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讀書人來說都曾經聽說古來有這樣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宋皇帝趙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意思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人群。今朝本文就借用這句話來說說「讀書的妙處」。
我們都知道,在很早沒有科舉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認字,識禮,承傳文明。那麼作為神傳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文化,讀書,最基本的功用是:怡情養性。因為當初,我們的先民從朦昧時期走過來,那麼就得有神下世來傳給人們文化,讓人們逐步的走向文明。因為人不只是為了來在人間而來在人間的。用道家的話來說,人生的目地是返本歸真,是要在人中修得達到不同空間層次的道德標準而回到那些美好永恆的地方。那麼這樣說來,神傳給我們文化的目地就有兩個:其一,讓根基好的人,通過看聖賢之書而懂得提升道德標準的道理,即使那生不是很明確的修行,卻也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為自己和後世子孫積累福德;其二,就是讓人們走向文明,摒棄那些不文明或者野蠻的習慣,保持社會的道德氛圍。根本目地就是為了今朝宇宙大法在人間的洪傳而奠定文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讀書人,如果不僅僅是在學習那些書籍表面的知識和道理,而是在品德修養上下功夫,並在實踐中真正去嚴格按照儒家經典中所要求的來做,不但學問會很大,而且提高了心性,那麼他自身所存在的功能就會被開發出一些來,他會知道很多一般人所無法知道的事情,而且他的視野會變得開闊。最終他雖然沒有明確修行,但很多時候他會得道。用句古話來說就是:「死後位列仙班。」
在古代特別是明朝中期西方的科技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很多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著名的詩人都自稱什麼居士之類的。如:青蓮居士:(唐朝)李白;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東坡居士:(北宋)蘇軾等等。他們寫出的最美、最動人的詩篇或者辭賦,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運用了通感、誇張等修辭方法。其實試想一個人如果有給人開創某一方面文化的歷史重任的時候,而且當他的心態符合了更高一層次道德標準,他看一個東西,看一件事物就與一般人看的就根本不一樣了。況且,人的所謂功能都是人自身所擁有的本能,只不過隨著人的私心與道德標準的下滑而被封閉住而已。
因為宇宙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我們老年人或者常帶著玉器的人都明白很多東西都有靈氣,能懂得我們的心裏。比如,居住在山裡一輩子的老人,經常對我們這些「後生」講東邊的山很「歡喜」,去年山上種的藥材長得很好;西邊的山因為某一件事「生氣」了,種在上面的藥材長的就不好。或者針對他經常用的東西都產生了一種心靈上的默契。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因為很多人能「讀懂」很多事物所體現出來的生命特點,那麼他寫出的東西自然就讓人耳目一新,深感佩服之至。
隨著整個社會道德標準的敗壞,人們的心裏越來越被私心和狹隘的觀念所籠罩,這樣就使很多東西越來越表面化、形式化。很少人去願意真正的在心性、修為上下功夫,而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識範疇。
記得那日遊山,路遇一位小和尚,他帶著一種很猖狂的口氣開始談論釋迦牟尼佛的故事。其實無論表面對佛理說的再明白和透徹,不去修掉那些張狂、高傲的私心?知識再多又有何用?
拿我自己來說,這麼多年來很多人都想跟我「論」歷史、地理、佛法修行,我都堅決拒絕!我說,其實那些不是知識,特別是佛法修行不能按照知識去探討,去議論,那樣是對佛法的嚴重褻瀆!一切都是在平心靜氣下的交流,而且是從中對照自己的不足,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改掉自身的毛病,而不是炫耀自己,那不僅是修行人的大忌而且也是做人的大忌!
作為神傳文化的東土,神在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中都安排了很多東西,只要這個人在做這件事情中提升自己的心態,處處為善,為他人著想,那他就能擁有更大的能力與智慧。無論表面上是貧窮還是富有,其實在他提升後的境界中,一切都會逐漸的有了。這就是我借用:宋朝皇帝那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
其實古來很多人為何寒窗苦讀?很多修道人為何遠離塵世面壁自修?按照現在人的想法,他們不會享受,那多沒意思呀!其實,一方面是人各有志;另一方面是其實誰也不傻,他們是看到或者明白了在苦讀、面壁中體會到生命的另一番美好的境界才會毅然決然的那樣做。
中華文化其實是道家與儒家文化的結合體,後來由於釋教的佛法東傳,佛家的理念也摻在其中,所以對於中華文化的正統和精髓部分,早已熔入(註:這個詞故意這樣用的)這些修行的神韻與內涵。
還有,因過去的一切都是為今朝在人間洪傳宇宙大法奠定文化,那麼普天的眾神很多也把自己天體體系中的文化弄到人間這裡,目地是為正法所用,到時候被承認。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讀書和做任何人間的事情,只要心態正,處處為善,即使做最平常的事情也會體驗出美妙與珍貴。反之,如果只是為了做事而做事,只是把那些都當成表面的知識或事情來處理,不知提升道德與悟性,即使得到一時的榮華富貴也是表面的,解決不了生命的根本問題。
人來一生不容易,事事無常,人身不易得,望君珍重!
本文也是從文化角度把讀書(泛指:做事)心態不同而產生的生命得最終結果不同,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整理出來了,也是說到了神傳文化的一個根本方面,那就是:神的內涵得用高尚的心才能領悟,否則做的都是表面的事情。而這些表面的事情都是無常的,而且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異和敗壞。
真正能領悟神的內涵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會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妙處!
點擊與作者交流
- 關鍵字搜索:
- 【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