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另類理財法(圖)


(網路擷圖)

養兒育兒費用10年漲5倍,催生另類「理財」法

平時總聽到有年輕人抱怨:「現在經濟壓力大了,不敢生孩子,怕養不起。」最近微博上流傳一段「生寶寶抗通脹法」的理財法,表達了完全相反的抗通脹觀點。該博友不僅盤點出10年間生孩子的費用相差5倍,還細數了養兒育兒的費用如何暴漲!令圍觀者不由感嘆:此時不生更待何時?

育兒費清單

博友們所「晒」的育兒費用幾乎都是每個準媽媽所面臨的現實情況。「2000年剖腹產800元,2010年算上手續費、住院費等,至少需要6500元。」「2009年,醫院護工的費用是30元一天,一年後漲到60元,兩年後漲到90元!」「2007年一罐美讚臣奶粉180元,現在漲到220元,港版的更是供不應求,被炒到280元一罐,足足貴了100元。」

博友「M」的經歷更具代表性。她稱,自己38歲才懷上孩子,作為高齡產婦,前期保胎、中期滋補、後期住院的費用總共花了五六萬元,生完孩子住進月子醫院的費用更是天文數字。朋友們均戲稱M的女兒是名副其實的「千金」。此外,關於孩子上幼兒園、培訓班等費用,更是年年攀升,遠遠超過了工資上漲的速度。

收益決定抗通脹方式

博友們的觀點雖然有點另類,但不無道理。記得一位經濟學家曾說過:「趁錢還值錢,應把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優先做了。」它表達了一個道理:不要單純地判斷某人投資行為是否正確,而應該首先回答「當前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舉個例子:如果你和愛人已經到了適育年齡,經濟又處於平穩期,那麼上文提到的「早生寶寶抗通脹」的建議則可納入重點考慮;如果當前你的事業處於猛漲期,那麼,你手頭的多數資金應優先投入此領域,以謀求更高的收益點,適當將育兒計畫延後1-2年。

同理,投資者不該一窩蜂地跟著別人去「炒樓」、「炒車位」來抵禦通脹,而應結合自身具體的利益點作具體判斷,尋求最有增長率的方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