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剪紙畫表現了一個家庭美滿幸福的生活。(魯忠民攝)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據古典文獻記載,早在2600 年前,這個重視吃的民族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飲食禮儀制度。古人宴請賓客時都要設席,如果人數較多,長者或尊者須設一席獨坐;偶爾與其他人同坐一席,重要的人物也要坐在首端。南北向放的席子,以西位為首;東西向放的席子,以南位為首。同席的人還須地位相當,否則就是失禮。客人落座前,還要看席位擺得正不正,如果不正須調正後方可入座,否則被視為不吉。無論主客,入座時都要面容安詳,兩手提起衣袂離地一尺,落座後上衣不可掀起,腳不能亂動。
俄國19 世紀著名作家契訶夫曾經請一個中國人到酒店裡喝燒酒,「他(中國人)在未飲之前舉杯向著我和酒店主人及夥計們,說道‘請’。這是中國的禮節。他並不像我們那樣一飲而盡,而是一口一口地啜,每啜一口,吃一點東西;隨後給我幾個中國銅錢,表示感謝之意。這是一個怪有禮的民族……」這是一個多世紀前,一個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評價。中國傳統的宴會禮儀很是繁瑣,而且越隆重的場合禮節越細。這種禮儀流傳到現代,形式上已發生了變化,但在比較正式的酒會宴會上仍免不了一番禮讓才各入其座,入座也有入座的規矩。一般來說,尊者、長者、主人或主人最重視的客人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對著門的座位。入座的先後,一般是長者優先,已婚者較未婚者先入座,生疏的客人較熟識的客人先入座。但酒席的主題不同,入座的規矩也略有分別。如給老人祝壽的酒席,「上座」是老壽星坐,女兒女婿分坐老人東西兩邊的首席;小孩出生一個月擺的「滿月酒」,很多地方都是小孩子的外婆坐「上座」;而婚宴的「上座」一般都留給新娘的舅舅。
尊老愛幼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四四方方的餐桌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網路截圖)
中國人居家吃飯並不提倡頓頓喝酒,但在宴會上酒是萬萬不能少的。客人入座後,主人要先向客人祝酒,口稱「先乾為敬」,主客共飲;無論主客,添酒都要添滿。如果不能喝酒,要事先聲明,以避免出現不愉快的場面。在擺放菜餚上,也有一套禮儀規則。一般帶骨的菜放在餐桌的左邊,純肉菜放在餐桌的右邊;飯食靠左手放,羹湯、酒、飲料靠右手放;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醬、蔥、蒜等調料放在近處。上菜是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
吃飯時也要守規矩,也就是所謂的要有「吃相」。比如不可將筷子垂直插入飯碗的中央;吃完了不宜說「我吃完飯了」,而應該說「我吃好了」或「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磕碰飯碗發出聲響……中國人從小就被告誡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要有吃相」,並且接受各種各樣的「吃相」訓練——怎樣選擇座位,怎樣禮讓三先,如何握筷,如何夾菜,何時該談笑風生,何時要沉默寡言等等。所以,即便是小孩子吃飯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敢在碗裡留下飯粒怕長大了臉上長麻子;夾菜時一次不能夾得太多,更不能頻頻夾取如金雞點頭或翻來夾去如撥草尋蛇;吃飯時不可嘖嘖有聲,不可狼吞虎嚥;喝湯時不能「呼嚕呼嚕」、滿嘴淋漓……「吃相」 是中國人尤其是老輩人非常重視的。
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難免覺得這些禮儀過於拘謹繁瑣而限制了自由,但不可否認,正是由於「規矩」的存在,才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主客情感得以交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文明的行為。禮儀,畢竟是人類通往文明的橋樑。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禮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