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看雜誌】多姿多採的七夕風俗(圖)

浪漫氣氛最是濃

作者:倪健哲  2011-08-05 15: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七夕日又稱為乞巧節,這一天有許多「乞巧」的活動。
婦女們在七夕夜晚,向七娘娘乞求智慧和巧藝;
宮廷中的乞巧會有專門的場所,通宵達旦,相當熱鬧。


七夕日又稱為乞巧節,在這一天有許多「乞巧」的活動。婦女們在七夕夜晚,向著月光以線穿針,若能穿過去,代表手藝如織女靈巧。Getty Images

今年的七夕正好是週末假日,許多年輕情侶都在計畫如何度過這「中國情人節」。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感人,但是七夕這天不只是情人約會的日子,它可是難得的傳統婦女節日,同時還是庇佑兒童、祝福讀書人金榜題名的日子!

向七娘娘乞巧

大家都知道織女與牛郎的鵲橋之會,卻鮮少有人知道織女在七夕真正的任務是什麼。七夕有許多傳統習俗,這些習俗與耳熟能詳的七仙女息息相關,或許是「七」這個數字的關係,所有和仙女有關的習俗都是最小的那位,也就是「七娘娘」,臺灣民俗又稱「七娘媽」、「七星娘娘」、「天仙娘娘」等。

傳說七娘娘的手藝靈巧,善於織布,因此凡間的婦女總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希望能成為巧婦,求得美滿姻緣。所以七夕日又稱為乞巧節,在這一天有許多「乞巧」的活動。

乞巧的來源相當早,在西漢即有記載,古代筆記小說《西京雜記》云:「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風土書《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婦女們在七夕夜晚,向著月光以線穿針,若能穿過去,代表手藝如織女靈巧。另外還有把小蜘蛛放入小盒內,以瓜果祭拜七娘娘之後,開盒見結成的蛛網,若是織得密網,表示可乞得巧手。

到後來,穿針乞巧的活動已不只是民間小事,五代時描述唐朝風俗記事之書《開元天寶遺事》有云:「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從以上文獻可知,在宮廷中的乞巧會有專門的場所,通宵達旦,相當熱鬧。而且還演變成趣味競賽。

除此之外,還有類似穿針乞巧的活動──「投針驗巧」──婦女們將平時繡花的針丟入水中,等細針浮上水面後,觀察水底的針影,若顯示出的是「散如花,動如雲」、「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就代表乞得巧手。

除了保佑婦女,七娘娘亦扮演幼兒的守護神。小孩在十六歲之前,都讓七娘娘護佑成長,等孩子長到十六歲那年,必須還願祭祀,稱「作十六歲」。還願時必須供上清茶、果品、芋油飯、鮮花、凸粉、胭脂、紅紗線,再做一種特別的「軟粿」──比一般湯圓要大一些,壓成扁圓型後,用大拇指在中間按一個凹槽。傳說凹槽是給七娘娘裝眼淚的,因為牛郎與織女一年才能相會一次,見面時難免傷心掉淚。這個祭祀活動也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成年禮。

拜床母

除了七娘娘之外,還有一位兒童的保護神「床母」。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床的形象是女性,除了保護兒童能好眠長大,也能保佑女性生育。傳說小孩生下來有胎記,就是床母做的記號。

七夕日是床母誕辰,有小孩的家庭,當天傍晚通常會在兒童的床邊祭拜床母,準備油飯、雞酒為供品,並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給床母,祈求孩兒平安長大。拜床母時間不能太久,上香後立刻燒紙錢、撤供品,理由是床母要照顧小孩,沒那麼多時間享用供品;另一種說法則是,拜太久會讓小孩賴床。

祭魁星

七夕除了是婦女幼兒的節日,同時是考生的日子。主掌考試的魁星爺,也是在這一日誕辰。魁星爺就是魁斗星,為廿八宿中的奎星,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又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人中狀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指的就是魁星主掌考運之事。

早在宋朝時,魁星信仰極盛,到處都可見魁星樓、魁星閣。魁星的形象是一名藍臉紅髮、胸肚全裸的大漢,一手執筆、一足踢鬥,並站立在鰲魚(《山海經》中的海中巨獸,似龍似魚)頭上,一腳翹起如鉤,又有「獨佔鰲頭」之意。寒窗苦讀的讀書人總是會在書房中擺上一尊「魁星象」,或是在牆上掛上一幅「魁星踢斗圖」,討個好彩頭。

七夕不但是婦女孩童的節日,也是成人禮的日子,魁星爺又能保佑考生高中……看來七夕還真是個好日子。

其實七夕的傳統習俗還相當多,而且大多與七仙女有關;各地的風俗又有些許不同,十分有趣!然篇幅有限,只能介紹一二。讀者若有興趣,不妨查查風土書籍,或是請教家中長輩,將可瞭解七夕日多采多姿的內涵!

来源:看雜誌93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