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潔的愛的名義下殺人放火」(圖)


今年7月1日香港市民遊行要求雙普選

本週,香港媒體主要關心以下幾個焦點:香港回歸中國十四年,其政治文化已發生本質變化;中國大陸「剛性維穩」隱藏巨大風險。

香港《蘋果日報》本週刊發社評,題目是《向北京「示愛」是香港厄運之源》。社評說:「目前香港處於一個對曾蔭權餘下一年任期已經絕望,而對三個疑似來屆特首候選人也不抱希望的灰黯時期。……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北京為下任特首定下三個條件,已顯示在中央眼中,《基本法》就如同中國憲法一樣形同廢紙……王光亞的三條件,以前也有親共人士傳過,但高官正式提出則屬首次。三條件一是愛國愛港,二是較高的管治能力,三是在香港有認受度。這三個條件,在《基本法》上是不存在的,只第三個條件即「認受度」還可以說反映在《基本法》第 45條上,它提到行政長官「最終達至……普選產生的目標」。普選產生,自然就具備認受度了。但王光亞說的「認受度」,不但放在最後一條,而且說老百姓「感到還是可以的」就行了,並非要有普選那樣制度性的認受度。

至於愛國愛港,不僅在《基本法》中沒有,而且是世上所有國家都不會設下的條件(比如某一個城市選市長要求候選人愛市)。因為「愛」是一種感情,感情是沒有理性量度標準的,用感情去處理一些須理性判斷的事情,會非常危險,許多殺人放火的事都是由於感情衝動或在愛國的名義下做出來的。因此,世上沒有一種更高的權力為低一層級的權力設下「愛」這樣的條件,除了專權政治。愛國愛港,管治能力的高低,基本上屬於主觀判斷。自香港開埠以來,一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管治,沒有一個港督或高級公務員被要求愛國愛港。」

權利與義務的對等

社評寫道:「港英時代的管治,講的不是什麼愛不愛,而是講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英國派來的總督,在過渡時期沒有道理會愛香港未來的主權國中國,也沒有道理會愛英國將要離去的香港,但他們都知道要履行的責任。所有重大決策出臺前,必會找一個與香港沒有利益瓜葛的海外顧問公司(比如紐西蘭、澳洲、加拿大的公司)先作可行性研究,再將報告交到沒有任何人有利益瓜葛的委員會討論,最後交到行政局時已經是幾乎可定桉的決策了。無論教育問題、海底隧道問題、長期建屋政策問題、東區走廊的交通問題,都經過這樣的決策過程。回歸後,這種權利義務的價值觀及科學理性的決策過程,都被「愛國」蠶食殆盡了。於是才有豪擲七百億元公帑連接內地高貪污的高鐵系統,以及在任何法治國家都行不通的替補機制出臺。」

社評最後寫道:「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對「愛國主義」的評語是:「在聖潔的愛的名義下殺人放火。」中共建政 62年的「愛國主義」就是在這種愛的名義下不斷變相地殺人放火,而香港回歸後、特別是曾班子主政下的一切劣績敗政,也都是等同於在愛的名義下變相地殺人放火。香港要擺脫政治厄運,首先北京當權者不要再強調「愛」,其次香港主政者也不要成天想著向北京投懷送抱,去「示愛」,而是回歸到只講權利義務、只講對市民負責的決策時代。」

剛性維穩

與此同時,正在香港參加香港書展的中國大陸學者於建嶸對《明報》記者發表談話指出,中國大陸近年群體事件頻發,剛性維穩存在巨大的潛在危險。《明報》的報導寫道:「於建嶸說,「穩定壓倒一切」是共產黨的執政法寶,但其實當年鄧小平提出這句話時還有兩句,「改革壓倒一切」,「發展壓倒一切」,「但今天我們把後兩個忘記了,幾乎不允許一切對抗性的力量存在,為了穩定我們不惜犧牲一切資源,甚至有時把文革的一套都拿出來了。……他認為,中國要走向未來,必須尋找社會和諧穩定的底線,即法治,而司法改革已成為今天中國的頭號大問題,「我們需要改革人大制度、擴大公民參與、保障言論自由,重塑老百姓對政權的監督。否則如果每個人都把憲法當成草紙,中國社會未來一定會發生非常大的動盪。」」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