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萬物皆有靈:小牛犢吞刀救母

 2011-09-20 17: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筆者小記:偶得清代作家徐謙撰著《物猶如此》一書。且讀且嘆,感泣不已。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評讚此書說:「其感人心而息殺機者,此書可推第一。」「此書專記物類之懿德懿行,雖不言戒殺放生,實為此類書中之冠。特品也!」原作者以「物猶如此」為書名,是取古人「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話,來激勵世人的良知仁性。全書分「孝親友愛、忠主盡義、慈愛幼子、恪守誠信……」等十四個部分,共輯錄動物故事數百篇。筆者因感時間緊迫,特選介若干,將陸續奉上。

一、孝親的小象(出自《矩齋雜記》)

劉時用說:我曾經看到,一頭老像就要死去時,它的小象取草餵它,可是老像此刻,已經無力進食。小象看到這種情形,就用鼻子,來回撫摸母像的身體,兩眼淚如雨下。

等到母像死後,小象便哭著躍立起來,然後,傷心地撲倒在地上……

鶴子(人名)點評說:滿腔的血和淚,滴滴從心坎裡流出。母親的養育深恩,再也無法報答,無論什麼時候想起,都會覺得滄海無盡,自己傷痛的血和淚,也同樣沒有窮盡啊!

詩曰:

干陀萬里斷歸魂,運鼻週身半淚痕。
血乳三年勞苦甚,何能寸草報深恩!

二、小猿為母拔箭(出自《聖師錄》)

三國時代蜀國的大將軍鄧芝,在打獵時射中一隻母猿。他看到猿子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後用樹葉,塞住母猿的傷口,哀傷不已。鄧芝扔掉弓箭,嘆息道:「山間的動物,還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親,難道人還不如一隻猿猴嗎?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打獵了!」

詩曰:

拾橡攀蘿忙不支,弓聲霹靂黑風馳。
箭鋒洞處君休喜,看取猿兒吮血時。

三、猿抱母皮而死(出自《聖師錄》)

吉州有一個捕猿的人,捕獲了一隻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這隻母猿殺掉,然後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賣給龍泉地區一位姓蕭的人家。捕猿人還拿出母猿的皮,給幼猿看。幼猿看到後,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當下就死去了。蕭氏的兒子非常感動,為它作了一篇《孝猿傳》。

詩曰:

孤影空庭落月淒,前宵猶傍白雲棲。
驚心瞥見魂銷盡,覓母黃泉掩面啼。

四、小牛犢吞刀救母(出自《柳崖外編》)

沭陽縣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殺牛為業。一次,他買下母子兩頭牛,打算先殺母牛,就把它捆起來,磨刀準備宰殺。

此時有人敲門,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犢趁著這個時候,銜著刀來到鄰舍孫老漢家門前,用牛角頂門。孫家以種地為業,孫老漢聽到聲音出門一看,見牛犢嘴裡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剛剩下一半,不一會兒就全吞了下去,朝著他哀號。

孫老漢正為此感到驚異,這時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犢和刀,也走了過來。孫老漢問明情況,才知道牛犢之所以吞刀,是不願母牛遭到宰殺。於是他問明這兩頭牛的價錢,用雙倍的錢買下,然後過去解開母牛,把它牽了過來。牛犢見到母牛便叫起來,一邊叫一邊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邊臥下,從頭至尾舔著牛犢。

孫老漢原以為:那個小牛犢吞下了刀,肯定活不了。沒想到過了幾天,竟然沒什麼事。後來,母牛為孫家奮力耕田多年,那頭牛犢則繼續耕種了二十多年,直到孫老漢的兒子那一輩才死。

當這頭牛犢死後,有一位聽說過吞刀奇聞的人,剖開它的肚子查看,發現那把刀,在腹胃之間,被一層厚皮包著,就像新刀裝在鞘裡一樣。

本文《柳崖外編》的原作者柳崖子說:相傳有牛犢為母牛潛埋屠刀,我聽說前些年在家鄉王雅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而這頭牛犢,卻為救母而吞刀,尤令人倍感酸楚。帶著感恩和依戀,兩頭牛在孫老漢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說:它們母子,都沒有辜負救命的深恩。

鶴子(人名)點評說:像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舉,我僅聽說過這麼一例。當我在閱讀這個故事時,起初是感到震驚,接著是充滿敬意,接著感動得落淚,接著欣喜地起舞相慶。

詩曰:

吞刀鑿鑿莫相疑,叩角獨尋孫老廬,
子母乍逢仰天慟,一時狂喜更何如。

五、因牛感悟,屠夫修道(出自《同生錄二編》)

雲南安寧州,有一位姓趙的屠夫,有一次宰殺一頭母牛,把它捆綁之後,入室取桶。這頭牛的牛犢在一旁,立刻銜著刀藏在石縫裡。屠夫回來到處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鄰居看到,就告訴他事情的原委。

屠夫聽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處,隔著窗戶悄悄觀看,果然看見牛犢再次把刀藏了起來。此情此景使這位姓趙的屠夫,良心大為觸動,為自己一生的殺業,感到悲悔,於是他就去華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懺悔。他還養了這兩頭牛二十年,在它們死後,予以安葬。

詩曰:

刀頭轉瞬血飛紅,小犢銜刀計已窮。
屠夫感悟去修道,華山消受好松風!

(以上均據清代徐謙《物猶如此》)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