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的魚都「叛逃」到俄羅斯去了

作者:鄭義  2011-11-26 06: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在一個叫「獨立評論」(注)的網站上,我看到了一個帖子,是一位叫「老蠍」的網友寫的,不是「螃蟹」的「蟹」,是「蠍子」的「蠍」,題目叫《沒治,中國的魚都叛逃到俄羅斯去了》,這個帖子介紹了老蠍網友到漠河一遊的見聞。

「中國最北第一人」在黑龍江邊上打魚為生

漠河這個地方在中國很有名,因為那裡是中國的極北處,也叫做中國的北極村。我也去過漠河,那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是去採訪大興安嶺林業。

漠河與俄羅斯一江之隔,黑龍江對岸就是俄國,那個時候叫蘇聯。在這個極北之處,我們這位網友去拜訪了居住在最北邊的一家農戶,人們稱他是「中國最北第一人」,就住在黑龍江邊上,再往北就是國際線黑龍江了。

那位中國最北的老人就住在江邊一間小土屋裡,風景優美,屋前、屋後都是松林、灌木和草叢。出了木屋的後門,就是一個不大的後院,擺著一些破舊的木桌、木椅,再抬眼一望,就是靜靜的黑龍江。

老人靠打魚為生,而他打魚是無須走出家門的。一條小小的船,就停在他家後院裡。走幾步,就可以劃著他的小船去撒網捕魚了。運氣好,一天可以打幾十斤魚。定時有魚販子騎著摩托車來交易,以物換物,帶來米和面,偶爾還有肉。

黑龍江的中心線是國境,老人打魚也盡量不越過這條無形的界限,雖然當地人並不對這條線那麼認真。老人說今年他已經65歲了,起先是來打工的,看上了這兒的風景,就搭了間小土屋,獨自一個人留下來生活。

江這邊有一個哨所,江對岸也有一個哨所,沒有國際糾紛的時候,一般都是和睦相處。老人打魚打過了界,對面的鄰居只當沒看見,只當他是個打魚的。十多年打出經驗來,魚都跑到了中線那邊去了。

老人說:「魚也是有腦子的,我們這邊使細網打魚,小魚、大魚都知道害怕。不知道它們是被人們嚇跑了還是打沒了,有時候河這邊我好幾天也打不到一條魚。沒錢買米時,我就急了,就劃到江中心,往人家地界靠一靠。只要這麼靠一靠,就有魚了。捕上一網魚,我趕緊轉回來。有時候人家那邊會喊上一聲‘嘿’,趕緊劃回來,就沒事了,都認得我,知道我只是捕魚,沒有別的壞心眼,從來都沒有讓我難堪過,他們是些很好的人。」

老人怕我們不相信,解釋說:「只要往過靠一靠,就會有魚,這事是不是有點兒怪?我也覺得有點兒怪,人家那邊從來沒有人打魚,我就琢磨著魚這個東西跟咱們人是一樣的,也是有腦子的東西,它也是很鬼的,它們也怕抓,怕被人吃,就成群搭伙地跑到人家江那邊去溜躂了。」

上校:中國的魚都「叛逃」到俄羅斯去了

這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後來居然得到了證實。我們這位「老蠍」網友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邊防軍的上校,上校證實說,中國的魚都「叛逃」到俄羅斯去了,還補充說:「人家俄羅斯在上游往黑龍江裡放魚苗,我們這邊的人都不肯放過,拿這麼細網眼的網撈,撈得人家都發抗議照會了。」上校伸出了小手指頭,接著又說了兩個字:「沒治」。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一個跟帖說:「魚還知道並遵守一條生死線嗎?」另一個跟帖說:「魚精了,也知道要活命。以前舟山漁場每年兩大漁汛,黃魚汛和帶魚汛。那時黃魚大的有斤把重,帶魚大的有二尺多長。現在黃魚、帶魚都沒有以前那樣成百噸的魚汛了。主要原因當然是過度捕撈了。漁民出海能捕到的魚成不了筐,少了幾十條,多了也不過百條。還有,現在的魚都不愛扎堆兒了,以前帶魚都是二尺長才產卵,現在一尺多長就產卵了。問漁民為什麼,漁民說魚精了,魚不扎堆是防漁網,提前產卵是為了提高繁殖率。漁民這麼說,好像也有道理。」

註:《獨立評論》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論雜誌。1932年1月28日,侵華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胡適草擬了一個辦週報計畫送給朋友們看,是《獨立評論》的雛形。《獨立評論》由胡適等人自行集資籌辦並維持發行,胡適為主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