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多少溫度下生活益於長壽?(圖)

長壽得益於適宜溫度

我國桂西北多百歲壽星,清朝嘉慶皇帝就曾為142歲的瑤族老人賜詩祝壽,其中尤以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長壽之鄉的巴馬最為著名,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巴馬每一萬人口中,有3.1位百歲壽星。

國際專家考察巴馬時發現,巴馬的年平均氣溫對長壽的支持,正適合黃金分割。人體溫37℃與0.618的乘積為22.8℃,而巴馬的年平均氣溫正為20℃左右。因此科學家說,巴馬壽星之所以生命有序,恆久不衰,得益於最佳環境溫度,得益於人和自然的和諧相依。

37°C體溫是進化的選擇

我們平時也感到,在環境溫度為20℃左右時,最感舒服,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是在這個環境溫度中進化而來的。

哺乳類動物身體所獲得的能量,70%以上轉變成了熱量,過多的熱必然要散發到環境中去。200多萬年前,人類剛出現在非洲時,白天的平均溫度在25℃以下。在這樣的環境溫度中,人正常活動時身體的產熱率,和身體把熱傳遞到環境中的散熱率,在體溫為37℃時大約相等,這樣,我們的祖先,以及所有的恆溫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就選定了37℃為機體的恆定體溫。

由此也決定了,人在環境溫度為20℃左右時最舒服,因為在這個環境溫度中,機體的新陳代謝、生理節奏和生理機能,均處於最佳狀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