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陝西八大怪的前世今生(組圖)

 2011-09-06 13: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提到陝西十大怪,估計不少朋友多少都聽說過一些,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一些「怪」已經不足為怪了,還有一些「怪」就更怪了。究竟有哪些變化?跟我來看看。

鍋盔大的像鍋蓋

陝西的餅稱鍋盔,又大又厚,由於面硬餅厚,吃時必須大張嘴才行,因此會不自覺地瞪大眼睛,學叫「睜眼鍋盔」。

如今這種鍋盔隨著時代的變遷,家中人口的減少,除個別地方還偶有保留之外,基本上已被薄而小的「袖珍鍋盔」替代,但很少能看到必須「睜眼」才能吃的那種鍋盔了。

不坐蹲起來

原意是「有板凳不坐蹲起來」。在陝西關中一代,村頭閒聊或吃飯、下棋,人們大都喜歡蹲在田間地頭,或者街頭門口,甚至有了凳子也不坐。

如今的農村,幾乎很難看到這種現象了。一來農民們大都為生機奔波,年輕人幾乎一大半都去城裡打工了,剩下的不是又生意做,就是在地裡忙農活。現在每到飯口,農村人可都被家裡的電視節目吸引著,很少能看到蹲起來的習慣了。

房子一邊蓋

由於半邊蓋的房子依牆而立,不但結構簡單結識,而且省工省料,因此這種半邊蓋的房子以前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有。據說這種蓋法還有一個原因,關中乾旱少雨,每逢下雨季節,這種單面蓋的房子能確保把雨水流到自家院子。這些雨水不但可以用來洗衣,涮鍋,同時還可以用來倉儲起來澆花灌草。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關中農村新建的房屋已經很少有這種結構了。生活日漸富裕起來的農村人,越來越喜歡城裡的房子結構,他們如今也會蓋樓房或者幾室幾廳的大瓦房,從外觀到裡面的裝修佈置,已經逐漸地像城市靠近。

秦腔大戲吼起來

秦腔是戲曲老祖。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其聲天搖地動,震耳欲聾,如鳴雷虎吼一般,方圓二三里都能聽見,吼者紅脖子張臉,腦袋一伸一縮,氣運丹田,猛然發出吼聲,遠看好像在和人吵架一般,而且陝西人在來客談話時嗓門特別大,爭論或劃起拳來,聲音震耳欲聾,臉紅脖子粗,不怕你聽不到。

如今的秦腔在農村依然有一批超級粉絲。在城裡已逐漸不被年輕人看好。不過,陝西電視臺的《秦之聲》欄目倒是憑藉強大的收視率,一直遙遙領先。在西安,像「易俗社」「戲曲研究院」等一些專業的秦腔團目前似乎已經在文化改革的大潮中合併為新的演出公司。而這些專業的秦腔演員主要以為一些紅白喜事私人宴會等進行演出。真正的舞臺演出目前已經很少了。

油潑辣子一道菜

原意是「有了辣子不吃菜」,關中人可以不吃菜,不吃雞鴨魚肉,但絕不能沒有辣子,陝西的辣椒,又細又長,顏色鮮紅,串成串,掛在房檐廊頭,吃時放鍋裡焙乾,趁熱搗成粉末,再用熱油澆入,俗稱「油潑辣子」。這樣的辣子,可以放在麵食裡當菜吃,也可以用饅頭、鍋盔夾起來當菜吃。

雖然油潑辣子在城裡早已變味,但如今關中農村依然保留著這種地道的油潑辣子。不少在城裡工作的關中人,往往春節回家,臨走時絕對不會忘記從家裡帶一些地道的油潑辣子。不過在城裡大都將辣子作為一種點綴,而農村至今依然非常有市場,大有不辣到底不罷休的架勢。

陝西姑娘不對外

關中平原,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姑娘出嫁,都不願遠嫁他鄉,都從方圓十里內物色對象。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特別是交通以及通訊等事業的發展,地理上的距離早已不再是關中人嫁女兒的選擇了。雖然如此,在農村,除了在外工作的孩子有這種自由外,一般人擇偶還是以方圓為界的。

碗盆難分開

以前關中人用的碗特別大,最大的直徑一尺有餘,碗麵厚度也在三公分左右,碗底厚度可達七公分以上,重量就一斤有餘,俗稱「大老碗」。

如今這種像盆的大碗在諸如「老孫家」等一些羊肉泡饃館還依然使用,由於這種碗結識耐用,而且適合盛麵食用,因此不少麵食飯店也在用。不過,如今在農村人的餐桌上基本上看不到這種大老碗了。

麵條像腰帶

陝西的扯麵,一根麵條寬度可達7、8公分,長度在1米以上,厚度與硬幣差不多,極似牛皮褲帶,對於小飯量的人,一根足夠一頓的飯食。

由於這種麵條做法比較複雜,因此在農村一般已經很難見到,不過在城裡這種特色飯店倒是不少見。特別是像「楊凌蘸水面」算是發揚得比較好的。由於這種面特別筋道,耐嚼,耐餓,吃起來非常過癮,因此這種特色店的生意依然非常不錯。

石頭枕起來

關中人有些習慣使人不可思議,就在睡覺時,不喜歡睡軟床和枕高檔枕頭,倒喜歡睡在土炕上,找塊磚頭或者石頭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如今在農村除了一些老人還在「頭燒,枕不住枕頭」外,基本上已經很難找到這種現象。

手帕頭上帶

有歌謠曰: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帶。防晒防塵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實在。 由於陝西地處西北的黃土高原,這裡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

如今,當您在陝西農村的集貿市場,時不時還能看到頭頂手帕的老太太手拄著枴杖,邁著三寸金蓮慢悠悠的踱步。不過,如今不少農村的老太太也開始時髦起來,在年輕人的打扮下,不少老人也戴上了時髦的帽子。而新一代的農村婦女早已沒有頭頂手帕的習慣了。

---------------------
生在陝西,長在農村,雖然在城裡早已看不到這些熟悉的「怪」,但看到這組樸實傳神的剪紙時,又勾起我對農村生活的懷念。原生態的自然生活,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辣子麵條一日三餐,這些都是父輩們留給我們的特色財富。眼看著這些特色日漸消失,心裏不由一陣失落。

當然,坐上凳子不蹲了,這是文明的進步;油潑辣子不當菜了,房子也不一邊蓋了,這是陝西人民生活富裕的標誌;然而,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油潑辣子再也找不到往日的風味了:辣子里加了「蘇丹紅」,菜油變成了「地溝油」,麵粉里加了增白劑,秦腔日漸被這個城市遺忘等等等等,我們應該理智地看到,隨著改革的進一步開放,西部大開發的腳步緊鑼密鼓地敲響,時代的號角吹響在陝西的上空時,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我們傳統的、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也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關注期待開發的陝西特色。

来源: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