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皮影戲的前身:傳奇「大福影」(圖)

 2011-10-02 14: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巍峨燕山,滔滔灤水,滋養著遷安這片錦繡鄉土,也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皮影戲的前身大福影,就是廣大民眾喜聽樂看的一朵奇葩。

大福影的產生緣於祈福,故稱「福影」。大福影班經常活躍於長城口內外,又稱「老邊影」。遷安人性情豪爽、樂觀、浪漫,精神家園中,早有陳奇遇菩薩讓他「借影宣詞,教化眾生」的傳說,還有牧羊童突發奇想,「羊皮造影,祈福納祥」故事。人們從講述傳播這些美麗故事中,得到歡悅、撫慰、希冀與憧憬。在民間剪紙作畫、借影訴唱活動悄然興起。剪刻圖形,大多是祈福納祥、消災避禍以及蟲鳥禽獸、尊仙敬神。邊剪刻邊訴唱,逐步出現倆三人、三四人一夥,串鄉入巷表演大影戲。演唱內容,多為勸人行善,酬神還原。明代許仲琳寫出《封神演義》之後,主要演唱《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的故事。有文字資料介紹,遷安籍影戲專家安心齋「精最初之大影」。

較有名氣的福影,以遷安雞鳴莊孔老三的影班為最著。孔家福影班,自孔紀義(1846-1930)擔任箱主興旺發達,父子三人同臺演出。孔紀義去世後,由三子孔廣生領班,除孔家兄弟還吸收本莊劉貴、胡各莊張穩等藝人參加。1956年,遷安縣文教局曾對大福影進行搶救,指派皮影藝人梅汝鳳、白金堂隨孔老三福影班學唱大影。1958年後大福影班解散,老藝人年老過世,如今只有白金堂健在,大福影面臨失傳。

大福影影人高二尺二寸,數不足百,多以驢皮彫刻製成,少有拉力強的雙層紙刻補充,雕簇粗放。但造型仿照真人,形象逼真。所騎坐騎,大多異獸。單體手腿能動,也有人獸連體。姜尚騎的是四不像,黃飛虎騎五色神牛,燃燈騎鹿,趙公明騎虎,觀音、文殊、準提騎獅、像、吼,均為專用,互不借用。操縱技藝呆板,動作簡單,雙方對打,兩個影人來回一碰,下場表示戰敗。

唱腔有哭腔、抬腔兩種。抬腔全班齊唱,九腔十八調唱完為止。伴奏沒有琴弦,只有大鈸大鐃,碰鐘、雙鈴、雲鑼、木魚。演出中掌鈸者兼小雙鈴,大鈸兼鼓。念不上韻,唱用本嗓。沒有擊節用的鼓板,由碰鐘、小雙鈴引起。旋律近似和尚誦經。早期大影演出多在白天,借日光顯影。胡各莊唱大影演員張穩一個人唱過《天官賜福》。影窗逐步發展到三尺高六尺長,用大馬杓點七個捻油燈照明。

有文字資料介紹,遷安籍影戲專家安心齋「精最初之大影」。他寫出《影戲小史》手定稿本,恐影劇之真意失傳,於宣統二年(1910)九月將《影戲小史》贈與玉田人李脫塵,望子能將其公諸同好。此時,由大福影衍生發展起來的「小影」日趨興旺,但大影之真意仍有遺存。

大福影是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它的產生早於皮影。1956年春,遷安縣文教局曾對大福影進行搶救,責成孔廣生、張穩,重新組織大福影班。除經濟上給予支持,並派白金堂、梅汝鳳隨班學唱大影。1957年唐山專署在昌黎舉辦影戲會演,孔廣生大福影是本次唯一參演的大福影,孔廣生榮獲老藝人名譽獎。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福影衍生的遷安皮影,曾呈現崛起與輝煌。在長城文化、灤河文化哺育下,遷安皮影界曾湧現出許多名家名匠,其中尤以出生在長城內外,燕山腳下的歷景陽、李秀、趙紫陽最為有名,被稱「影壇巨匠」,唱紅冀東大地,長城內外,讚譽遠播東三省以及韓國和日本。

来源:經濟參考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