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
1937年5月的一天,國畫大師徐悲鴻在香港花高價買到一幅畫。這幅畫老舊不堪,絹底已呈褐色,不僅沒有落款,沒有歷朝歷代名人或皇室的藏印及題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但是徐悲鴻先生卻是欣喜若狂,愛不釋手。在日寇入侵國破家亡的年代、徐悲鴻先生帶著它幾度輾轉甚至遭遇橫禍。那麼這幅惹禍的畫究竟價值幾何,它又是怎樣來到徐悲鴻家的呢?
1937年春天,徐悲鴻應邀到香港舉辦畫展。期間,經由作家許地山介紹,來到德國籍馬丁夫人家中鑑賞書畫。
馬丁夫人的父親生前曾是德國駐華外交官,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購買了大批中國書畫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現在馬丁夫人有意將其出售,特意帶著幾大箱字畫到香港尋找買家。
徐悲鴻仔細認真地鑑賞著每一件書畫藏品,當打開第三個箱子,一幅發黃的長卷展開時,徐悲鴻的眼中放出驚異的光芒,幾乎是叫喊著說:「我就要這一幅!」
這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由於年代久遠,畫作已呈褐色。它描繪的是一個道教傳說。畫中所表現的是東華帝君、南極帝君在侍者、儀杖、樂 隊的陪同下,率領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將前去朝謁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畫面上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貢 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從右至左浩蕩行進。隊伍裡,帝君、神仙形象端莊,神將威風凜凜,眾多仙女輕盈秀麗。畫作者用剛中有柔,遒勁瀟灑的線條描繪了一幅風 動雲飄的神仙境界。
唐代畫家吳道子在中國繪畫史上久負盛名,有「百氏畫聖」之稱。他曾向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作品以宗教題材為最多。他畫的人物下筆 有神、飄逸灑脫。當年他為長安、洛陽兩京寺觀所作壁畫就有300餘間,卷軸畫亦不少,被稱為「吳家樣」。但年代久遠,他的真跡早已難得一見,如果真是吳道 子的真跡,那可就是罕見的國寶!
面對此畫的徐悲鴻先生興奮的心情難以抑制!如果這幅畫真是吳道子的作品,那將會在中國畫壇和收藏界引起轟動!這件寶物徐悲鴻先生能如願以償地得到嗎?
徐悲鴻此時已被面前的這幅畫深深吸引,目光一刻不離畫面,思緒也開始飛快地轉動。他斷定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古畫,雖然馬上還無法判斷它的年代、作者,但是它的收藏價值是可以肯定的,於是他沒有遲疑就決定購買。
雙方都唯恐對方生變,於是,徐悲鴻立刻就和許地山一起,把應允馬丁夫人的7幅畫取了回來,立刻成交。一樁千古名畫的巨額交易就這樣完成了。
自從心愛之物到手,徐悲鴻先生將香港的畫展擱置一邊,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每日裡展開畫幅不停地觀看,想從中看出這幅畫的年代和出處。
這幅畫長292厘米,寬30厘米,絹面上用明快而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87位列隊行進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臺曲橋、流水行雲等的點綴,畫面優美,宛若仙境,賞畫間似有仙樂在耳畔飄蕩。
徐悲鴻反覆琢磨,憑著自己多年對古畫的鑑賞經驗,他感覺這幅畫的繪畫風格、筆法特點明顯帶有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痕跡。他越看越激動,幾天以後,他已經確定無疑自己購畫時的判斷沒有錯——這是一幅極有價值的唐代名家畫作。
他無比的興奮、激動,將這件事形容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並製作了一方刻有「悲鴻生命」 四個字的印章,鄭重地加蓋在長卷的畫面上。
為了更加酣暢地表達自己得到這幅畫的感受,他揣摩良久,為這幅畫寫下了長長的題跋:
「……嗚呼!張九韶於雲中,奮神靈之逸想------與世太平,與我福綏,心滿意足,永無憾矣。」
收藏界都知道吳道子的真跡已經失散,現在見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要做出確定的結論,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
從香港回到內地後,徐悲鴻把精力投入鑑定工作。他請高手對此畫重新做了裝裱,先是自己仔細研究,後來又把當時美術界和鑑定界的幾位名聲顯赫的大師請到了家裡,準備聽聽他們的意見。
應邀前來的幾位大師中,張大千是著名的畫家和書畫鑒藏家,謝稚柳也是書畫大家,精通書畫鑒別及美術史。二人曾一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畫藝術,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唐代繪畫頗有研究。因此,張、謝二人的意見對於《八十七神仙卷》的鑑定至關重要。
對敦煌壁畫造詣精深的張大千隨後也對這幅畫做了分析:宋朝,在寺院畫工群體中流行一種小樣制度,樣稿在壁畫完成後會留下來,作為修 繕、補繪的底稿,也是師徒傳授的樣本。同是宋朝粉本小樣,對比之下,《八十七神仙圖卷》通幅洋溢著豪邁博大、生氣勃勃、雄渾健偉、氣度開放、質樸剛強、典雅莊重,《朝元仙杖圖》雖構圖相同,人數一樣,但筆力氣勢顯得不足。很可能是武宗元青年時期的作品,或是臨摹吳氏的小樣。這幅《八十七神仙圖》應是吳道子的手跡。
著述頗豐、精通繪畫史的謝稚柳從繪畫技法上進行了比較、論述。他認為這幅畫卷的畫法具有隋唐壁畫的典型特徵,比《朝元仙杖圖》更接近大唐畫風。僅從雲鬢、虯鬚的「毛根出肉」的畫法上去考察,這幅畫的作者非吳道子莫屬。
得到國內一流鑑定家的首肯後,徐悲鴻對《八十七神仙卷》更加珍惜。從此,這幅《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離地跟隨著他,不管是外出講學還是舉辦展覽,他都隨身攜帶。然而形影不離的寶貝卻在後來國破家亡的戰亂中屢遭不測,給徐悲鴻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1937年徐悲鴻先生買到這幅畫時,曾經在畫幅上蓋上一方「悲鴻生命」印鑒。大師以命相托,可見這幅畫的珍貴。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事隔不到一年,也就太平樣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他一直視如生命,隻身逃亡也要帶在身邊的寶物竟然招災惹禍,給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1942年5月,正是日軍轟炸昆明最頻繁的時候。為了給抗日將士和烈士家屬籌集資金,徐悲鴻來到昆明,在武成路舉辦勞軍畫展。從畫展開幕的 第一天起,空襲警報就接連不斷,但是觀眾依然踴躍。畫展當日門票收入就達10萬元。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從第二天起,開展時間和日期都相應延長,徐悲鴻將這次展覽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雲南政府。
5月10日,徐悲鴻在雲南大學的辦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襲警報響起。匆忙間徐悲鴻與大家一起跑進了防空洞。等空襲警報解除,當他再回到辦公室時,發現門和箱子都被撬開,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30多幅畫竟不翼而飛。徐悲鴻猶如五雷轟頂,眼前一片昏黑,他用雙手支撐著桌子,竭力想使自己鎮定下來,可是,他還是倒下了……
勞軍畫展名畫失蹤,事關重大,驚動了雲南省府。當局立刻派員調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杳如黃鶴。徐悲鴻為此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血壓急劇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徐悲鴻全家遷往重慶。這一天,郵差送來一封信,信來自成都一個陌生的地址。他有些納悶,拆開信一看,是他在中央大學任教時的女學生盧蔭寰寫來的。盧蔭寰在信中告訴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老師丟失了兩年的《八十七神仙卷》。
盧蔭寰怎麼會認得《八十七神仙卷》呢?原來,幾年前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授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臨摹到最高水準的白描作品, 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拍成照片,帶到教室給學生們講解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自己得到這幅珍品的經過,讓學生們臨摹。盧蔭寰當時的印象特別深刻。
後來,她得知《八十七神仙卷》在昆明被盜的消息,心裏還為尊敬的老師難過了一陣子。兩年以後,盧蔭寰和丈夫隨同一個朋友,到一個不相識的人家裡去做客。那個人拿出一幅古代人物白描長卷請客人欣賞。盧蔭寰仔細一看,嚇了一跳,這不是悲鴻老師的心愛之物嗎?憑她的印象,這幅畫卷就是徐悲鴻在昆明丟失的《八十七神仙卷》。
盧蔭寰不露聲色,回家後才告訴了丈夫,她的丈夫也大吃一驚,要立刻報案。聰明的盧蔭寰制止了他,她認為不能打草驚蛇,要先告訴老師,然後想一個萬全之策,保證國寶的安全。
收到學生盧蔭寰的信後,徐悲鴻夫婦興奮不已,恨不得立即趕赴成都。但是冷靜下來,他們決定自己不出面,請一位朋友前往成都。這是徐悲鴻在新加坡辦展覽時認識的一位朋友。臨行時,徐悲鴻再三交待,請他先找到持畫者,見到這幅畫並確認為真跡後,先設法與之交朋友,然後再花錢把畫買回來。
不久,消息從成都傳來:那幅畫的確是原畫,持畫者也願意把這幅畫賣給徐悲鴻,不過,他開出了天價:銀元20萬,同時還要徐悲鴻的20幅作品。20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呢?在當時,北京城裡一個上好的大四合院也不到一萬銀元。
但是,為了畫的安全,徐悲鴻接受了他的條件。不僅如此,徐悲鴻還決定不驚動警方,也不追究當初此畫遭竊的緣由。他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白天黑夜忙於作畫。夫人廖靜文則幫助丈夫找朋友籌款。20萬現款很快匯到成都,又過了幾天,20幅作品也寄到成都。很快,在那位新加坡朋友的幫助下,《八十七神仙卷》又重新回到了徐悲鴻手中。
當徐悲鴻再次見到這幅魂牽夢繞的神仙圖畫時,非常激動。畫幅上面「悲鴻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親筆題跋已經被割去,但是徐悲鴻依然記得當初寫下的跋文,依然記得當初見到此畫時的激動心情。值得慶幸的是畫的主體沒有絲毫的損傷。
《八十七神仙圖》完璧歸趙後受到了徐悲鴻先生及其家人特別的愛護,在以後的日子裡,它跟隨徐悲鴻一家輾轉南北始終沒有離開它的主人一步。
《八十七神仙卷》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瑰寶,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它縱30厘米,橫292厘米,白 描絹本。畫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形神刻畫細緻入微。畫面筆墨遒勁灑脫,根根線條都表現了無限的生命力,如行雲流水,充滿韻律感。仙樂聲中眾神仙腳踏祥雲,御風而行,令觀者頓生虔敬之心。
1953年9月,身為新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
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在悲鴻逝世的當天,宣布了悲鴻生前的意願,將他留下的1000餘件作品和1000餘件他收藏的歷代名人字畫,還有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這其中也包括徐悲鴻先生兩次傾其家財購買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國寶歸國,真是國之大幸啊!
不久,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夫人廖靜文成為紀念館第一任館長,《八十七神仙卷》和徐悲鴻收藏的所有作品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內。
為了妥善保存這幅千年古畫,也為使更多的人欣賞到《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鴻紀念館組織本館文物鑑定、書畫修復、複製等方面的專業人 員,經過上百次的探索和數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整地將《八十七神仙卷》複製成功。新複製的《八十七神仙卷》為絹本、全長1268厘米、高34厘米。不僅保持了原作的神貌,而且準確、完整地再現了原作的每一個細節。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八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