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德頭——我們如何來選擇

作者:天地悠悠  2011-10-31 12: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一.德頭的體系

我們所說的德頭,並不是現存的西德生產的鏡頭,包含的內容其實是很多的。如果從國籍上說,包含有歷史上的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主要是這兩個國家生產的鏡頭。但期間還有其它國家代工鏡頭,比如瑞士羅馬尼亞等國家,一般也打上Carl Zeiss的標牌,所以也算是德頭系列。此外,西蔡的祿萊系列後來主要生產基地轉移到新加坡,所以新加坡也算是一個。而東德的潘太康的變焦鏡頭日本韓國也曾代工,這樣兩個國家的標誌為Carl Zeiss或Pentacon的鏡頭也不能不算是德頭。康泰時一直是西蔡的正宗,但康泰時就分為本國產與日本產兩類,其標誌是G或J,例如MMG,AEG 就是德國原產的,而MMJ與AEJ就是日產的。當然德國的鏡頭製作技術也曾流傳到前蘇聯去,但俄頭畢竟與日頭不同,但也德頭的區別也相當大,所以對於俄頭似乎還不適宜歸到德頭這個大類中來。

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明晰的概念了。

德頭系列所包含的國度大概有

東德

西德

羅馬尼亞與瑞士等國家

新加坡

日本

韓國

二.德頭的品牌

我們所知道的德國鏡頭的品牌有哪些?

1.Pentacon(潘太康),這是最物美價廉的德頭,東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簡稱「CZJ」),是現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經不再生產,將來最容易升值,且價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鏡頭,東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別細膩,高光層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風格的一類鏡頭。東德早期名品,後來被Pentacon收購,早已停產,現在已經在漲價。

4.Contax(康泰時,或被譯作康泰克斯),被人們認為最純正的蔡司頭,其實應該說是最純正的西蔡頭。鏡頭上列印著Carl Zeiss T*的標誌,確實是西蔡正統,出片銳度高,色彩純正且有著很高的飽和度,焦外過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遠勝日系鏡頭的產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製造,且量還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帶有傳奇色彩的鏡頭。常常被人們譽為「真水無香」,銳度相當高,最多的產品為M42口的,此外還加工QBM口與萊卡M 口,色調偏於真實還原一路,有著不可言說的妙味,但初學未必能真切體會得出。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時而絕對不會在康泰時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後升值可能最高的鏡頭。

6.Rollei(祿萊),原產德國,本來是相機品牌,但相機得有鏡頭,祿萊自己不生產鏡頭,由蔡司加工,蔡司為其設計出後來名讚天下的HFT鍍膜(高保真鍍膜),所以其品質更在康泰時之上,以生產雙反相機為最有名,也生產單反相機。後來在新加坡建廠,因為德國本土的真空鍍膜爐發生大爆炸,所以後來的 HFT鍍膜鏡頭一般都為新加坡產。

7.Voigtlander(福倫達),產地最為複雜。本來是西德名鏡,因為市場策略失誤,後來收歸祿萊麾下,早期多為雷丁娜卡口,最近對焦距離變態地遠,所以不太實用,但其成像品質一流,不在祿萊之下。祿萊在新加坡建廠後,此鏡頭也常常見到新加坡出產的,現在日本瑪米亞與確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其鍍膜為紅色字的Color(真彩鍍膜),但我懷疑其實就是HFT鍍膜,其產品與祿萊幾乎一樣,鏡片組設計,機構結構與外型都不變,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對於祿萊價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選。

8.Leica(萊卡,或徠卡),頂機相機,頂機鏡頭,西德產品,世界頂級的標誌。

9.ENNA,西德鏡頭,產量不多,不太瞭解。

10.ISCO,西德鏡頭,據說是施耐德分廠,不知真假,鏡頭產量不多,不太瞭解。

11.ZF、ZA,是日本確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標誌而專門為尼康與索尼相機加工的蔡司鏡頭。鏡片結構與鍍膜工藝不差,層次也好,但比照著康泰時還是差的是味道,且價格不低,當然還是遠超純日本產的尼康佳能一類的鏡頭的(人人觀點)。

12.斯坦海爾:一種怪異的品牌,但據說裡面大量使用非環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鏡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當特別的味道,但此頭的鏡片多數都有脫膜現象,不影響正常使用。能弄到好品相的可為收藏品,應該是一種毒物。市場保有量很小。


13.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但本人接觸不多,沒有發言權。

三.德頭的選擇

(一)初級

1.一隻頭的選擇

我是一個窮人,除了會拍照已經一無所有。我特別喜歡德頭出片的味道,我除了沒有多少錢,購不起特別貴與特別多的鏡頭外,我還有一個偏好,就是喜歡一頭走天下。我還相當看重鏡頭成像的質量,要物美價廉的一個鏡頭,怎麼選擇?

回答:PB口的Pentacon2.4/50MC餅乾鏡頭。

此頭有三種版本,第一種是塑料對焦環與塑料光圈環的那種。

第二種是金屬光圈環與橡膠對焦環的那種,如下圖。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第三種是金屬光圈環與金屬對焦環的那種,如下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我比較傾向選擇下面的兩個版本,用料實,做工好。

選擇這個餅乾頭的幾個理由(我指的是第二或第三個版本):

(1)用料實,潘太康鏡頭中用塑料的是很多的,而小小的餅乾頭用全金屬的實在是非常實惠的,畢竟使用時不用過份擔心,而且全金屬的東東手感也是非常地好。

(2)價格是真便宜,原裝頭400元左右就弄到好成色的。改口後一般也不超過700元,這可是實用鏡頭中少見的低價位了。

(3)出片質量相當讓人滿意了。此鏡頭是天塞結構的改進型,原天塞結構是四片三組,這個頭優化成五片四組,比傳統的天塞鷹眼有著更好的焦外。

(4)鏡頭小巧,是真正拍照用家的選擇。真正的拍照以低調為上,並不以炫耀裝備為目的,這小鏡頭用來抓拍偷拍都非常方便。

(5)對焦環設計相當合理,對焦環幾乎可以轉動一圈,就是不裝裂像屏,不看對焦指示也能準確合焦。對焦行程越長的鏡頭其對焦的精度就會越高。

(6)色彩還原好,德味兒非常足。

此頭弱點:

(1)畢竟是天塞結構,光圈做得還不夠大,能達到2.4的光圈就是不小的進步了,一般也只能達到F2.8左右。

(2)大光圈下的銳度還不是很高,放大原片看,中心的銳度非常不錯,可以與任何一隻牛頭比高下,但四周的解析度下降得相當厲害,當然收小二到三檔光圈後就非常不錯了,另外中心銳度高四周銳度低正好適合突出主體,這也得看怎麼使用了。

(3)對於高光與暗部細節的捕捉還未完全盡如人意,在德系鏡頭系統中屬於普通一路,但與日系鏡頭比,當然有著很強的優勢(只是你別拿德頭與尼康標頭比銳度就行,不然德頭只只得被比死)。

 

[參考]

如果餅乾頭不能得到,我們也可以選擇Carl Zeiss Jena 2.8/50,此頭俗稱「鷹眼」,是最為典型的天塞結構,四片三組,單膜。這款頭有好多種款式,綠字版,紅字版,斑馬版,白銀版,飾皮版等不一而足。下面就是普通的天塞鏡頭的正面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而天塞鏡頭之所以被人們稱為「鷹眼」,說明其成像相當銳利,像蒼鷹的眼睛一般看得非常清楚。可以這樣說,天塞鏡頭是目前我們所接觸到成像可以接受的鏡頭中鏡片組最簡單的鏡頭了,而且這鏡頭一般全是單膜的,但為什麼卻有著這樣高的銳度呢?這也與其光學結構簡單有關,鏡片越少,其反光面也就相對越少,而在過去的年代中,沒有多層鍍膜,最終影響成像的往往並不是鏡頭的光學結構,卻常常是鏡頭內部的消光與鏡片對外界雜光的反射控制得不佳。而鏡片少則受雜光的反射也就相對少得多,多出一片鏡片來就等於多出兩個反射面來,那時並沒有什麼T*,MC或HTF這些高級的鍍膜方式,光線的透過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簡單卻最好。所以幾片鏡片就解決了大問題,這種天塞結構至今還應用的照相機鏡頭的設計中,百年天塞,百年經典,此話一點兒不假。

天塞鷹眼鏡頭的最大優點是中心銳度非常高,收小了光圈後其成像無可挑剔,反差控制得也相當不錯,且有著更濃郁的德味兒,色彩沉厚,細節豐富。但此鏡頭也有著一些弱點,比如成像的四周的解析度下降得是相當厲害,比上邊提到的小餅乾四周的解析度更低。焦外顯得生硬,有著很強的二線性。最大光圈還有點兒小,最近對焦還稍顯遠些。

但,幾百元錢的鏡頭還能希求它什麼?


2.三隻頭的選擇

如果你還有富余的錢,並且還想再深入地體會一下德頭的味道,那麼不妨用下面的任意一種組合。

A.PB口三兄弟

廣角:PB口的Carl Zeiss Jena2.8/28(或者Pentacon2.8/28)。此頭雖然銘牌上並未標出是什麼結構,但其實就是Flektogon的反望遠結構,是東蔡很成熟的廣角設計,以銳利見長,難點是光圈不能做得太大,對於變形的控制還沒有達到最佳,但此結構已經延續多年,一直是人們認為相當成熟的結構,且近拍能力很強,一般都可以離被攝物很近的距離去拍照。而這隻鏡頭表面有打有Carl Zeiss Jena P標誌的,有打著Pancolar標誌的,據UU的觀察,二者應該為同一種東西,只是銘牌的不同而已(當然UU並沒有根據,也只是據其外形與做工來推測,而且二者的成像我也沒有看出差別來)。但這隻鏡頭最好能找到未被別人拆開的那種,關鍵是後口不被打開的,這樣精度就能得到保證,如果其精度有保證的話,其出片的銳度將很高。當然如果你喜歡CZJ的標誌,就得多花些錢了,這也是名牌效應使然。下圖所示就是Carl Zeiss Jena 2.8/28MC鏡頭正面圖。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這款頭無論打什麼標,但全分為橡膠對焦環、金屬光圈環與塑料對焦環塑料光圈環的兩種類型。除了外在的用料稍有不同外,其內部用料都是很足的,全鋁的結構很耐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中焦:PB口的Carl Zeiss Jena1.8/50MC(或者Pentacon1.8/50)。此頭的說法同上。這款頭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最近對焦距離為0.45的,這只為Meyer 的Oreston結構,外國網站有其詳細資料為證,而Meyer出片的味道想必大家都清楚。另一隻就是最近對焦為0.33或0.35的,UU只見過一隻。這隻頭的結構卻是典型的Carl Zeiss Jena的Pancolar結構。其出片也不必多說,焦內銳,焦外柔都是出了名的。下面的是Pentacon1.8/50MC(最近對焦距離為0.45版本)鏡頭。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長焦:用於人像通用性比較廣的,也是PB口的Carl Zeiss Jena2.8/135(或者Pentacon2.8/135PB口的)。此頭的結構是Meyer的Orestor結構,國外網站上也有詳細的介紹。暗調與高光都不錯,色彩中正,拍人像個人感覺比CZJ的3.5/135要好,能更好地控制膚色。最大光圈2.8就相當可用,收小一二檔就相當銳利,且層次相當豐富,是不錯的選擇。下圖就是PB口的Pentacon2.8/135MC鏡頭外觀(已經改成了尼康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註釋]選擇PB的理由

UU是改口的,對於鏡頭內部的用料自認是有發言權的。比照著 M42口,PB在用料是確實更實,加工得也更精了。比如PB口的CZJ2.8/20,2.4/35,1.8/80,3.8/135的後口用料明顯更厚重,電鍍都顯得格外的亮,M42的後口也只是鋁發黑而已,且這種後口的光圈設置中設計了幾十個小鋼珠,有無必要是另一回事,但從加工設計上看確實是完美到家了,東蔡鏡頭中有這種設計相當難得。原因之二就是M42口的鏡頭量大,且通用性好,二手器材倒來倒去的,難免被中間的某個人拆開,回裝就難以保證精度了。而PB口鏡頭就目前來看除了百佳B口相機外,其它的機器幾乎沒有辦法使用,因此保存的一般都相當好,不必過份擔心被人拆開而影響精度。


B.M42口三兄弟

如果你不能找到以上三款鏡頭,那麼M42口的潘太康在市場上保有量非常之大,且價格很便宜,質量也不錯,是體會德味兒的最好選擇了。

廣角:M42口中大名鼎鼎的就是Pentacon2.8/29這款鏡頭了,這款頭有兩種款式,一種是老版的單膜的,鏡頭銘牌上打著塔樓的標誌,習慣上人們稱為塔樓版;第二種就是後來的MC版本了,有綠字與紅字的不同,但本人估計差異不會太大。如果兩種選擇的話,怕就要根據個人喜好了。塔樓版的髮色稍顯清淡一些,但更通透,反差更好,且本人感覺這種版本的對於藍色天空的還原特別漂亮,真的可以省略掉CPL了,本人用過的不知道是個體差異還是這款頭的通性,總之拍風光出片效果特別好,我對此愛有甚於MC版的。MC版的色彩相對要濃郁很多,感覺德味兒更足,反差過渡很綿密。

標頭:市面上見到最多的就是綠字版的Pentacon1.8/50MC,此外UU還見過紅字版的,出片風格基本沒有什麼大差別。另外常見的就是塔樓版,拍黑白片效果相當好。網上對於Pentacon1.8/50MC鏡頭有很多人瞧不起,認為此頭出片高光易死,多對其暗部色調與陰天的表現滿意。

UU不這樣認為,UU認為與使用的相機似乎有很大的關係。這款頭用到膠片上一般人都反應出片效果非常不錯,而用到尼康相機上我也認為非常超值。高光表現非常理想的,至於其它品牌的相機,由於數碼影像的演算法不同,某些相機中出現高光過曝而變成死白也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需要補充的有兩點:第一點就是這頭在陰雨天表現真的是特別有味兒,尤其微雨時拍被雨水打濕的一些花草樹木,清新而又濃麗,真讓人疑為出自仙境;第二點就是這款頭對於被陽光照射與背陽處的表現非常有意思,亮處有著暖融融的紅黃的味道,而陰影處則有著一種泛紫偏藍的冷色調,兩者統一到一幅畫面中,顯得特別有趣味。

長焦:當然指的就是Pentacon2.8/135鏡頭了,這個焦段的鏡頭的款式非常多。

第一種:斑馬版,前置光圈,光圈是由15片葉片組成的,在任何光圈值中幾乎都近於一個圓形,焦外的散景是非常漂亮了,此頭是直承Meyer2.8/135 的設計,鏡片外觀都一點不差,出片風格也幾無差別,本人懷疑此頭與Meyer2.8/135的Oerstor就是同一結構。是目前很好的版本,如果找不到 Meyer的這款頭,找到它也不會差。

第二種:黑鐵版,非前置光圈,光圈是由5片組成的,整個鏡身顯得很肅穆高雅,尾座處帶有景深預測按鈕,用於手動使用特別地方便,出片的風格與斑馬版類似。

第三種:多葉片綠字版(紅字版,黃字版)。這其實也是老款設計的鏡頭,與第一種斑馬版的類似,效果比照斑馬的稍淡一些,但銳度與細節不差。

第四種:AUTO電子版,這是現在見得最多最為普及的潘太康長焦。出片色彩很濃郁,但顏色有點發澀,不過細節依然很好,是目前最便宜的東德中長焦鏡頭。

[註釋]選擇M42的理由

1.容易找到品相很不錯的。

2.相當便宜。

3.通用性強,可以通過轉接環接駁到佳能EOS,索尼A系列,賓德PK甚至適成SA卡口等相機上。


C.Meyer三兄弟

其實在東德鏡頭中,Meyer是出片質量最好的,如果能找到,收存一套,應該是很超值了。

廣角:Meyer2.8/29,單膜,反望遠設計。色彩還原特別好,銳度細節都讓人無話可說,拍風光時其質量應該在Pentacon2.8/29MC之上,但Pentacon2.8/29塔樓版成像風格與此頭類似,疑為同一設計同一技術。

標頭:Meyer1.8/50,單膜,有黑鐵版與斑馬版之分,但成像風格差別不大,依然秉承Meyer的色彩沉厚,不張揚,還原忠實之路。

長焦:Meyer2.8/100(或Meyer2.8/135)。先說Meyer2.8/100,此頭市面上共有三種款式。第一種,斑馬版,是Meyer 非常成功的Orestor結構方式,拍人像焦段也非常適合,只是目前很難找到,EXA口的可能有一些,但EXA口很難改,用途不大。第二種,黑鐵版,出片風格也斑馬的相同,但光圈不是多葉片的,後邊帶有景深預測鈕,使用特別方便。第三種,白銀版,外觀特別華貴,不過一般人都被其外表了吸引了,以為此頭不錯,網上售價也很高,其實白銀版的2.8/100根本與斑馬與黑鐵版就不是一個檔次,白銀版是世上最簡單的柯克型鏡片組,只有三片,最大光圈出片非常軟,從鏡頭後筒看進去就會明白了,裡面幾乎全是空的,只在前邊有那樣幾片鏡片,UU不建議大家選擇這隻鏡頭。

Meyer2.8/135,太有名的鏡頭了,後來的潘太康的135焦段的鏡頭一直向它看齊,可見其經典性。

[註釋]選擇Meyer的理由

1.色彩深沉厚重,古意十足,不求張揚,但極具味道。

2.高光華麗,不溫不火,表現愉到好片。

3.景物質感還原無可挑剔,暗部細節特別豐富。

4.價格相對較低,但現在被人炒得有些過高,有些論壇對此款頭帶有一種盲目的推崇,達到了天下第一的地步,顯得可笑的過份,是好鏡頭,但不能神話它。出片有些悶,必須承認。

(二)進階

如果你對潘太康系列的鏡頭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還想在蔡司鏡頭上有所作為,那麼恭喜你在玩德頭的路上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了。

首先我們得瞭解一下蔡頭與潘太康相比有什麼差異。主要體現在兩點上——

第一是色彩上,Carl Zeiss Jena系列鏡頭比Pentacon系列鏡頭的色彩更油潤,更具「德」味兒,色彩之間更為協調,飽和度也更高。

第二是高光與暗調的表現上,CZJ系列鏡頭細節會更豐富,尤其是高光細節更會讓你體會一種華麗的味道,而色調上更趨於濃郁深沉。

進階階段我準備向大家推薦兩個系列。

第一個系列:東蔡

東蔡狹義上指的就是Carl Zeiss Jena的產品,這個系列的鏡頭博大精深,好東西層出不窮,想一網打盡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只選擇經典來推薦。

1.東蔡「三劍客」

指的是Carl Zeiss Jena出品的2.4/35MC,1.8/50MC與3.5/135三隻必玩鏡頭。

(1)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C 鏡頭

此頭色彩鮮艷濃郁,層次細節相當豐富,過渡綿密,高光與暗部表現都有非凡的表現,名氣之大幾乎成了東蔡第一。尤其可貴的是這款頭可以說是東蔡中唯一的一個帶有超強微距功能的鏡頭了,做工精細,手感也可以接受。如下圖所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需要說明的是:

a.這隻頭也有著很多版本,常見的就是上圖的,分為白字MC與紅字MC兩種,有人說白字MC的做工更穩定,本人沒有經手過那麼多的此款頭,沒有發言權,感覺白字紅字沒有什麼太大差別,認為不必糾纏這一個小小MC的顏色。

b.此頭做為微距鏡頭,其成像絕對不在專業微距之下,銳度之高讓人驚訝。最近對焦距離可達0.22m。

c.拍近景,拍人像,一般的建築都特別適合,尤其用到數碼相機上,可當標頭來使用。

d.此頭M42後口的前邊標有Flektogon標誌,是東蔡經典廣角設計。但某一時期的產品可能不標有此標誌,而且凡PB口的此款鏡頭前邊全沒有 Flektogon結構標誌名,但其結構肯定與M42的相同。而非要找紅字或白字MC並且非帶有Flektogon標誌,本人認為純屬多餘。

e.雖然這隻鏡頭當初是按照拍照風光的鏡頭所設計,但此頭遠景表現一般,並不特別令人滿意,銳度有所下降,就是說,這是一隻近景中景非常優秀而遠景表現並不太讓人滿意的鏡頭,也許是本人所用的鏡頭個體差異,也許是鏡頭前鏡曾被人拆開過而影響了精度,總之我所試用的幾隻鏡頭都不能讓我滿意。

f.此頭現在被網上有些人炒得虛高,事實上不值那麼多錢,選購時應該注意。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層鍍膜的話,另一隻此款頭的同宗兄弟可以做為備選——Carl Zeiss Jena 2.8/35斑馬版。此頭同樣有著超強的微距功能,最過達到了0.18m,而且此款頭的遠景表現個人認為比MC版要好很多,但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你用最近對焦距離來拍照時,此頭的最大光圈自動變成了F4,當然這麼近用到了F2.8意義也不是很大,小一檔光圈出片的效果也許會更好。如果你對微距功能也不是很在意的話,那麼建議你選擇Carl Zeiss Jena2.8/35白銀版,此頭最近對焦為0.6m,但近景中景遠景表現都無可挑剔,色彩比MC版的更有味道,色彩過渡也更自然,個人感覺德味兒更足。如果能淘到白銀飾皮版的(或黑鐵飾皮版的也可),可以收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MC 鏡頭

焦內銳利,焦外柔和,是這隻鏡頭的典型特徵。此外這款頭色彩油潤,空氣感相當強,能最大限度地讓你體會到德頭感人的魅力。從前的人,就這樣一隻鏡頭就可以走天下了,在膠片時代,這隻鏡頭是等同於人眼視角的標頭,放到我們DX數碼上以後,得乘以1.5倍,有點尷尬。不過如果熟悉了以後也無所謂,畢竟拍人像更適合了。且數碼全幅的時代已經到來,這隻頭依然會走紅,我的預言不會錯。此頭的版本不是很多,當然也有紅標與白標MC之分,不過我還是認為差別不是很大了,有一隻什麼樣的都無所謂,我們都不是版本學家,使用不錯,收藏大可不必。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層鍍膜的話,另一隻此款頭的同宗兄弟可以做為備選——Carl Zeiss Jena 1.8/50斑馬版。此頭成像不會比MC的更差,色彩更加清淡些,反差更好些,更為通透,只是對抗逆光的性能有所下降,建議前加遮光罩來使用。

(2)Carl Zeiss Jena Sonnar 3.5/135 MC 鏡頭

別看這隻鏡頭最大光圈只能開到F3.5,但焦外的虛化依然讓你驚喜得無話可說。有人說,此頭是東蔡中最為銳利的鏡頭,是不是我不敢說,但其成像的解析度確實相當的高,且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一般用它來拍照時只使用最大光圈就可以。適宜拍照花卉,小品,人像等作品。味道濃郁,畫意十足。如果利用得好的話,拍出的人像作品特別有味道。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松納結構一直被模仿,西蔡的此焦段鏡頭就承繼了這種結構,例如康泰時的Contax2.8/135 Sonnar T*鏡頭就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小提示:

(1)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層鍍膜的話,另一隻此款頭的同宗兄弟可以做為備選——Carl Zeiss Jena 3.5/135斑馬版。但斑馬版的對焦環因為年代久遠常常不是很順滑,選購時注意,有時保養後也未必有大改善,是裡面復牙紋年代久遠而到磨損而導致的。

(2)CZJ3.5/135MC鏡頭拍人像時對於色彩模式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此頭出片色彩濃郁,用鮮艷模式拍人像時多出現民工色,高粱紅。所以雖為人像頭,但很多人用此頭並不能拍出好的人像來,就在於色彩控制不當,相反花卉小品用此頭拍照反而不錯。如果你控制不好此頭的話,建議還是選擇CZJ2.8/135或Pentacon2.8/135的那只鏡頭,更便宜,但色彩畢竟容易讓人接受。或者直接上康泰時的2.8/135,出片色彩中規中矩,細膩柔和,被稱為「窮人的勞斯萊斯」。而且很多人沒有認識到,西蔡的這隻頭目前有時其價格竟然比東蔡的這隻還便宜。

2.福倫達三駕馬車

福倫達(Voigtlander)這種品牌血統最為複雜了,有純德國產的,有新加坡產的,還有近年來日本產的。其卡口早期有萊卡口,但多為DKL卡口,近年多為QBM,少量的為M42卡口。其鍍膜採用了獨特的Color(真彩)標誌,事實上新加坡祿萊產加工出來的福倫達的這種膜或許就是HFT或HFT的變種,UU仔細觀察過新產的祿萊1.8/50HFT鏡頭與新產的福倫達1.8/50Color鏡頭的膜,其外形構造以至鍍膜顏色都是一樣一樣的,估計也不過是祿萊鏡頭打上了Voigtlander的標識而已,如果這個推論正確,那麼我們購得一隻福倫達新加坡產的標頭,其意義可就重大了,因為目前市場上福倫達的品牌似乎沒有祿萊叫得響,所以其價也低,低價位高品質,就叫物超所值。

福倫達是個高貴的品種,從其早年為萊卡代工鏡頭就可以看出,能為萊卡加工鏡頭的廠商有幾個?我們所知道的除了萊卡本廠以外,就是施耐德與福倫達了,近年康泰時的某些鏡頭也出現了萊卡R卡口(例如我曾見過康泰時2.8/180為萊卡R口的)。同時福倫達還是個特立獨行的廠家,它所生產的鏡頭總有特異之處,光圈與焦距都與常規有所不同,例如15mm,40mm,75mm,125mm等等,而DKL鏡頭的最近對焦又常常比一般我們常用的鏡頭遠得多(這也許就是 DKL的福倫達鏡頭素質非常高但因為不太實用所以價格低得多的主要原因)。

(1)福倫達2.8/35 Color鏡頭

此頭有新加坡產與日本產兩類,外形差別很大,但鏡片組結構是相同的,鍍膜上全標著紅色的Color標誌。出片細膩,結像清晰度很高,日本產的更為通透一些,但素質相對也稍差一些。其細膩與對於反差的控制應該在CZJ持平或超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福倫達1.8/50 Color鏡頭

此頭情況同2.8/35,不同產地的外表差別也很大,日本產的多為綠色字元。成像風格特別接近祿萊的標頭——Rollei 1.8/50 HFT,色彩毒性很大,濃郁度只稍差一點點,事實上已經相當不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祿倫達4/135 Color鏡頭

此頭我只看到過德產與新加坡產的,做工非常講究,與祿萊的4/135 HFT鏡頭特別地接近,成像風格也一致,不比祿萊的差,是天塞結構,銳度特別地高,其成像我個人認為絕對超越了CZJ3.5/135那只,絕對超過,UU不虛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溫馨提示1]福倫達黃金組合

你也可以採用下邊的組合方式,在福倫達系列中只選擇兩隻鏡頭。

第一隻是日本確善能產的福倫達40/2鏡頭,新款的鏡頭內帶有鏡頭CPU,在尼康相機上可以實現光圈優先,速度優先乃至P模式,是人文的首選,出片風格是現場感特別強,當初這隻鏡頭上市時並不讓人看好,但經過用家實用,越來越被人看好,現在產品供不應求,已經出到了第二代了。下圖就是第二代產品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第二隻依然是日本確善能公司生產的福倫達 125/2.5Micro鏡頭,此頭名氣甚大,被人稱為「天下第一微距」,經過實測,其解析度確實達到了一個頂峰,做工極其精密,對焦行程達到了1圈零3 /4週,可謂精細至極,拍人像時此頭也非常好用,且最大光圈就有著極好的表現,只是此頭現在已經停產,非常難覓到了。


德頭鈥斺斘頤僑綰衛囪≡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溫馨提示2]福倫達DKL的選擇

DKL卡口的鏡頭素質非常之高,超過現代產的福倫達鏡頭,但 DKL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變態地長,就是廣角鏡頭最近對焦也在0.6-0.8以上,而長焦頭竟然在2.5米以上,所以很多人感到特別遺憾,如果你不總是近距離拍照的話,這種鏡頭可是不錯的選擇,且DKL卡口通過轉接環可以接駁到各種相機上,包括尼康相機也可以用接環來使用,保持了原鏡頭不被改口所破壞,當然這個的接環的價格現在很高。

[題外話]
1.在這其中,UU並沒有提到福倫達現代版的另一隻——Voigtlander58/1.4。從理論上說,在數碼DX相機上,乘以1.5倍正好相當於傳統的85人像頭,這頭應該是人像的首選了。從名氣上講,此頭被喜歡給鏡頭起別名的人命名為「鳳凰瞳」,好聽得很。而從銷售上看,網上有很多商家在銷售什麼福倫達800只限量版,弄得沸沸揚揚的。為了這個誘惑,UU托朋友從日本進到了兩隻福倫達,一隻是40/2,一隻就是58/1.4。最初使用40/2,我就被其樸素的現場感所吸引了,把玩了很多天,感覺樂趣無窮哦。

帶著同樣的興奮心情來玩這隻帶有鏡頭CPU的「鳳凰瞳」,一玩大失所望。照片過曝,調光完全沒有層次,色彩僵硬,焦外彆扭。一直以為是自己沒有體會好這隻鏡頭,努力多天,終是無果而終。也許本人能力有限,也許本人的鏡頭有著個體差異。總之,這隻鳳凰瞳看來是瞎了眼的,因此本人對此頭絕對沒有好感,後來賠錢出掉了,去了一塊心病。因此到現在為止,別人問起這隻鏡頭,本人也還是堅持一個態度,絕對不值得擁有,純粹是一種忽悠與商業炒作,別信什麼××只限量版的鬼話,哪個願意收藏就收藏去好了,反正如果你是玩家,還是別去碰這隻頭了,會讓你失望得想自殺!

2.相反,二手市場上售價很便宜的Voigtlander1.4/55這隻QBM卡口的鏡頭表現卻非常出色,只是必須經過改口才能正常使用,但大光圈夢幻,小光圈銳利,畫面充滿迷人的迷離曼妙,色彩清新,拍人像膚色還原特別細嫩,UU認為到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3.梅耶三件套

在這個層面上玩德頭的,理想化的就是梅耶的鏡頭了。Meyer是東德的一個老牌光學大廠,當年因為管理不善,最後被Pentacon吞併。但Meyer的光學設計影響了整個Pentacon的一生啊。早期與晚期的Pentacon的鏡頭設計多數都是向Meyer看齊的。最早出現的斑馬版Pentacon的長焦(如2.8/135,4/200)基本就是Meyer鏡頭的外觀與鏡片組設計,只是標識改變而已。而後期的PB口鏡頭據外國網站的詳細資料顯示,也是部分引進了CZJ的設計,另一部分則保持Meyer的傳統。


(1)廣角:Meyer-Optik Lydith 3.5/30

此頭為斑馬頭,成像的銳度好於另一隻名氣很大的2.8/29,是風光的利器,風格細膩,色彩濃郁,非常有德頭味道。不怕大太陽,高光表現很少有鏡頭可以超越它。畸變控制特別好,邊緣的解析度很高。包括潘太康的那只3.5/30與之一脈相承,都是相當不錯的鏡頭。但這隻頭經常被人們遺忘,網上的售價並不高,但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出片超強。


德頭鈥斺斘頤僑綰衛囪≡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eyer3.5/30斑馬鏡頭)

[說明]:我之所以沒有向大家推薦Meyer的另一隻2.8/29有以下的原因。第一是2.8/29 這隻鏡頭在解析度上並沒有明顯超越這隻鏡頭,甚至不及它。第二此頭的細膩程度甚至超過了2.8/29那只,質感相當強。第二是2.8/29這隻鏡頭在網上相當難尋,出片在藍色表現上特別到位,不過強力推薦它讓大多愛好者因為不易尋到而苦惱,反而不及推薦這隻更有道理,價格也更為便宜。

(2)標頭:Meyer-Optik Oreston 1.8/50

此頭有很多版本,強烈推薦的是黑鐵版,因為黑鐵版與斑馬版是同種結構,但在鍍膜上黑鐵版是後期的,表現更好,且黑鐵版有景深預測按鈕,玩手動使用起來相當的方便,感覺特別人性。當然斑馬版同樣的不錯。此頭網上早有評價,高光暗調都有出色的表現,色彩上不求張揚,與CZJ相比,色彩不及CZJ油潤,但更加中規中矩,灰調表現非常突出,風格更近於西蔡,但比西蔡有著更強烈的深沉感覺,畫面有著很強的素描的味道,古意盎然。


德頭鈥斺斘頤僑綰衛囪≡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eyer 1.8/50 黑鐵版)

(3)中長焦:Meyer-Optik Orestor 2.8/100

請注意,其結構指的是Orestor的那只,並不是Trioplan這隻白銀鏡頭。而Orestor的常見的基本是兩個版本,首推的是斑馬版,外形相當小巧,是6片5組結構,結構合理,最大光圈成像就特別出色,拍人像色彩還原相當準確,且沉鬱風格突出,使用相當方便。當然也可以選黑鐵版的,黑鐵版本與之相比光圈葉片僅為6片,斑馬的則為14葉的,焦外散景更有魅力,但黑鐵版與1.8/50的那只一樣,帶有特別好用的景深預測按鈕,拍照時是方便極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eyer2.8/100斑馬版)

[小提示]:UU最不推薦的就是白銀版的那只,只是有一個好看的外表而已。在結構上只是最為原始的3片的柯克型,這種結構的鏡片組只用作早期雙鏡頭反光的120相機的取景鏡頭,包括國產的雙反相機照相鏡頭都採用了天塞型或雙高斯型,而柯克型早就被淘汰,如果你看一下這隻鏡頭的裡面,就知道很長的鏡筒,裡面全是空的,只在前邊很小的一個空間內有幾個鏡片。但網上把這隻頭炒到上千元,其實頂多值幾百元而已。出片最大光圈說好聽的是柔光,說不好聽的其實就是反差極低,勉強成像而已。除非你喜歡這種效果,本人用這隻頭與黑鐵或斑馬成像比較過,其解析度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希望選購者慎重思考。當然如果你弄不到Orestor結構的100Meyer鏡頭也可以用Meyer- Optik Orestor 2.8/135來代替,其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焦距更長了,但長有長的用途,看個人習慣與喜歡罷了。而目前所見的Orestor 2.8/135目前只見到斑馬版,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畫面基調濃郁蒼古,色調協調,是早期老鏡頭中難得的佳品。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eyer2.8/100白銀版)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eyer2.8/135斑馬鏡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Meyer也好,Pentacon也罷,今天看來也只是一些低檔鏡頭,只是這些低檔鏡頭成像並不低,甚至有著迷人的魅力,事實上它的低也只是解析度低一些而已,如果非要拿解析度這項指標來衡量,老頭沒法與現代鏡頭相比,尤其很多朋友用解析度來這項指標來進行比較,用老德頭與尼康的鏡頭相比,尼康頭一向以銳利著稱,非比這一點,對於色彩,層次,細膩度,過渡,高光與暗部表現這些指標都視而不見,你還算什麼玩攝影的?你為什麼不比比尼康的味道層次?那種傻乎乎的出片感覺,你怎麼就看不出來?


(三)高級

此部分主要介紹西德鏡頭,其中以康泰時做為主打,另外向大家介紹祿萊與施耐德等鏡頭。

1.康泰時系列

康泰時 Contax 康泰克斯

  德國康泰時(Contax)或稱【康泰克斯】原為卡爾·蔡司Carl Zeiss嫡系相機品牌,但後來幾經滄桑,成為KYOCERA京瓷下面的一個品牌,但是血濃於水,KYOCERA京瓷使用康泰時(Contax)依然採用了德國卡爾·蔡司的鏡頭。

  康泰克斯產品的生產廠家蔡司(ZEISS)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光學設計製造公司。在徠卡公司的135相機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1932年蔡司廠獨立開發出了康泰克斯(CONTAX)相機,並很快成為徠卡相機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到康泰克斯 III出產的時候,康泰克斯相機不僅已經具有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快門速度,而且第一次在相機上安裝了指針式的測光表。在這一時期,康泰克斯在技術革新方面比當時所有相機廠商走的都要遠。

  和哈蘇、萊卡、路萊等品牌都一樣康泰克斯 代表了德系乃至全世界光學成像系統的最高水平。

——以上資料摘自網路


康泰時是目前最為正宗的蔡司,這個恐怕沒有爭議。它採用了最為先進的製作技術,從鏡頭的光學設計到用料,從加工研磨到T*的鍍膜技術,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資深的德頭玩家總有這樣的感覺,玩西蔡總比玩東蔡心裏踏實,究其原因就在於一個是康泰時的用料講究,不用塑料件,就是鋁合金用料也特別足,前邊的濾鏡圈都是厚厚的,不用一個鋁圈來代替了事。因其用料紮實,做工考究,所以在使用中故障率相當低,用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外表斑斑駁駁,但依然不影響其正常的功能,對焦轉動依然會是絲一般的柔滑,光圈定位總是那樣緊定不移。

總體看康泰時的成像——

銳度上絕對不輸給任何一款日本鏡頭,西蔡頭銳度很高,用康泰時來做例子是非常恰當的。

細節豐富,每一隻康泰時都有著非凡的表現,生活中每一小點光與影的細微變化,都被康泰時這神眼捕捉到而後在畫面上表現出來,這一點尤其被人看好。

色彩艷麗,濃麗的感覺就是從康泰時這裡產生的。深,重,油是其共性的東西,對於非常看重色彩的影友來說,康泰時總是不後悔的選擇。

而且康泰時始終是平民化的,雖然比東蔡價格要高,但肯定與祿萊和萊卡比,畢竟要便宜得多,且成像質量幾乎無可超越。

當然康泰時分為兩類,一類是德產的,一類是日產的。兩者有著細微的差別,但總體風格不變。德產的色彩更濃重些,有偏暖的傾向,色灰比不灰的比重要大些。日產的要清淡一些,更為通透,色調上稍感偏冷一些,更適合東方人的審美。


1.康泰時標頭

玩德頭還是從標頭開始吧,畢竟標頭是當初相機上隨機身的帶來的標準配置,所以有「標頭無弱旅」之說。

(1)Planar 1.7/50 T*

這是一隻便宜而成像質量非常高的鏡頭,做工精細,用料充足,出片中規中矩,銳度相當高,相比較CZJ1.8/50MC鏡頭,這隻鏡頭有著更高的性價比,質量當然是遠超東蔡的鏡頭,銳度更好,色彩上對現實還原更準確,沒有明顯的偏色現象。應該是體會西蔡的最便宜的選擇,拍人像時膚色還原更好些。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Planar 1.4/50 T*

當然如果你不能滿足於1.7光圈的表現,而想追求大光圈的效果,那就非1.4/50這隻莫屬了,同樣為Planar結構,而焦外的表現會更好,拍人像風光通吃的鏡頭,在弱光下會有更強的表現,是日本鏡頭根本就無法比的。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提示]

有人可能更喜歡今天市面上很多的蔡司ZF(尼康卡口),ZA(索尼卡口)與ZE(佳能卡口的)的鏡頭,認為這樣的鏡頭與機身的配合更好些。誠然是不錯的,如果追求便捷,這種選擇自然不會錯,但其實這類鏡頭只是蔡司授權以日本確善能公司生產的蔡司鏡頭,素質上與原廠的康泰時還是有差距的,今天主要是使用了環保玻璃,但味道上更為通透,細節表現上還有不足,尤其高光的表現我個人認為新蔡司有對比康泰時(包括京瓷產的康泰時)還是有不足的。當然一切看個人喜好了。


2.康泰時廣角

有時廣角鏡頭——尤其是小廣角鏡頭更適合我們做為掛機頭,趙嘉在他的《兵書十二卷》中就闡述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35mm的廣角鏡頭更適合人們的視物的習慣,感覺會更舒服。雖然他的觀點未必代表著一切人有感受,但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且說傳統的廣角鏡頭用到DX格式的機身上,還需要×1.5倍來計算,這樣 35的鏡頭反而與標頭相當。所以有很多人認為35鏡頭用到DX數碼上非常適合,正好做為掛機頭來使用。

(1)Distagon 2.8/35 T*

價格便宜,出片質量高,銳度好色彩艷,幾乎無變形,是數碼機身理想掛機頭。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Distagon 2.8/28 T*

價格便宜,出片質量高,銳度好色彩艷,輕微變型,是數碼機身的理想掛機頭。如果你不喜歡35的視角,就選擇這一款,與35的相比,它的銳度稍遜一籌,但色彩上卻勝出,如果傾向於人文與風光二者兼顧當然這款比35的更實用些。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Distagon 2.8/25 T*

價格高,但出片質量好,銳度好色彩艷,其色彩幾乎是康泰時系列中的頂級,被人稱為「色彩王」。變形很小,與前兩款比,它在色彩上是絕對的勝出,如果主要拍風光兼顧人文的話,這款當然是最合適的,不過一分貨一分錢,它的價格也是三款中最高的,份量當然也是最重的,說明製作中使用了好材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對於康泰時的廣角,還有一款Distagon 1.4/35 T*,我沒有在這裡介紹,因為它是蔡司的頂級鏡頭之一,在下文中我們會涉及到它,另外還有其它更大的廣角也沒有介紹,因為此文主要是面向一般的使用者,所以對於特殊的鏡頭不以介紹了。


3.康泰時中長焦

這個焦段可介紹的名品很多,我們主要就85,135,180,200幾隻鏡頭作一簡單說明。

(1)a Sonnar 1.4/85 T*

赫赫有名的蔡司人像王,世界上這個焦段的鏡頭多如牛毛,幾乎每個品牌的鏡頭都在這個焦段爭鋒,但似乎極少有能超越康泰時的這款頭的。最大光圈出片就很銳利,稍收光圈後就銳不可擋。人物還原特別有味道,最大光圈因為光滲的緣故會出現夢幻一般的效果,但放大了原片來看,卻具有著無可比擬的魅力,焦外的柔化達到無可言說的境界。德國原產的AEG或MMG出片有一種暖紅的溫馨的感覺,而日產的AEJ或MMJ則稍偏冷色調,更讓東方人喜歡,膚色還原粉嫩,拍MM首選。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小提示]

確善能代工的ZF,ZA,ZE也相當不錯,焦外柔化得更甚,這個也是個人喜愛的問題了。


(1)b Sonnar 2.8/85 T*

當然從價格上講,2.8光圈的這隻85鏡會更實惠些,但選擇這隻頭的原因卻並不是因為其價格上的考慮,主要還是味道的不同,一般說來2.8的這隻背景的 「溶入」感會更強些,主體與背景能天衣無縫地結合,這是最為人們所看好的,且2.8的色彩更濃郁些,一般人說的更毒。且拍人像時雖然1.4光圈的更好,但 1.4的光圈確實因為景深過淺而不易掌握,常常人們收到2.8光圈才使用,而這隻則開始就是2.8的光圈,與其無用的功能而多花錢,何必不來一隻拿來就可以用的並且便宜的鏡頭呢?這也是很多人選擇它的主要原因吧。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 Sonnar 2.8/135 T*

網上這隻鏡頭出奇地便宜,竟然有時價格落到東蔡的耶拿3.5/135之下,這可是一件怪事。也許在色彩銳度上不及東蔡?也許是康泰時這隻頭很乏力?但卻有很多影友評價這隻鏡頭是「窮人的勞斯萊斯」,足見其便宜而實用。我試用過這隻鏡頭,如果說特色,這隻鏡頭似乎真的沒有什麼特色,但依舊是康泰時的純正細膩,層次的過渡依舊是那樣自然。且比照著CZJ3.5/135它有著更強的現場感,人物膚色的還原也超過東蔡135,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在追捧那只對這隻卻視而不見。

如果說在DX數碼相向上,這隻頭的焦段有些尷尬,那麼現在全幅的FX格式的機身已經出現,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平民級單反,甚至我有時在想,DX格式的數碼也許是膠片向數碼過渡時的一種替代品,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因為人們的攝影觀念對於傳統135膠片的視角太牢固了,所以當全幅數碼(其實就是感光元件的大小與膠片等同了)一上市,就深得攝影界的朋友們的歡迎,似乎人們等全幅的出現等得太久了。畢竟,什麼28,35,50,85,135,180等焦距的設計最初全是從135膠片的角度來考慮的,更適合人們的視覺感受哦。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全幅機上,這隻135頭肯定會被人們重新記起並受到歡迎的。現在就留存一隻,未必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Sonnar 2.8/180 T*

這隻鏡頭頗有爭議,當年新上市的時候,很多人試用後立即就出掉了,而且大呼「狗頭」,但另一部分人卻緊信它是一隻好頭,放大到原片來看,細膩,層次豐富,細節無可抵擋。只是因為這隻鏡頭是低反差鏡頭,因此最終影響了明銳度,給人的視覺並不好。但恰是因為這個特點,這隻鏡頭特別地適合在大反差的情況下使用,例如逆光,大側光,早晨與夕陽下,拍MM與花卉有著特別美妙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特別擅長拍攝這種環境中的景物,選擇這隻鏡頭不會錯,畢竟Sonnar的結構就是以高解析度而著稱的。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4)Tele-Tessar 3.5/200 T*

與180的那只鏡頭相比,這隻鏡頭採用了優化的天塞結構,天塞永遠是以高反差著稱的,所以此頭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感覺比180的清晰銳利得多,似乎更適合一般的情況下使用,焦外不及180的那只,但因為反差好,所以視覺感覺會更好。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小提示]

康泰時的180與200兩隻鏡頭並不能替代,因其成像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喜歡風光與高反差的就選擇200的這隻,畢竟天塞結構要好得多,而喜歡拍女性與兒童攝影的不妨就選180的這隻,有著很柔和的過渡效果,肌膚也會顯得更加柔嫩。當然如果米很充足,你也可以兩隻兼備。

2.祿萊系列

祿萊(ROLLEI)如同許多其他的國際著名品牌一樣,有輝煌,有黯淡,但必不可少的是有傳奇色彩。

  1920年,德國工匠雷哈夫•海德克(Reinholf Heidecke)和商人保羅•福蘭克(Paul Franke)在德國小鎮布魯斯威克(Brunswick)建立了一個小工廠。當時他們做夢也沒有想過這裡日後會誕生著名的,以德國精密工業代表著稱的祿萊。雷哈夫所想的僅僅是做一種比當時笨重的箱式相機操作簡便的照相機。基於這種考慮,祿萊粉墨登場了。這開創了祿萊的歷史,而且在80多年中幾經沉浮,一直延續到今天。

  O/S T Y R9Q:Y終極攝影俱樂部雷哈夫做的第三個原形照相機祿萊福萊(Rolleiflex)就使自己聞名世界,同時她的家鄉布魯斯威克也獲得了「攝影技術之都」的美譽。該型相機的發明不僅給當時的相機製造業有重大的影響,也對20世紀的照相發展起到了眾大的穩定推動作用。雷哈夫此時已經認識到對焦屏在手動對焦中的作用。

  雷哈夫從師於布魯斯威克的著名製造商沃特蘭德(Voigtlander)。系統的學習使得雷哈夫具備了作為工匠,相機製造家甚至管理者的基礎條件。1920年,在他40歲的時候,他和保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Franke & Heidecke - Fabrik Photographischer Prazisionsapparate".

  起初,雷哈夫全身心投入到三維攝影(立體攝影)中去,並在這一全新的領域中研究和製造出三鏡頭的立體相機:"Heidoskop"。相機中的第三個鏡頭是作為反射取景用的。2年後,第二種相機"Rolleidoskop"推向市場。此時,底片開始出現重大改進。成卷的底片開始迅速佔領市場,採用單張底片的相機面臨淘汰。相機製造商都面臨重大的挑戰。1928年,作為對市場變革的回應,雷哈夫賭對了。他將三鏡頭立體相機進行改進,成功得研製出使用6*6 膠卷的雙鏡頭反射取景相機:「Rolleiflex」。該機成為人類攝影史上經典中得經典。雷哈夫的合夥人保羅將祿萊福萊推向市場後,第一批相機很快售罄。國外的反應也是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極大得推動了公司的發展。到1930年,短短的2年時間內,公司已經發展到800個僱員。

  1937年,雙鏡頭的祿萊福萊獲得了1937年在德國科窿舉辦的世界展覽大獎。這款職業和業餘攝影師都非常滿意的祿萊福萊相機的旺盛生產和銷售局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被迫中斷。

  雷哈夫的性格是非常迷人的。他有著比常人更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時又非常具有想像力。由於基本功的紮實,他的主意可以非常精確的再現在他造出的相機中。同時,作為一個攝影師,他也非常瞭解攝影師對相機的要求。不僅是自己對相機進行大量的高強度和惡劣環境測試,他也非常注意其他攝影師對設備的意見和反饋。這就使得祿萊福萊相機在不斷改進和強化。1952年,他被布魯斯威克技術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和布魯斯威克的名譽參議員。他的合夥人保羅對公司的發展功不可沒。保羅不喜歡待在辦公室中。作為一名資深的旅遊家,他帶著新生產的祿萊福萊S和Rolleicord(簡化版)周遊德國和世界,向世人展示其精密製造產品的高質量。祿萊福萊雙反相機也堪稱常青樹。從1928年的原形機,到1991年最新的改進型2.8GXH Newton,期間經歷了63年歷史,共有13種機型,成為龐大的6×6家族,各種機型也成為相機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U雷哈夫1960年以79歲高齡離開人世,保羅則62歲就與1950年謝世。二人都親歷了公司的第一次大衰退。這次衰退是因為二戰期間工廠轉向生產軍用裝備。不過戰爭初期,公司還能繼續向中立國提供祿萊相機。戰爭中,40%的廠房,一半以上的設備被毀,像其他德國工廠一樣,專利被剝奪。值得慶幸的是,佔領布魯斯威克的盟軍,在幾天之內就決定重建工廠。公司的恢復非常快,到1950年,「福蘭克和海德克」公司的僱員已達1000人以上。保羅去世後,他的兒子豪斯特(Horst)繼承父業。公司經營規模繼續擴大。繁榮的景像一直持續到60年代初。隨後,公司的發展進入困難時期。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日本的廉價相機的衝擊。1962年,公司改名祿萊威克(Rollei-Werke)。1964年,海爾裡希博士接手公司的管理權。海爾裡希採取的挽救策略是大膽的價格戰,並在隨後的幾年中祿萊快速地向市場投放新產品。公司經營情況有所改善。1966年祿萊推出了2臺重要的新產品:可更換鏡頭單鏡頭反光相機(內置中篇幅轉換裝置)SL66,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小的35毫米相機祿萊35(Rollei 35)。祿萊35小巧玲瓏,做工精美。直到目前,依然在生成,不過買這款機器的多數是以收藏為目的。SL66則是當代600×系列相機的鼻祖。SL66演化出SLX,這是真正的祿萊中畫幅單反相機,隨後誕生了第一代入門機6002,專業機6006(I和II)。發展到今天就是當代入門機6003和專業機 6008。

  海爾裡希對祿萊的前景非常樂觀,他在德國烏爾森(Uelzen)建立了祿萊的分廠,隨後,在新加坡又建成了大型的生產線。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祿萊陷入的沈重的財務負擔,業務的過渡膨脹使得公司舉步唯堅,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這次事件對祿萊的打擊是非常沈重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布魯斯威克的居民還認為祿萊已經成為歷史了。祿萊時代似乎走到了盡頭。情況又有了轉機。1年以後,一家英國公司:聯合科學控股(United Scientific Holding)從銀行接手了祿萊及其專利,重組了新公司Rollei Fototechnic。公司放棄了廉價相機市場,重新轉向高精密製造的專業相機市場。此時市場上專業中幅相機的對手是哈蘇。

  2年後,祿萊又回到了德國人手中,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Kreuznach公司從英國人手裡買回了祿萊。隨後,公司恢復了1981年停產的祿萊福萊2.8GX的生產。這款經典雙鏡頭相機再生產時已經全面更新了測光和閃光原件。隨後,新的祿萊旗艦6008當年就面市了。祿萊與此同時拓寬了市場,不僅生產祿萊相機,幻燈機,而且生產全系列專業的光學電子設備。比較著名的有RolleiMetric測量設備,廣泛應用於工業測量,城市規劃,建築以及警用。上述幾種場合應用RolleiMetric可以直接輸出成照片或通過多圖像分析直接轉換成圖紙,而無需再使用傳統的經緯儀、皮尺等工具。

以上是對祿萊歷史的介紹,對於鏡頭我們當然也是多瞭解一些才好,上面資料雖然與鏡頭沒有直接關係,但介紹過來其實是為了說明祿萊的發展是多麼的不容易,也說明這個品牌對於攝影界影響的巨大。儘管在某些論壇上有些人對於祿萊鏡頭不屑一顧,但那是他們的事,對於我——我盡量做到客觀,雖然並不能做到——確實是喜歡並認為祿萊是高端產品。


(1)祿萊標頭

祿萊發展的歷史是太曲折了,因此它的產品也經過一些變化。

從總體上說來,祿萊的鏡頭一般全是蔡司來加工的,所以祿萊的鏡頭的鏡片結構全部承襲著康泰時的結構,比如標頭一用典是Plansr結構,而廣角則是 Distagon結構,長焦則是Sonnar結構。這些結構的名稱在鏡頭的前邊都標示著。在做工上,因為是蔡司的加工技術,當然是沒的可說用料與機械部分當然由於QBM特殊的要求而有很大的差異,當然用料的差異不表現在材質上,而主要表現在材質的厚度上比康泰時要稍顯精巧秀氣一些。

別的不說,僅說祿萊的標頭就有不同的銘牌,有的什麼也不標,只標著Carl Zeiss Planar,有的則標著by Rollei這樣的標誌,當然還有的標著HFT紅字,但這些都是晚期的作品了。HFT鍍膜就是蔡司專門為祿萊研發的一種特異鍍膜,有人說,玩祿萊玩的就是HFT,有一定的道理,但沒有標HFT膜的這些產品應該怎麼看呢?

當年蔡司為祿萊代工鏡頭的時候,其實在鏡片結構上保持了與蔡司的高度一致,但在膜上卻有很大的變化,就是什麼也不標的祿萊頭其膜與康泰時也是不一樣的。後來祿萊聲明瞭其HFT膜的產生,但在德國生產加工這種膜的鏡頭不久,其高壓鍍膜爐就發生了大爆炸,後來德國祿萊把這種鍍膜爐移到了新加坡,並在新加坡建廠加工祿萊相機與鏡頭。早期的也沒有標HFT標誌,但卻常常打著by Rollei這樣的標誌,後來的產品一般都帶有HFT標誌了。看一下帶與不帶HFT膜標誌的鏡片,確實有著不同,不帶的是一種淡紫色的單色,但據UU觀察也並不是單膜(單色膜與單膜是兩回事),至少是一種MC膜。有人懷疑早期產品是不是就是T*呢?其實不是,比照T*要淡一些,不及那樣濃郁,但要深沉;而比照後來的FHT呢,則又沒有HFT更沈重,差別就在這裡,可能是介於T*與HFT之間吧。下面的兩張圖片就是這幾類標頭的外觀。

(A)只帶有Calr Zeiss Planar 標誌(德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B)帶有Made by Rollei 標誌(新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C)帶有HFT標誌(新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也許有人問起這三隻頭的成像差異來。其實據UU實用的結果來看,三隻頭的成像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兩款尤其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來,只是產地與表面的標牌不同而已,在結構用料與外表的形態上前兩隻都沒有差別,而新產的肯定不會比德產的差,從實用角度上看沒有必要非追求德國原廠的。這就是淡紫膜的那一種,成像上清雅銳利,風格通透,層次與空間感都特別強。而第三隻一般都是新產的,外形上變化比較大,不及前兩種顯得更有金屬的貴重感,成像上突出了HFT膜的全部優點,色彩濃郁而不過份,邊緣銳利而不生硬,焦外柔和而不沉悶。選擇那一個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喜好不同罷了。

(2)祿萊人像王頭——Rollei 1.4/85 HFT

這隻頭沒用過的也許嫌其價格過高,但用過的人全知道它非常值,康泰時的1.4/85根本無法同它比。其實我曾替別人改過一隻此款頭,那只鏡頭的外觀特別差,前鏡片上有很多很重的劃痕,裡面的第二片鏡片上還生了一朵大大的霉,後連年光圈環也被人為拆除了,但就是這隻鏡頭,我起初根本就沒有把它放在眼裡,但是,但是,我改口後出去試拍,卻大大打動了我,我幾乎認為它就是85焦段中成像最好的鏡頭,而且這隻鏡頭的光圈設計太奇特了,竟然是三角形的。下面就是這款頭的外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