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猛增,質量不高,中國學術剽竊的扭曲

研究顯示,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今年顯著增加,但質量依舊低劣。評論認為,剽竊行為不但妨礙了學術質量的提高,也損害了中國的科研信譽,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科研體制依然是官本位,需要徹底改革。

美國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的統計顯示,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今年可能超過任何國家,僅次於美國。到2020年,中國可能成為科研創新的超級大國。

但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3號指出,中國的大學等科研機構存在嚴重的剽竊行為。浙江大學英文版的科學學報日前採用CrossCheck軟體發現,科研論文來稿31%存在剽竊,電腦與生命科學類論文的剽竊率幾乎高達40%。

*科研信譽*

報導因此認為,剽竊行為妨礙了學術質量的提高。湯森路透也發現,儘管中國科研論文數量增加很快,但全國範圍的引用率很低,國際影響力很小。

美國觀察集團(Monitor Group)中國科研觀察員傑倫格(Michael Zielenziger)認為,學術剽竊如果被視為是研究的捷徑,代價會相當驚人,受損的是整個國家的科研信譽。他說:「科研數據、專利和論文的數量並不代表質量。學術剽竊損害了中國的發展形象。如果外國人發現研究是假的,或者論文是剽竊而來,中國的信譽就會受損。中國要想在學術上進步,就必須建立國際信譽才行。」

*官本位體制*

長期觀察並揭露中國學術造假現象的方舟子指出,中國官本位的科研體制是學術剽竊的源頭,必須進行改革。他說:「現在的科研體制是官本位的體制,學術權力掌握在官員手裡。掌握學術權力的人,沒時間看具體的論文,就採取簡單的方法去數論文的數量。正是這種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評估體系導致學術造假。」

有關專家還認為,中國尊師傳統和被動的教學模式也間接助長了學術剽竊。中國科學網負責人趙燕對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說,「中國文化的弱點是妨礙創新,比如害怕批評別人,不願展現個性或獨立思考能力。這些都是建立科學文化的巨大阻力。」

曾因系列報導中國問題而獲普利策新聞獎提名的傑倫格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民主與活躍的科研氛圍是創新的動力,這在中國還很欠缺。他說:「科研與探索需要超常規的思維,對假設提出挑戰。中國很多大學依然是儒家教學,講師尊為聖人,學生只能畢恭畢敬。對數據和數據分析的疑問,還缺乏明確的認可。」

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開始影響到年輕一代的選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說,北京市今年高考前4名的考生都已經選擇到香港上大學,理由是香港的教學氛圍比較自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