是11X14相機,原底片直接印象。之後的幾天晚上我一直睡不好,腦海裡老浮現出那張黑白照片。

黑白風光攝影對片幅要求是越大越好,對於頂級發燒友來說,基本都是直接印象,他們對於影調要求非常之高,不可能接受哪怕是一倍的放大,從11X14起步至20X24均可,但便攜性就非常差了。鏡頭只能在二手裡面找老頭了,目前生產的鏡頭中都沒有那麼大的成像圈。

8X10勉強可用,因為放大的成本太高而質量又不夠頂級,直接印象又太小,玩起來不過癮。8X10的機器及鏡頭都有全新的可買,但拍黑白的效果並不比老鏡頭好。

四、人文攝影頂級器材配置及點評:

從leica M起步,ROLLEI雙反適中,如能克服使用上的困難,ALPA最好,片幅夠大,色彩純正,成像結實,但弱光下難於使用。

(一)關於徠卡M。
徠卡的重要性,沒必要多說,網上能搜到一大批。我要強調的是,在弱光下徠卡的效果確實無可比擬。我曾為了買另外的器材而賣出徠卡一機三頭,後手頭稍鬆,重新逐步購回,一去一回,更深地體會到了徠卡的無可替代性。徠卡機身,如此精緻、耐用及優美;徠卡鏡頭,每一焦距的每一版本都有一堆故事,令人回味無窮。可以說,沒有其他器材在可玩性上能與徠卡相比,同時,徠卡也是最適合拍攝人文的器材之一。拍人文照片需要隱蔽,徠卡小巧,低調,快門聲音極輕,不容易引起拍攝對象的注意,如果裝上廣角頭,一邊與之交談,一邊放在腰間盲拍,會記錄下非常精彩的瞬間。

徠卡有多神,並不需要人去證明的,在它擅長的領域,無人能敵。徠卡最牛的地方,是弱光下近距離時的效果,準確說,F4以上大光圈,並在4米以內。強光時,徠卡仍然明顯勝出,但與其它135鏡頭的差距在縮小。徠卡的快門時滯極短,舉起相機後,只要能看到,就能拍到,那怕是飛得極快的蜜蜂。如果用單反,就來不及了,只能連拍、瞎拍後再挑選了。

但徠卡也非萬能,比如拍風光,效果確實不夠好,儘管就135的片幅來說,已經是最高質量了。但這並不是它的錯,所有135鏡頭拍風光都不夠好,風光是大幅及寬幅機的天下,連120機都只是一種妥協的做法,馬7、賓67、康645、哈蘇、祿來等,拍風光的效果只能說還過得去。中幅用家可能對我這段話很有意見,但沒法子,事實如此。

1、徠卡機身的選擇。
這裡有三個問題,第一,選擇哪個型號,第二,需要幾臺機身,第三,需要什麼倍率。

1)選擇哪個型號?M3、M6、M7還是MP?
選擇徠卡機身自然要講究做工,歷史上做工最好的是M3,同時也是最美觀的(最難看的是M5,一看就不像是徠卡,倒像是不成功的模仿品),50年前的M3目前仍可使用,在二手中仍可買到。不過我倒不建議選擇M3,原因有二,其一,M3沒有35、28毫米框線,對於使用廣角鏡頭不便(帶眼睛的鏡頭既不美觀,在包裡又不好放),其二,M3沒有測光,需另購測光表,畢竟不太方便。如果對測光估計得非常準確並喜歡使用標頭或90頭,那麼M3是很好的選擇。

M6也不建議選用。M6在質量上還不夠盡善盡美,將之與M3或MP比較,會發現做工仍有不足,漆面較差,前臉的紅標及商標太顯眼,光禿禿的機頂也顯簡陋,過片扳手塑料感強,取景器不夠明亮,斜向的倒片輪談不上美觀,特別是大盤(速度盤)的M6,明顯不夠斯文。目前也只有二手的了。

M7也不建議選用。M7應該是一個對市場妥協的產品,它主要面對那些已經習慣自動曝光相機的用戶。自動曝光雖然方便,但要考慮曝光補償,反而令使用者要多考慮一件事,而且不如自己判斷曝光來得可靠。M7無電時只有60及125兩檔快門可用,在弱光下就沒法用了。與M6一樣,M7的前臉、機頂、倒片輪及過片扳手不美觀、不經典。不過,M7取景器較M6明亮。徠卡機身還是選擇純機械的MP為好。

MP是不二之選。MP與M3接近的外型,是對M3的深度回歸。MP處處體現出經典及完美做工,取景器明亮,前臉無商標及標記,機頂有漂亮的手寫體刻字,全金屬的過片扳手很秀美,取景器異常明亮。拿在手裡,很難相信量產的機器能有這樣的做工,使用與把玩俱佳。

2)需要幾臺機身?白的還是黑的?
如不用75、90頭,那麼一臺機身就夠了,如果又喜歡廣角(28或35),又喜歡長頭,那可能兩臺機身方便些。只是兩臺機身掛在身上很招搖,對拍人文照片不利。

機身顏色許多人喜歡黑的,認為黑機身顯得低調、專業,有些人還特喜歡黑機身使用後露銅的效果。我個人喜歡白機身,黑機身給人專業相機的感覺,反而不低調,相反,白機身更像個玩意,黑白相間的顏色並不刺眼,還很耐磨,黑白鏡頭裝在白機身都很美觀。有些老頭如「八枚玉」似乎只有白色,裝在黑機身上會很怪,不好看。

3)需要什麼倍率?
如果只買一臺機身,0.72倍率最好用,兼顧了35及50頭,但28頭用起來不太舒服,特喜歡28頭的人只能選0.58了,不過50頭用起來又不舒服了。

買兩臺機身,那就0.58+0.85,長短鏡頭都好用。

買三臺機身,那就0.58+0.72+0.85,但是否有必要?不如多買鏡頭好用些。

2、徠卡鏡頭的選擇。
任何一隻徠卡M系列鏡頭,幾乎沒有其他品牌能超過它。本來一機一頭就夠用的,但徠卡毒人的地方,在於每一隻鏡頭(包括同一焦距鏡頭的不同版本)都各有潤味,令人不試不快。沒用心去用過的人是體會不到的。

徠卡鏡頭不可能只買一個就收住手的,雖拍攝時一機一頭即可,但不摸透徠卡最著名的幾個頭,沒有「多頭」的經驗,又怎能用好一機一頭?

1)買新頭還是老頭?
徠卡90年代以後設計的鏡頭大量採用ASPH結構,清晰度、色度、銳度比老頭進一步提高,光學指標大為提高,所拍出的照片如青春美少女般明亮動人,但很難說就是好的結果。「新鮮」的徠卡迷一般會買全新的ASPH鏡頭,我當時也一樣,買的第一個鏡頭是M35/1.4asph,它輕易地擊敗了我當時手中的佳能 L頭,令我興奮不已。後來又買了M75/1.4,一隻不新不老的頭(1980設計),遠沒有35/1.4A銳利及鮮艷,但其層次無比豐富,色彩很雅,總之很耐看。還與影友的90/2AA(最鮮艷銳利的頭)比較,就更喜歡老一點的鏡頭了,從此對新頭不感興趣。

如果說「新頭」是青春美少女令人興奮,那麼「老頭」則是高雅麗人令人迷戀,耐人尋味,久看不厭。

2)先買一頭的選擇:建議35/2(「八枚玉」或「七枚玉」)。
先買一頭不得不考慮人文題材的通用性,雖然任一焦距都可用來拍人文,但最通用的無疑是35毫米。但問題又來了,35毫米有近10個版本,各版本都能獲得極高的質量,而風格又各異,該選哪個?F1.4還是F2.0?又該買哪一代的?

F1.4還是F2.0?這得看是否常用到F1.4光圈,手持徠卡相機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獲得清晰的片子,因此,1.4光圈基本只在晚上燈光環境下才能大顯身手,除非你特別迷戀F1.4的散景。35/2有更小巧的體積,也就更方便攜帶也更低調。我推薦35/2的鏡頭。

該買哪一代的?M35/1.4就在二手中找非ASPH的,體積小巧,價格也合適。M35/2版本較複雜,其中第一代「八枚玉」無疑是拍黑白的最佳選擇,這是一顆層次非常豐富、立體感非常強的M型鏡頭,是徠卡全盛時期的傾力之作,被稱之為「黑白王」,拍彩色也不錯,風格淡雅,喜歡與否看各人口味,分眼睛版和無眼睛版,分別適合M3及其他M型機身,拍攝效果基本相同,無眼睛版數量較少,價格較貴。如只拍彩色,那麼Pre-Asph版(「七枚玉」)是最佳選擇,被稱之為「散景王」,因年份較近,成色好的容易找。

3)第二個鏡頭該買哪個?建議M50/1.0
在日間包括早晨及傍晚,35/2都夠用了,但晚上弱光下怎辦,總不能用閃光燈破壞現場氣氛吧,這時,你會需要F1.0的鏡頭,目前只有一顆M50 /1.0。這頭最有個性,其分辨力並不高,但弱光下的層次特別豐富,散景也是夢幻般迷人。用好它需要一個過程,一旦掌握了它的脾性,它就會完全聽命於你,絕不會令你失望。

「八枚玉」或「七枚玉」還可以用其它鏡頭替代,而50/1是一隻無法用其它鏡頭替代的鏡頭,一定要掌握它。

35頭與50頭視角感覺差得挺遠,相互不重複,各有用途。而28與35的視角很接近,選擇一個即可。

4)第三個鏡頭該買哪個?建議SA21/3.4
已有35、50兩頭之後,第三個鏡頭肯定要選擇廣角,從焦距上來說,21或24都很好用,不習慣超廣角的選擇28也行(只是與35太接近了,最後保留一個即可)。實際選擇起來有些困難。徠卡在35及50這兩個焦距名鏡輩出,28、90焦段也很出色,但超廣角非其傳統優勢,早期不得不委託施耐德代工 21/4、21/3.4鏡頭及委託蔡絲代工15/8鏡頭。

建議選擇施耐德代工的Super Angulon 21/3.4,成像稱雄21MM,而且小巧。這個頭後組太長,裝在機身上太靠近焦平面,無法準確測光,使用中稍不方便。這頭已停產二十多年,需要在二手中耐心尋找。

不習慣超廣角的建議選擇M28/2.8,徠味很濃,層次、反差及清晰度都非常好,雖光圈稍小,但視角合適,配合M50/1幾乎可通殺所有人文題材。

如果喜歡極廣角的,有一個好選擇,那就是菜絲新出品的德產ZM15/2.8,做工異常精良,調焦環、光圈環手感特好,配套的取景器明亮得令人吃驚(只是稍有點偏藍調)。這頭雖是菜絲出品,成像卻十足的徠卡風格,其110度的視角可拍出令人過目難忘的照片。只是這個頭太大太重了,與50/1差不多的體積和重量。

目前在產的21/2.8asph、24/2.8asph、28/2asph是非球面設計,過於銳利和生硬,都不建議考慮。

5)第四個鏡頭該買哪個?M75/1.4或M90/2(大頭九)
作為構建一個完整的M系統,第四個頭應該選擇中焦了,中焦在人文攝影中使用得很少,主要是用於肖像,如果不攜帶645系統出門,那麼,M系的中焦還是帶上為好。

目前在產的M90/2AA、M75/2A鏡頭從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銳利鮮艷無比,並不適合肖像攝影,用來拍男人都還顯得生硬,不建議採用。

推薦M75/1.4。如果覺得與M50/1太接近,那就M90/2(大頭九),散景稍沒那麼美,取景框更小些不太方便使用,而90焦距用於人像卻更合適。M135在旁軸上太長了,對焦取景都困難,不建議採用。

M75/1.4成像柔美,隨光圈縮小而漸銳利,整體畫風及焦外迷人,拍肖像、花卉俱佳,立體感十足,能分辨膚色及花瓣中同一顏色的微妙過渡。大光圈時的暗角很漂亮,明顯而柔和、過度自然,暗角裡還包含著豐富的層次。

佳能用戶很關心EF85/1.2L與M75/1.4的區別,這兩頭都是人像頭,順便在這裡談談。

①從成像質量來說,兩頭各有特色。EF85/1.2L銳利,感覺很清晰(或過於清晰,臉上缺陷太明顯,需事後磨皮才行),M75/1.4的立體感及層次非常豐富,整個畫面顯得很柔美(一般不用磨皮),四周柔和的暗角突出了主體,並增強了現場的氣氛(插一句,我不喜歡完全沒有暗角的照片,那種照片的邊緣顯得很突兀)。M75/1.4雖沒EF85/1.2L的銳利,但也有足夠多的細節及清晰度,M75/1.4的清晰度是靠豐富的層次來表達的,不是通過邊緣的強反差來體現的。另外,M75/1.4的暗部比EF85/1.2L豐富。

②大光圈及焦外表現。EF85/1.2L的最大光圈成像偏軟,我一般收到F2來用,M75/1.4的1.4已經很好了,完全可放心使用。焦外表現兩頭雖味道不同,但都很精彩。

③從用途上來說,M75/1.4比EF85/1.2L多了一個用途,那就是拍花卉等小品,拍出來的比EF85/1.2L的好看多了,說明M75/1.4的近拍能力比EF85/1.2L強。

④手感。手感無疑是M75/1.4比EF85/1.2L好,M75/1.4調焦阻尼適中,不松不緊,如絲綢般柔順,EF85/1.2L的自動對焦速度太慢了,操作起來比徠卡手動對焦要慢,弱光很容易拉風箱,特別是85頭的手動對焦環,不是機械的,是電子驅動的,很鬆曠,不容易定位。

⑤可靠性。M75/1.4是純機械的,自然更可靠,用50年以上是沒問題的。至於重量、體積等方面差異,就不用說了,明擺在那裡。

⑥EF85/1.2L也算是非常好的頭,在焦距上比M75更適合人像一些,如果有佳能機身,這頭值得擁有。

6)直接一步到位該如何選擇?
在買進徠卡頭方面,我並不推薦直接一步到位。那些一口氣買下三機十頭的人固然令人羨慕,但同時也少了許多琢磨的樂趣。徠卡頭可以分批多買幾個,使用後不喜歡的就出掉,即使全新購入二手賣出也不會虧多少錢,二手進二手出就更不可能虧了,或許還可小賺一筆。大部分影友可能不喜歡這般折騰,那麼,可考慮如下方案:

一鏡:35/2(黑白「八枚玉」,彩色「七枚玉」)
二鏡:28/2.8+50/1
三鏡:21/3.4+35/2+50/1(或75/1.4 ),也可以28/2.8+50/1+90/2
四鏡?從使用的角度來說,似乎太多了,起了要擁有四個徠卡鏡頭的念頭,那就等於走上「照單全收」之路,早晚會每個焦段都配齊,然後每個焦段的每一版本也配齊......。


(二)中幅雙反:祿來,包括2.8F、2.8gx/fx、4.0fw。

雙反相機非常適合人文攝影,而且成像質量非常高。雙反相機的腰平取景、快門微小及體積小巧這三大綜合因素決定了很適合人文攝影。

腰平取景可以不干擾拍攝對象,他以為你只是在把玩相機,鏡間快門振動微小,連你旁邊的人可能都聽不到,而體積小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你拍了好幾張對方都很難發現,這些,都是非常有利於人文攝影的因素。如果你舉起一臺單反相機那就不同了,馬上會引起他的警惕,哪怕你能偷拍或搶拍到一張,但同時也會驚動對方,這樣,你就沒可能拍到第二張真實自然的照片。

而祿來是最好的雙反相機,其成像質量也是異常優秀,就標頭來說,把哈蘇及祿來單反都比下去了。我有一影友「長樂」(網名),本是尼康、哈蘇用家,在使用過祿來雙反後,利用三把刀來形容尼康、哈蘇及祿來(雙反)鏡頭成像的區別,真是到位:
「NIKON的成像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切過去,影像的銳利的同時帶有一點乾澀;」
「ZEISS(哈蘇)的成像如同刀鋒浸過油後切過去,影像銳利的同時帶有一種油潤;」
「ROLLEI的成像如同是一把水做的刀切過去,銳利的影像中帶著透明 。」

祿來鏡頭的成像風格是非常真實而通透,這種風格非常適合人文攝影,許多影友唯一對祿來不滿的是不能換鏡頭,其實雙反的結構決定了不可能方便地交換鏡頭,同時也沒有必要。對於人文攝影來說,一個標頭及一個廣角已經足夠了。

祿來雙反大部分裝配標準鏡頭,但也有裝配廣角和長焦鏡頭的祿來雙反。目前在產的有2.8fx、4.0fw兩款,分別安裝了標頭及廣角鏡頭,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如果不準備買阿爾帕,那麼,把它們都買下來是很好的主意。

祿來雙反中名氣最響的是2.8F,類似徠卡中的M3,做工及鏡頭都是超級好,唯一不足只有鍍膜不如現代的好,2.8F已經停產幾十年了,成色好的不容易找到。剛停產不久的2.8gx也不錯,採用的還是老玻璃,2.8fx、4.0fw這兩款則是環保玻璃了。

祿來雙反沒有獨立後背,無法與數碼化兼容,這是一大劣勢。

(三)中幅旁軸:阿爾帕一機一頭。
阿爾帕是最昂貴的量產相機,是最漂亮的相機,也是最簡單的相機,更是在69片幅中成像質量最高的相機。擁有阿爾帕是許多攝影人的終極夢想。

把阿爾帕拿在手上,會對頂級器材的認識有一個全新的瞭解,你會發現其它器材在它面前都顯得不夠精緻。我對阿爾帕的總體感覺是:異常精巧、異常結實、異常漂亮、異常高質、有些難用。

1、過人之處:
1)、取景器太明亮了,比眼睛直接看到的還明亮整整一檔以上!真不知怎麼辦到的,而且還是全景深的,能同時看清取景框線、對焦刻度、光圈刻度和120度的場景。

2)、手柄握持手感很好,雙手持機感覺很穩定,0號鏡間快門振動極輕,手持1/2秒基本可行,1/4秒十拿九穩,1/8秒以上完全可以放心,1/15秒以上的片子如果不用高倍放大鏡來仔細觀看,完全看不出與上腳架有何區別。

3)、阿爾帕後背由林哈夫特製,與其它牌子的後背不同的是,膠平面沒有壓片板,硬是靠精密加工將膠片拉直。更絕的是,後背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裝,取景器也可以水平或垂直旋轉,對於拍攝豎幅畫面特方便,不用扭轉相機。

4)、阿爾帕選用的鏡頭有施耐德、羅敦斯德,以前還有蔡絲,現在主要特選施耐德鏡頭加裝卡口及調焦環,質量比市面的施耐德鏡頭更好。

5)太漂亮了,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漂亮的相機。

2、不足及不便之處:
1)、後背太重,上片也麻煩費時。ALPA的機身和鏡頭都較輕,但後背太重,連續使用半天覺得較累,希望後背能減重。那個取景器也是沉甸甸的傢伙。

2)、取景器桶形失真嚴重。雖然習慣之後也不影響使用,但總不如無變形來得好。也許為了達到那種超強的亮度和超廣的視角,不得不保留這一缺陷。

3)、調焦環阻尼手感不如徠卡,有點澀。

4)、太漂亮了,不利於人文拍攝。過於漂亮,既是阿爾帕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

5)鏡頭光圈太小,在弱光下徒呼奈何。

6)成像潤味不如徠卡、色彩不如蔡絲。這個問題可能要綜合分析,徠卡、蔡絲的片幅較小,如果沒有特別的潤味或過人的色彩,那就沒多少吸引人之處了。阿爾帕的片幅最大達6X9,因此,其真實厚重的成像風格或許也不是大問題,反而更符合人文拍攝的真實性。

3、如果能克服使用困難,阿爾帕是拍攝質量最高的人文攝影器材。

1)成像結實、高清晰度的原因。
挑選最好的鏡頭,選用最好的材料,採用最高的裝配精度,成為一部最為精密,公差最小的相機,其結果是成像結實,絲毫不鬆散,在中畫幅中,其成像質量最高,甚至可以向4X5相機叫板。我曾將手持阿爾帕1/30秒的片子與林哈夫4X5的片子比較過,都電分100兆,都出片30英吋,居然看不出有何差別。要知道,阿爾帕只是69片幅,還是手持的,而林哈夫是4X5片幅,面積是它的2.42倍,並且是上架子的。

2)手持性能優良,加上69的大片幅,適合最高要求的人文攝影。
「手持抓拍」可以說是人文攝影的前提。雖然也有人堅持上腳架並用4X5甚至8X10來拍人文,但那是一種與對象溝通之後的拍攝,並非「決定性瞬間」。

阿爾帕很合適手持使用,速度1/8秒以上的成像夠清晰,可以放心使用,就當它是一臺放大的徠卡相機來用就行了。

3)該如何使用才能發揮出其作用?

阿爾帕相機的結構最為簡單,所有部件之間概不聯動,沒有自動對焦、沒有測光、沒有自動過片、沒有防止重拍裝置,而且連說明書都沒有。要用好它還真需要紮實的攝影基本功,拍一張片子的簡單步驟如下:

(1)曝光預先設置。觀察分析要拍攝的場景,用測光表測光或按經驗設置光圈、快門。
(2)估計焦點位置。因使用的是廣角鏡頭,一般來說,焦點位置不能超出2米,最好是1.5米左右,有時候我將焦點設在1米處。
(3)靠近。超廣角構圖不易,需要走近甚至走進場景中去,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走近到1.5米之內,這樣出來的片子現場感才強烈,才不會覺得畫面散亂,才能突出主體。
(4)認為「決定性瞬間」出現時,立即拍。舉起來拍或盲拍均可。

4、該如何配置阿爾帕系統?建議一機一鏡即可。
阿爾帕是廣角系統,雖也提供了中長焦鏡頭,但並不會好用。其估焦的操作方式注定了廣角鏡頭是最好的選擇,長焦頭裝在阿爾帕相機上無法準確對焦,不好操作也不好看,最重要的是喪失了手持拍攝這一優勢。阿爾帕相機配一個廣角鏡頭即可。

1)機身有三款:12SWA,12WA,12TC,該選哪一款?
這個選擇也比較困難,12SWA和12WA外觀基本相同,都有雙木頭手柄,不同的是12SWA有垂直移軸功能,而12WA則沒有。12TC的外觀明顯不同,更小巧些,沒有木頭手柄,可配單邊塑料手柄。

綜合考慮,我建議12WA。三款機身中,我相信12WA是最精密的,12SWA因有移軸裝置,可能對其精度有細微的影響。另外,拍攝人文照片一般不需要移軸,鏡頭移軸後還要依靠機背取景才精確,直接看取景器不好判斷。

如果需要絕對的低調,那麼12TC更好,也相對便宜些,但手持性能下降許多,同時也未免不夠漂亮。

如果還需要拍建築,那麼只有選擇12SWA,移軸功能在建築攝影中必不可少。當然,如果另有大幅相機那就不必考慮12SWA了。

2)鏡頭該配哪一個?
建議ALPA Apo-Helvetar 5.6/48mm,施耐德專門為ALPA生產,是目前配套鏡頭中唯一標注「ALPA」商標的鏡頭。6×9篇幅相當於135的21毫米鏡頭,膠片數碼俱佳。

從實拍效果來看,每一檔光圈都是工作光圈,從F5.6至F32都一樣的結實清晰,成像真實,色彩純正,較普通的施耐德鏡頭稍厚重濃郁,其超高的畫質令人過目難忘。大光圈下有明顯的暗角,F16開始逐漸改善。

3)後背該配哪一款?
建議還是ALPA / Linhof Super-Rollex 6×9後背吧,120可以拍8張,實際成像面積為56×84mm 。這款後背又貴又重,但與其它牌子相比,能將膠片拉得最平,還是建議選用。

4)取景器該選哪一款?
雖然也可以用其它廠家的取景器代替,但ALPA取景器如此明亮,不選擇它肯定會後悔。

五、人像攝影頂級器材配置及點評:
中幅單反最合適高要求的人像攝影,其中,自動對焦的CONTAX645(80/2及140/2.8)對於抓拍很理想,擺拍則ROLLEI 6008更好(80/2及180/2.8)。135數碼單反就別要了,全幅的都還不行。

(一)抓拍:建議CONTAX645,80/2、140/2.8。
1、Contax645機身:
1)機身功能夠多夠強:
①頂級135機身(如佳能1V)上的功能它都有,而且更好用。多次曝光、曝光鎖定、曝光補償、包圍曝光,2秒自拍時自動預升反光鏡、手動對焦時可用拇指自動對焦等,均超越了頂級135機身的功能,而且按鍵布局合理,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②快門速度最高達1/4000秒,可以在陽光下使用大光圈拍攝,稱雄120相機,而且快門聲相當悅耳動聽,拍攝時會對拍攝雙方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③測光功能非常實用,掌握曝光原理後,機身提供的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及閃光測光很好用,結合曝光補償,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曝光值。


2)Contax645機身不足之處:
①自動對焦的速度不如135機器。
②機身做工未夠精緻,比較塑料化。
③機身右手持機處偏小,建議還是配一個手柄,多了豎拍快門按鈕,也多了一套備用電池,裝上後機器的平衡感也改善了。
④較耗電,1個6V鋰電池只能拍15卷左右。

2、Contax645的人像鏡頭:
在這裡我要特別談談Contax645鏡頭的手感。一般來說,自動對焦鏡頭為了提高對焦能力,其手動對焦環操作起來就不會太柔順,然而Contax645鏡頭不是這樣,即使與哈蘇、祿來鏡頭相比,手感也絲毫不差,有阻尼而無阻滯。

1)80/2標頭。這個標頭與135的標頭相比,好出太多了,比其它120單反的套機標頭也更為出色。其色彩、層次、焦外成像等都是第一流的,用來拍全身、大半身最佳,即使拍半身照,變形也難於察覺。

目前120系統中的標頭能做到F2.0光圈的只有康泰時和祿來兩家(祿來的價格很貴,非標準配置,需要另購),這款標頭最大光圈時成像有點軟,但F2.8開始成像質量令人驚訝,反差自然,色彩潤麗,層次豐富,對高光的表現尤其好,能記錄下白色的衣服的層次過渡及細節。

2)140/2.8。相當於135的90毫米,最適合半身人像及胸像的拍攝,是專門為人像攝影而設計的,大光圈時柔和潤麗,小光圈時則漸漸銳利。有這個人像頭及標頭,用於人像攝影來說足夠了。

3、順便談談其它Contax645鏡頭:
Contax645鏡頭共有35/3.5、45/2.8、55/3.5、80/2、120/4、140/2.8、210/4、350/4、45-90 /4.5變焦等9個鏡頭,還有1個1.4倍鏡,可以說每一款都很優秀,其中評價最高的是35超廣角、120微距、350長焦這三個鏡頭。

1)35/3.5
這是一個90度的超廣角(相當於135的21頭),可稱之為極品鏡頭,即使最大光圈,也銳利無比,同時並不顯得生硬。暗部表現太突出了,勝過阿爾帕48 頭。色彩與層次表現達到了蔡絲最高的水準。綜合來說,這個鏡頭比哈蘇、祿來的40頭稍更出色,與哈蘇90x系列有得一比,而價格卻只有1/4,實在是超值,如果手上沒有阿爾帕或哈蘇90x系列,這個鏡頭值得擁有。

我對它不滿意的地方是體積,很大很長,95毫米的口徑,為它配一個B+W偏振鏡需要2000大洋。

2)45/2.8
對於不習慣使用超廣角的影友,這頭很合適,相當於135的28頭,能得到自然的廣角效果。與35/3.5相比,這個鏡頭顏色及清晰度一樣出色,但潤度及暗部層次稍有不如,不過體積較小,72口徑,濾鏡好配。

3)55/3.5
相當於135的35頭。這個鏡頭很少有人購買,可能因為45/2.8頭有更大的光圈、更廣的視角,而且55頭與標頭有點接近,大家都考慮45頭去了。

與45頭相比,55頭的成像一點都不差, 而且從視角來說很適合拍攝人像合影及人文題材,從這兩方面來說,比45頭更通用。

4)210/4
這個鏡頭的焦外成像虛化得比140頭還漂亮,可惜太長也太重了,手持拍攝的成功率很低,上架擺拍才行。

5)350/4
這是康泰時645中最好的三個鏡頭之一(另兩個是35/3.5、120/4),成像足可與哈蘇的350SA相比,而且還大一檔光圈。由於這個頭太貴太重,購買的人極少。

6)45-90/4.5變焦頭
說實話,我還沒有見過如此好的變焦鏡頭,成像質量與定焦鏡頭很接近,也許就是因為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個鏡頭不得不做成龐大的體積和驚人的重量,95口徑,光圈卻只能做到4.5。這個鏡頭裝上機身後,手持拍攝很快就累。
買這個鏡頭的多數是習慣了135變焦鏡頭的,嚴格的用家一般更願意用35+80或45+80的組合來代替這款又貴又重又大的變焦頭。

3、Contax645總評
Contax645機身功能強大(但做工仍不夠精良),鏡頭光圈大,成像優秀,與哈蘇503、祿來6008相比只有成像風格的差別,總體成像質量則絲毫不差。Contax645還有多款數碼後背,可方便地實現數碼化。
哈蘇H1採用的是富士鏡頭,成像銳利但不潤(不過也不算乾澀),與Contax645相比仍顯不如。加上超出一倍的價格,我實在想不出購買它的理由。也許只有「除哈蘇外概不考慮」的影友才會下手。
賓德645、瑪米亞645則根本無資格與Contax645相比,無論機身還是鏡頭,都落後一大截。

儘管Contax645如此優秀,然而,最為遺憾和最要命的是,Contax645已經停產了,這使得有心下手的人好生為難,畢竟這是一款電子相機,機身和鏡頭裡的電子部分都有使用壽命,不可能如徠卡那樣使用50年以上無故障。
Contax645的原廠家只承諾提供至2015年的維修服務,其後如果出了問題只能找一般維修店了,並很有可能無法找到零配件。真希望蔡絲能找到好廠家繼續生產Contax645。

(二)擺拍:建議ROLLEI 6008(80/2及180/2.8)。

1、6008機身
機身功能在66篇幅中是最強大的了,自動過片、自動曝光,AF版的還是目前唯一實現自動對焦66篇幅相機,使用起來很方便。
機身的重量及體積仍無法令人滿意,使用充電電池也可說是一件利弊並存的事情。

2、6008的人像鏡頭
6008的鏡頭有施耐德及蔡絲兩個品牌,由於鍍膜的不同,與哈蘇的蔡絲鏡頭相比,6008的鏡頭(尤其是施耐德鏡頭)成像更為真實、通透、滑潤,很適合人像拍攝。
180/2.8及80/2這兩個鏡頭能滿足最挑剔的影友,手持功夫過關的影友能使用80/2抓拍,但由於重量的原因,180/2.8基本上都只適合擺拍。

3、選擇Contax645還是Rollei6008?
如果只選擇一套,我推薦Contax645,理由如下:
1)人像經常需要手持抓拍,因此Contax645更合適。
2)645格式比66格式更適合拍攝人像,膠卷利用率也更高。
3)幾乎所有MM都喜歡Contax645的潤麗風格,而Rollei6008的真實通透風格則未必。
4)一機兩頭的價格Contax645便宜一半。

六、微距攝影頂級器材配置及點評:

這裡所說的微距攝影特指花卉拍攝等發燒友的微距題材,不含商業產品攝影。

說起微距攝影,許多人立即會想起單軌大畫幅相機,確實,單軌大畫幅相機移軸功能強大無比,可精確控制清晰平面,可修正變形,而且可以實現放大拍攝,而中小畫幅相機在不使用延長管時最多實現1:1拍攝,而且一般不可移軸。

不過單軌大畫幅相機並不適合發燒友用來拍攝微距,並不僅僅是因為相機龐大或操作繁瑣這一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成像風格的問題,大畫幅鏡頭的風格是真實還原,這一特性適合產品攝影或風光攝影,但並不適合人像攝影,也不適合花卉等微距攝影。人像及花卉攝影需要潤麗的效果,如果拍出來清晰真實無比,恐怕沒有人會喜歡。

135系統由於篇幅太小,自然無法滿足高要求的微距攝影發燒友,而120相機中,哈蘇503及祿來6008不用延長管都無法直接1:1拍攝,哈蘇503該如何曝光補償也是一個大問題。

微距攝影最好用的是CONTAX645,蔡絲專門為全新設計的120/4微距鏡頭的成像非常好,比哈蘇祿來的微距頭都更優秀,而且不加任何配件直接實現 1:1原大拍攝,加裝延長管可實現放大拍攝,自動曝光準確,無需考慮曝光補償問題。我算是用過一些好鏡頭的人,第一次接觸120/4微距頭時,立即被它的做工及手感所打動,其調焦環的手感如絲綢般柔順,足與手感最好的徠卡鏡頭看齊。其成像效果很驚人!那色彩及層次、質感、清晰度,都太迷人了,有 CONTAX645的人不能沒有這頭。

七、頂級器材配置建議及實用之選。
就算很有錢,也沒必要全部買進各類頂級器材,但對於自己最喜歡的題材,一定要選對器材,並可多配鏡頭及附件。對於其他題材,可將就用其他器材代替或只要一機一鏡。大部分影友都喜歡風光、人文和人像這三大題材,如果不考慮價格,我建議這樣配置:

1、leica MP,28/2.8、50/1.0(或只選擇一個35/2的七枚或八枚)
2、CONTAX645,80/2、120/4、140/2.8
3、ROLLEI2.8gx(或fx)
4、ALPA12wa,48/5.6(或哈蘇903/905)
5、Linhof617,72/5.6、180/5.6(或只選擇一個90/5.6)
6、Linhof2000,120/5.6、180/5.6(或210/5.6)

八、如何選擇器材裝進攝影包出門拍攝?
攝影人總希望能擁有多一些器材,尤其是涉及多項題材的頂級發燒友,但真正拍攝時又希望能用儘可能少及儘可能輕的器材來完成。單獨考慮一種題材的器材配置相對簡單,而涉及多項題材的配置則令人頭痛,這中間不僅僅是價格的問題,還有重量、體積、操作習慣等諸多問題需要考慮。

1、風光:林哈夫2000+林哈夫617,祿來雙反
2、風光人文兼顧:林哈夫617+祿來雙反+徠卡
3、人文:阿爾帕+祿來雙反+徠卡
4、人像:康泰時645,80頭+140頭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