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今天 悅悅是每個中國人的女兒

作者:文昭  2011-10-24 10: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10月21日凌晨傳來消息,被汽車碾壓了三次的、被18個人袖手旁觀的、在死亡線上掙紮了七天的廣東佛山2歲女孩王悅(悅悅)終因傷重不治,結束了她短暫的人生旅程,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我們要悼念的不僅是一個幼小的生命,還有我們民族的靈魂。在車輪下被碾碎的不僅是悅悅弱小的身軀,還有我們民族的良心;逝去的不僅是一個2歲的女孩,還有這個民族的希望。今天,悅悅是每個中國人的女兒。

哀莫大於心死。在悅悅被汽車撞倒後的7分鐘內,除兩名肇事司機外,共有十九名路人從孩子的血泊旁經過,最後只有撿垃圾的陳阿姨施以援手。也就是說21個人當中只有一人良心未泯。1/21,這是一個令人心冷到底、近乎絕望的數字。這麼說也許過於殘酷,但是小悅悅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一項殘酷現實的街頭隨機抽樣調查,而這個結果就是中國人交出的答卷。這份答卷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崛起」和「盛世」的外衣,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冷漠、怯懦與猥瑣不堪。

事發後有國內外有許多媒體質問,為什麼當今的中國人如此缺乏見義勇為的精神?但這件事實在是遠遠達不到「勇為」的程度,把一個2歲的小女孩從地上扶起來,使她不被後面的車碾過,或者是打一個報警電話或呼救,需要的實在說不上是「勇氣」,而僅僅是一點同情心。從2007年南京青年彭宇攙扶跌倒老太反而成為被告;到2009年大學生為了救人而溺水身亡,而打撈屍體的人卻挾屍要價;再到今天18人對被汽車碾倒的女孩漠然旁觀,中國人的心理底線一次又一次地被突破。每一次底線失守後,都有輿論的聲浪喟嘆世風日下。但是每一波譴責和「反思」之後都阻擋不住下一次更惡劣的事發生。中國社會到底得了什麼積重難返的病?

大陸媒體採訪了心理學家分析「見死不救」的現象,心理學家無奈地說「好人沒好報」已成為一種社會的不良共識。可這位「專家」卻不敢進一步解釋,這種「社會共識」何以形成,又何以根深蒂固。答案永遠在現實中、現實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就在國內媒體一面倒地譴責見死不救的同時,那些見義勇為的人在哪裡呢?幫助被暴力計生傷害的農民維權的律師陳光誠還在拘禁中;見義勇為地去探望陳律師的網友要麼被打、要麼被搶劫一空後被拋棄在荒郊野外。幫助愛滋病人維權的胡佳和高耀潔醫生一個在拘禁中、一個80歲高齡還被迫流亡海外;揭露對法輪功施以酷刑真相的高智晟律師還在被失蹤當中。堅持自己基本權利的法輪功修煉者被勞教和判刑的達數十萬之多。在共產黨統治中國的60多年中,說真話的、見義勇為的都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連動物在重複刺激下都會形成條件反射,更何況共產黨在幾十年中一次一次地向民從展示「血的教訓」?

當然要形成某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共識」,光展示「血的教訓」還不夠,還要輔以歪曲的教育,把現實合理化,讓人們自願接受。德國哲學大師康德認為,道德本身自始至終就是人類行為的目地,而不是功利性的權衡後得到的結果。換言之,一件事道德與否,並不以它符合了多少人的利益為標準,而是以基本的人性做出判斷。然而共產黨給人們的教育是,要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才是道德的,而「人民」永遠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於是道德和正義成了一項計算人頭多少的遊戲。可是人們忘記了任何人在某一時刻、在某一類事情上都可以被歸為少數,而這個時候恰恰是你最需要幫助之時。

面對小悅悅的遭遇激起的民情輿論,當局也做出了回應。10月19,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前往醫院看望悅悅,朱明國還特別要求廣東省有關部門近日要圍繞「小悅悅事件」組織召開「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為主題的系列座談會。10月18日,《人民日報》為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撰寫的社論《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進軍》當中有這樣一句:「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文化發展活力,顯著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而此時正是小悅悅在醫院徘徊於生死邊界之時。你不得不承認,現實往往比荒誕小說更荒誕、比戲劇更有戲劇性。號稱「繼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共產黨通過這一幕荒誕劇揭示了它為我們營造的「文化氛圍」。

《禮記-大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透露出一個基本原則,從天子到平民只有一個道德準則,沒有兩個。而中共是道德相對論的堅定實踐者,同時也致力於把中國人教育成和它具有同樣思想的人。隨著立場和環境的變化共產黨有無窮多種道德:它要求人民無私奉獻才是有道德;而它一家獨佔公權力、從不與人分享,這時它就不講無私、而講穩定,它的不與人分享反而成了道德。它對人民講誠實才是道德;而它的政治傾軋中充滿了謊言,而它說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在「國家利益」的幌子下一切謊言和欺騙都可以成為道德的。由於共產黨掌握了一切社會資源,任何人想要謀生都必須順從它的意志,甚至想出人頭地就要主動接受和模仿它的行事方式,因此極大地毒化了社會,造成中國社會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淪喪。

正當中國網民對小悅悅的悲劇群情激盪的時候,在數萬里之外的世界另一個角落,另一件事情正在被全世界所矚目。經過數年艱苦談,以色列政府與哈馬斯之間達成協議,用1027名巴勒斯坦戰俘交換一名被俘的以色列士兵。此事在以色列社會、乃至政府內部都引起巨大爭議。儘管一些被曾哈馬斯傷害的以色列人持反對態度,但民調顯示大多數人仍然支持這個以千換一的交換方案。沙利特,這個被形容為「每個人的兒子」的裝甲兵下士,在10月18日終於順利回家。

1千比1換回一個大兵,這樁買賣劃不划算?許多中國人可能覺得傻得沒譜。而且理由很充分:放回這麼多恐怖嫌犯,可能會製造出更多的襲擊事件、傷害更多的以色列人。但是從沙利特父親的眼光看,這項交換決不是一個數字的對比——用多大的代價換自己的兒子回家都是值得的。所以關鍵在於這句話,沙利特是「每個以色利人的兒子」。如果以色利人都把這個大兵看作是自家的兒子,即使代價大一些換自己的兒子回家有什麼不值得嗎?如果國民這麼看、政府也這麼看,這次換俘行動就順理成章。而這裡的玄機則是指示召開「一系列座談會」的廣東省委副書記永遠無法懂得的;也是被黨教育的靠數人頭來權衡什麼叫「正義」的中國人無法明白的。

在小悅悅事件的18位袖手旁觀者中有這樣一位:在事發大約4分鐘後,一位年輕的女子手拉著一名約5歲的女孩從悅悅的身邊走過。這位年輕的母親緊緊攥著自己5歲女兒的手,看著另一位母親的兩歲的女兒在血泊中掙扎哭泣,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無聲地走開了。經事後瞭解這名女子姓林,在距事發地僅幾十米外開了一家店。迄今為止,這位林小姐是18個冷漠旁觀者中唯一一個公開懺悔的人,而剩下的十七位要麼採取迴避的態度、要麼堅持稱自己沒有看見。如果說在18名冷血旁觀者中還有一位的血沒有完全冷透,就是林小姐。而沒有冷透的主要原因在於,她也是一個小女孩的母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認為道德教化之所以能夠施行,正是因為人有「推己及人」的本能。能夠把自己對待親人的感情,也施予到別人身人。而這樣一種「人類本能」在今日之中國社會也如風中燭火般岌岌可危。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在於道德實踐。有道德復興而後有文化復興、有文化復興而後有民族復興。沒有道德的「文化」,是文明的殭屍、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以共產黨的道德準則,走共產黨所倡導的「文化復興」之路,我們能收穫的是煙文化、酒文化、鬥蟋蟀文化、痞子文化、太監文化、娼妓文化,卻得不到能使我們重拾尊嚴的文化。

然而道德重建的前提是,知恥、有痛。試問,有哪個父母看見自己的女兒倒在血泊中而無動於衷?今天,悅悅是每個中國人的女兒!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唐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