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歐洲歷史的兩位中國皇帝(組圖)
誰不經意改寫了歐亞歷史
-北匈奴被漢軍打敗後,余部西遷入歐洲,並在300多年後致使西羅馬滅亡。
-東西突厥政權被唐軍消滅後,余部西逃,其後裔在歐亞大陸先後建立四大帝國。
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在千里萬里之外掀起一場風暴。因為它的翅膀振動了周圍的空氣,這種振動一波一波傳導開去,可能會在很遠之外,或者很長時間之後,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相距700年的帝王,就是這樣兩隻蝴蝶。他們在各自的首都長安城裡各自做出了一項決定,卻在不經意間給歐亞大陸造成了長久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至今仍在被我們感覺到。這兩位帝王,就是漢武帝和唐太宗。
第一隻蝴蝶---漢武帝不經意改寫了歐洲歷史
-裹挾、逼迫其他蠻族進入並最終導致西羅馬滅亡
茂陵博物館的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
兩漢相繼對匈奴進行決定性打擊,迫使北匈奴被迫西遷進入歐洲,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歷史假設,已為許多人所熟悉。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對北匈奴的最後一場戰役,發生在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逃亡不知所在」,這六個字是中國史籍對北匈奴的最後一次記載。北匈奴到哪兒去了?在古羅馬史籍記載中,公元374年左右,一支來自亞洲、從來沒有見過的遊牧部落,自東向西渡過伏爾加河和頓河,進入歐洲東部,並且帶動、裹挾、逼迫許多其他野蠻民族一起向羅馬帝國邊界湧去,「一路掃蕩破壞所遇到的一切」。公元5世紀,這些蠻族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東部地區。公元476年,經歷了蠻族長期沈重打擊的西羅馬帝國滅亡。
渡過伏爾加河的這批凶狠、奇特的遊牧民族是什麼人呢?長期以來,歐洲人只稱他們為Huns,讀音既像漢語的「匈奴」,也像漢語的「胡」。中國學界根據如下假設,將其譯為「匈人」或直接譯作「匈奴人」。
18世紀,先是一些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提出,也許這些匈人就是被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後裔。法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德揆尼,與英國歷史學家吉本,都進一步印證這一觀點。從此之後,「匈人」就是匈奴人的觀點就在西方和中國史學界開始流傳。
如果這種觀點成立,我們是否可以說,公元前2世紀末期漢武帝在長安城做出打擊匈奴決定的那一瞬間,就等於一隻蝴蝶開始扇動翅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經歷數百年「黑暗時代」後,通過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等偉大的社會運動,迅速崛起成為主導世界歷史的力量,世界也因之而改變。有人說,自從漢武帝決定打擊匈奴,或者是自從秦始皇修建長城,於是,歐洲,從而世界的命運就已經被注定。
第二隻蝴蝶---唐太宗再振翅膀,後果驚人
-突厥人被迫向西發展,屢建帝國,屢次失敗
千古第一帝王唐太宗
漢武帝發動打擊匈奴的戰爭700多年後,歷史重演。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冬,唐太宗命十萬大軍北出雁門關,拉開唐與突厥30餘年戰爭的序幕。又一隻蝴蝶振動了翅膀。唐太宗和十萬唐軍的敵人,就是稱雄漠北、多次進犯內地並對唐王朝構成嚴重威脅的突厥人。
反擊突厥的戰爭分兩個階段,分別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完成。第一階段消滅了東突厥,解決了北部地區的邊患。第二階段完成的是在西域打擊西突厥的戰爭,伴隨著唐與西突厥對西域的激烈爭奪。平西突厥的最後一戰爭爆發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戰敗跳伊犁河逃往石國(今塔什干),被當地人擒獲,送與唐軍。西突厥自此滅亡。
其後唐朝對西域進行了有效的政治和軍事統治,西突厥余部不但不能再威脅騷擾內地,而且也不再能夠在西域繼續生存下去,他們只好像他們遙遠的祖先匈奴人那樣向西發展。
從此以後,中國史籍中關於突厥的記載逐漸平息。不久之後,在中亞、西亞、歐洲,波斯人、阿拉伯人、拜佔庭人以及後來西方人的史籍中,卻有一批批的突厥人部落縱橫馳騁在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大地上,一次次地發動進攻,一次次地建立帝國,一次次地失敗,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裏,把歐亞大陸的許多地方也被突厥人攪得天翻地覆。
- 關鍵字搜索:
-
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