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郵:被忽視的小悅悅未揭開中國的全部(圖)


小悅悅在廣州某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

三年前,我和妻子第一次來到北京後不久,我們到一家很時尚的雲南餐館吃晚飯,那兒距我們現在住的北京東部的公寓樓不遠。

我們美餐了一頓中國雲南省著名的辣子雞、蓮藕和蘑菇,付了賬就離開了。飯菜做得很好,服務也好,所以我們留了點小費以表示謝意。

幾分鐘後,服務小姐從黑暗的街道裡跑著追上了我們。「你們忘帶了零錢,」她氣喘吁吁地告訴我們。

我們還不知道給小費在中國不常見。誠如女服務員的表現,這兒絕大多數人——和任何地方一樣——都會坦然面對錯誤。

我剛寫的這些沒有什麼大的啟示,但仍然覺得需要說說。

這些天,自從小悅悅被兩輛車子碾壓、接著竟然有18個路人見死不救的駭人錄像被瘋傳以來,人們紛紛提出一些嚴峻的問題:那些見死不救者怎麼如此冷漠(不好回答)、中國社會是否出了大問題(由本國民眾而非政府提出的一個非常合理的問題)。

但有些時候,討論(包括環球郵報網站的)帶了一種讓人反感的種族主義口吻。我的眼睛和耳朵告訴我,一些評論家似乎認為中國人的道德水準比我們其他人的都低下。

這純屬無稽之談,偏離了事情的真相。

18個路人當中有幾個被中國媒體跟蹤,他們的行為受到質詢。雖然有少數人聲稱他們沒有注意到的腳下流血的小女孩(不大可能),但其他人都明顯深感愧疚。

他們為什麼不干預呢? 都說「害怕」。

「我嚇壞了,」一個姓林的女人告訴中國媒體。她因領著自己5歲的女兒從悅悅身邊走過而大受譴責。「如果當時有(別)人幫助,我也會的。」

她的反應是許多中國公民都可以理解的。18個冷漠者對倒地的學步女童視而不見的視頻在中國各大網站催生出了數百萬條評論帖子。許多網際網路評論家承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不同表現。

為什麼?冷漠不是問題的答案。

我見過的中國人一點也不冷漠。在北京我們和自己20個月大的女兒散步時,常常引來當地人的一小群人。她很可愛,他們告訴我們。她穿得暖和不?

可是,同樣的人如果看見有人被出租車從自行車上撞倒了(此類事情在北京時常發生),他們往往匆匆走開,不聞不問。為什麼?這兒的法律制度靠不住,對那些沒有錢和沒有政治關係的人不公平。扯進去往往會給自己惹上麻煩。

彭宇案經常被人引用。他是南京人。五年前有位老太太跌倒摔傷了臀部,他停下來攙扶她。面對天價的醫療費用,65歲的老太太對見義勇為的彭宇反咬一口,說是他把她撞倒的。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南京市法院在判決時採信了老太太的說法,認為彭宇僅僅出於好心幫助老人「不合情理」。他被判給老太太支付4.5萬多元的醫療費用。

這兒知道彭宇案的人相當多,類似的案子還很多。這種現象實在太普遍了。2009年,有位75歲的老大爺在南京的一個公交站跌倒,結果沒有人上前扶他,於是他大聲喊道:「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跟你們沒有關係。」

我們這些在加拿大長大人看來這根本不可能,但在這18個路人當中至少有一些人一想到如果停下來幫助孩子,就有可能被控涉嫌犯罪,他們就會望而卻步。

問題是,同樣的人,換了一個地方,在相同的情況下就有可能採取完全不同的行動。不在中國長大的人不會知道,如果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碰到小悅悅後他們會如何去做。(我是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廣播節目本週討論悅悅案例的嘉賓。來自捷克共和國的一位聽眾打來電話提醒聽眾說,有關18個路人的反應不是中國特有的,任何一個在專制國家長大的人都能理解他們的頭腦裡是怎麼想的。)

甚至連中國官方的《人民日報》也在本週的一篇社論中承認:「我們人人都有可能是從受傷女孩身邊走過去的行人。」

我要告訴所有那些想知道小悅悅近況的人,她仍然住在廣州某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她能不能挺過來,醫生並不樂觀。讓人稍感鼓舞的是,幫助支付醫療費的捐款從中國各地源源而來。

譯註:這篇文章寫於10月19日,10月21日小悅悅已離開人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